分享

中医胎教学说的源流和特点

 循天园 2012-11-25
中医胎教学说的源流和特点 王新智     

    摘要:中国胎教学说源远流长。殷周时期中国就有有关胎教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先哲对胎教理论探讨甚多,以后胎教学说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其科学内涵是强调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这是其特点之一,中医胎教学说的另一特点是重视孕期保健,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中国古代胎教方法主要有合理营养、调和情志、谨避寒暑、适度劳逸、审施药治、节制性欲。重视孕期保健,重视孕妇的身心健康,不但可预防妊娠病,还能使后代优生、优形、聪慧。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母体内外环境,依据胎儿身心特点,对胎儿实施各种有益刺激,以促进胎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中医胎教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胎教,即是在精神、饮食、寒温、劳倦等诸方面,对母亲和胎儿实行的保健措施,以保证胎儿的智力和体格的发育;狭义的胎教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
    
    1 古代胎教记载
    我国关于胎教的记载,早期散见于文学、哲学、史学、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典籍中,至汉代,古代胎教学说雏形初步形成。至明代,古代胎教学说趋于完善。根据文献记载,商周时已经有胎教说的萌芽,至西汉时颇为盛行,如《青史子》、《大戴礼教》、《烈女传》均有详细的记载[1]。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胎产书》中,有提倡胎教的论述,即胎教要注意自己的视听言行和交往接触,远侏儒沐猴,见君公大夫,促使胎儿身心健康地发展。这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关于胎养、胎教的记载,并成为后世胎教理论的渊源。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太任(周文王之母)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汉代贾谊著《新书·胎教》曰:“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据,虽怒不詈,胎教之谓也。”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母亲倪氏亦非常重视胎教,她在孕育孟子期间给自己订下了“四不戒律”:“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心不妄想,非礼勿视。”这些认识直接影响到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南北朝大教育家颜之推在其名著《颜氏家训·教子》中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要使个体优生,必须注重母体身心条件的选择,注重孕期的时间、环境的选择,以及性生活的生理心理卫生等,以避免胎儿先天“癫痴顽愚,瘴痖聋聩”。他提倡胎教胎养,继承并发展了北齐徐之才的《逐月胎教法》,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了“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的胎教胎养原则。清末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也十分强调胎
    教对一个新生儿成长的重要性:“天下之人皆出于胎,胎生既误,施教无从。然者胎教之法,其为治者之第一要欤。”(《大同书》)他主张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2]。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胎教理论愈益全面、完善,古人越来越重视“胎教之道”,视其为“孕宝”而“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庙宇,为后世戒”(《颜氏家训》)。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尼在《神密的胎儿生命》一书中指出:中国在1 000多年前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胎教“诊疗所”。关于母亲对胎儿的影响,在《圣经》和希波克拉底(公元前五世纪)的《日记》等国外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但这些国外的胎教记载均比中国的胎教1记载出现的年代晚得多。与早于《圣经》问世的《日记》相比较,中国至少比《日记》的著者、希腊医学之祖希波克拉底早600年提出胎教思想,这不能不使外国学者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是世界胎教学说的策源地”[3]。
    
    2 古代胎教特点
    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外象内感”理论,并且重视孕期保健,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
    2.1 “外象内感”理论 “外象内感”理论在古代胎教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核心内容,其科学内涵是强调孕妇的精神品德修养对胎儿的影响。它来源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理观。外界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就会使胎儿产生什么变化,即见善则善感,见恶则恶感。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写道:“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后世将其发挥认为,妇女怀胎,胎儿逐渐生长,逐渐变化,逐渐完善,胎儿与母亲共为一体,体戚相关,母热则儿热,母寒则儿寒,母体的一切变化均直接影响胎儿。孕妇在妊娠期间,凡是接触美好的事物,就能够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旷怡心神,使一身气血和顺,能够对胎儿未来智力与性格等发育产生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可见中医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的基础之上的。
    
    在“外象内感”这一科学哲理的指导下,古人非常重视胎教。例如,“文王设胎教之法,使孕妇常观良金美玉,……又听讲诵经史传集,而使秀气入胎,欲其生而知之”(《泰定养生主观·论孕育》)。又如《诸病源候论》中主张,对孕妇“不欲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类似的真知灼见颇多,如《寿世保元·妊娠》中指出:“……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观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欲令子多智力者,则啖牛心,食大麦;欲令子贤良盛结者,则端心正坐,清虚合一。……是治外象而变者也。”《钱氏儿科学》中指
    出:“欲子女之清秀者,居山明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俊者,常资父学艺书。”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外象内感”理论作出了最全面、精辟的论述:“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成形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男女既生,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上述关于“外象内感”的精辟论述与现代科学主张孕妇对胎儿良好的心理影响,包括情志的调和、音乐与诗词的熏陶、言行的端庄、品德的修养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然,限于历史局限性,古代胎教理论中某些论述难免渗入一些臆断、神秘色彩,甚至含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成分。如《烈女传》中一些对母子身心健康无益的苛求,即使在古代也无法做到。但是对于强调孕妇要注意品德修养,诸如心地善良,不存恶念,不视恶色,不听淫声,不出傲言,不痴心妄想与奢欲,则可借鉴。
    
    2.2 重视孕期保健 重视孕期保健,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地融为一体,是中医胎教学说的第二大特点。实践证明,重视孕期保健,重视孕妇的身心健康,不但可预防妊娠病,还能使后代优生、优形、聪慧。
    
    中国古代许多医学家早已揭示出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机理。“子居母腹,以母气为气,以母血为血,……善心生,则气血清和,而生子性醇,恶心生,则气血混浊,而生子性劣”,“孕精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直偏倚,即使子病”,即孕妇与胎儿“同心同体”。中医认为,母子同体,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母壮则子壮,母弱则子弱。因此,养胎护胎即是调养孕母,孕母调养得当则可达到养胎护胎的目的。在调养孕母时,特别强调气血的调和。《广嗣纪要》是明代论述生育和小儿疾病的一本专著,书中就明确指出:“养胎者血也,护胎者气也。”认为孕母的气血调和是养胎护胎的关键。
    
    3 古代胎教方法
    从诸多古代胎教学者有关胎教方法的论述中可看出,中国古代胎教方法主要有合理营养、调和情志、谨避寒暑、适度劳逸、审施药治、节制性欲。
    
    3.1 孕期饮食调养 胎儿在母腹,全赖母体气血供养,而孕母气血的充足,又赖饮食营养的化生。因此,孕母的饮食,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十分重视孕母的饮食调理。祖国医学主张孕妇的饮食应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宜清淡,不宜膏粱厚味、煎炙辛辣。明代万全在《妇人秘科》中指出:“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徐之才在《逐月养胎方》中全面地阐明了妊娠期合理营养的做法:妊娠初期,应该“饮食精熟,酸美受御,宜食大麦,毋食腥辛”,受孕4月后,“食宜稻粳,羹宜鱼雁,是谓盛血气,以通耳目,以行经络”,受孕6月2后,“食宜鸷鸟猛兽之肉,是谓变腠理纫筋,以养其力,以坚其膂”,此外,他还为孕妇拟定了妊娠期1-9月期间的逐月养胎良方,其良方依次为乌雌鸡汤、艾叶汤、雄鸡汤、菊花汤、阿胶汤、麦门冬汤、葱白汤、芍药汤、半夏汤。
    
    3.2 孕期精神调养 孕期调摄以精神修养为重,应保持稳定的情绪,精神愉快、修身养性,就是婴儿最早期教育的开始。《烈女传·胎教论》指出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后世医家也有“宁静则养胎,盖气血调和则胎安……欲生好子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养则子性和顺,无乖戾之气”。故“自妊娠以后,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诵读诗书陈说礼乐”(《育婴家秘·胎养》)。《孕产集·养孕》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奇,即至子疾。”[4]所以,孕妇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稳定情绪、精神愉快,避免精神紧张等不良刺激,多在环境优美、气候清新处散步等。这样,有利于孕妇心情舒畅、气机调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胎儿“外象内感”,使其聪明。
    
    3.3 孕期劳逸适度 孕妇应做到劳逸有度。《万氏妇人科·胎前章》说:“妇人受胎之后,常宜行动往来,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则气停血滞,临产多难。”张曜孙提出孕期“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主张“五月以前宜逸,五月以后宜劳”。主张孕妇要适当活动以利气血调畅,过劳则伤气耗血、气少力衰、精神疲惫;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呆滞,抵抗力下降,均不利于胎儿成长,应劳逸适度,不同阶段应有所偏重。另外,勿去登高涉险,提举重物,防止流产。
    
    3.4 孕期起居调养 《大生要旨·胎前节养六条》说:“四慎寒温,胎前感冒外邪,或染伤寒时证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坠胎。”徐之才强调“孕妇必须调燮寒温”,“深其居处,厚其衣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孕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随其时序而适其寒温,不宜烈日暴晒或淋雨涉水,慎防外邪侵袭。此外,孕期衣着宜宽大适体,腰带不宜过紧,以免气血流通不畅,影响胎儿发育或导致难产。妇女怀孕之后要慎避风寒,因为此时气血聚于冲任经脉以养胎儿,身体的抗病能力就不免降低,若不注意调摄,则容易发生疾病而影响胎儿,甚至还会造成胎儿畸形。中医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早在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提出了多种外感性疾病能“防胎”、“损胎”,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书》一书中,列举了39种先天性畸形病证与孕母失去调养、疾病因素有关。慎避风寒就是要孕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适其寒温,预防疾病,特别在传染病流行时不要去(或少去)公共场所。
    
    3.5 孕期审慎针药 《育婴家秘·胎养》说:“妊娠有疾不可妄投药饵,必在医者审慎病势之轻重,药性之上下,处以中庸,不必多品,视其病势已衰,药宜便止,则病去于母,而子亦无殒矣。”一般情况下,孕妇无病,不可乱服药,即使孕期患病,亦“宜审病势,避其毒药”。凡峻猛、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妊娠期患病针刺也应慎重。《万氏妇人科·胎前章》说:“孕妇有疾,又不可轻用针灸,以至堕胎。”更应避免腹部针刺,其他部位也应审慎。
    
    3.6 孕期房事有节 历代医家把节欲、绝欲当作养胎护胎的第一要务,主张孕妇与丈夫分房寝居。《孕产集·孕忌》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权,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而夭。”妊娠期间,房事不节则营血不安,最易引起流产;精伤则不能养胎,所以生育的后代容易愚鲁多病。古人认为“身心清静不犯房劳,临产自然快便,生子也必聪明少疾”。特别是孕3月以前和7月以后谨戒房事才能确保胎儿的健康[5]。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胎教学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它源远流长,具有一定的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机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应对古代胎教学说进行深入研究、考察、验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在古代胎教学说基础上创新发展,吸取中国古代胎教学说之精华。
    
    参考文献:
    [1]夏桂成.胎教学说的初步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5):8~9.
    [2]胡绥苏,姬可平.康有为《大同书》中有关胎教论述的探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7,(2):9~11.
    [3]傅荣.中国———世界胎教学的最早策源地[J].心理科学通讯,1987,(6):49~50.
    [4]吕再生.我国古代关于孕期妇女心理卫生(胎教)的理论[J].心理科学通讯,1983,(1):49.
    [5]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