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将消失的记忆

 笑熬浆糊糊 2012-11-26
编者按:作家冯骥才近日透露,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100个村庄消失。而在城市,一些承载着历史光辉的老建筑、老街也在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摄影师麦田从人文历史关照的角度,用镜头记录哈尔滨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面对那些已经或者即将消失的历史,我们可否有所作为。



哈尔滨人应该了解道外,一个世纪前,从山东、河北“闯关东”而来的民族资本家,在当时被称为“傅家甸”的老道外隔着铁路打望道里区。当时的道里被划入沙俄管区,恢弘精致的西式建筑令民族资本家们怦然心动并纷纷仿效。很快,外立面酷似欧式巴洛克建筑的商铺、宅院,在老道外开始流行起来。哈尔滨的道外区保留了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如果把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比作镶金的西洋项链,老道外更像是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金镶玉。 (本文系
麦田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



据史料记载,哈尔滨开埠之初只有南岗、道里、道外三个城区,而前两个区基本是外国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区聚集的都是中国老百姓,闯关东的、做买卖的外地人都到这里“安营扎寨”。中华巴洛克建筑其实就是“中国式西洋建筑”。20世纪初,一批精明干练,有头脑、有胆识的民族工商业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开商铺、办实业,在道外的腹地置地盖房。盖楼时那些中国工匠纷纷效仿道里、南岗的“洋房”,采用中国的建筑手法,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楼”――欧式立面、中式院落。于是就有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而且这些“小洋楼”商居两用、前店后厂,成为哈尔滨的建筑经典。 
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      



行走在老道外,恍如隔世,脑海里不断地会浮现出那些过往的岁月,会禁不住的想要是自己回到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子呢?这里有北山酒馆、老鼎丰、老都一处、张飞扒肉、张包铺、老德顺楼酱骨棒、老正阳楼总店、松光电影院、北三市场......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会随着拆迁,永远的消失,而只能出现在人们的记忆里……
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      








吊脚楼慢生活网出品










本文来自吊脚楼 慢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