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选

 昵称8088609 2012-11-27

最宽广的孤独

都说海是最宽广的、最孤独的。它是上帝为人类流的泪水。

带着蔚蓝的心情,在蔚蓝的海里,感受无限的包容。纳百川的海将四面八方的水流糅和,无论在陆上曾经多么澎湃的江河,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接受江河激情的力量,拥起海浪。但海不允许一丝浮躁和不羁。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成就了伟大的孤独。

没有什么可以让海失去理智,海总是静谧的,波澜不惊。珍珠闪烁的沙滩上跳跃着的几块黑礁石,是海思考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即便圆润也不会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慢地移动着,每当遇到海流时,它都把自己封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哪怕海流带给它的是幸福。它害怕受伤害,所以它拒绝了一切。它不知道,它拒绝的一切里,只有1%是伤害,而99%是幸福。

这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卑微。

海螺不可能像海那样永生,它终会死去。它死去,但壳依然存在,里面留不住海浪,能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海岸线

海岸线既被海选择,又被海拒绝。

沙子是一颗一颗的,它们没有办法成为一体。海岸线或平直、或曲折,都是海水的塑造。

海岸线沉默着,接受水的切割,任意改变自己。诗人们的叹息留在海岸上,印证着海岸线的怯懦。

迷人的海岸线最可悲的是:它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钟的样子。

海的宽广,螺的自闭,海岸线的怯懦,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眷顾。自信而睿智的海成了世人敬仰和赞叹的对象,封闭自己的海螺只能生活在别人的脚下,而怯懦盲从的海岸线,终究只能当作人们可怜和叹息的对象了。

评语:

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相信您读了之后也会这么说。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上,还能写出这么空灵的东西,可见作者是一个十分有才气的考生。

写海螺,实际上是写刚愎自用之人,时时处处都是自己正确,他人永远错误,久而久之,也就把自己封闭在了一个有限的天地里,碰壁,失败。写海岸线,实际上是写盲从的人,不管什么时候,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有的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无论是海螺,还是海岸线,都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大海,永远充满理智,既相信自己,又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些,作者不是直白地告诉我们的,而是用优美的语言,用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委婉地暗示给我们,而这正是本文魅力之所在。

自身免疫与药物治疗

水滴听从了风的劝告,摇身化作绚丽的霞,大山婉拒了溪流的好意,默默固守着一方水土。世事纷扰多变,懵懂的我们究竟该从“谏”如流,还是应该坚持本心?

只记得蔡桓公面对神医的针砭轻蔑一笑,体内的毒虫便肆虐如狂;只记得哈代因轻浮公子的无端指责,便将灿烂的心埋人了忧郁的腐土。面对看似矛盾的“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我们该取谁弃谁,何去何从?

一个声音告诉我:“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哦,是但丁吗?果真但丁不顾世俗羁绊,勇敢地将教皇打人十八层地狱,一部《神曲》瑰丽多彩,善恶分明,迄今余音绕梁。其实何止是但丁,“相信自己”这个信条确乎是许多人的座右铭。

若非相信自己,项羽能有振臂一呼,破釜沉舟的豪气?章太炎能有“吾死后,中华古文尽颓”的执著?不知不觉中,我心中的天平开始向 “相信自己” 的一方倾斜。

“难道你不记得刚愎自用的项羽最终自刎乌江畔?”又一个声音响起了,“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最重要!”啊,是达·芬奇吗?是啊,达·芬奇若没听从老师意见,画蛋不辍,怎会留下画圣的美名?

一连串的故事纷至沓来:黑格尔遵从老师指点,放弃布道的最初理想,叩开了哲学的大门;刘邦接受了郦生的意见,收起傲气,恭敬地对待儒生,终有了百二河山齐委“大风”的伟业……

我心之天平摇摆不定。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的话掷地有声。哦,那可不可以说“完全相信自己或完全依赖别人意见”,其错误是一样的呢?

我大悟,天平稳稳地平衡下来。

“相信自己”犹如人的自我免疫系统,面对外界刺激,迅速作出反应。只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也难以成为良药。而“听取意见”恰似一服神奇的灵丹妙药,可以激活我们怠惰的神经,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在角斗场上拼搏,百战百胜。

原来如此。

“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又怎会是一对矛盾?分明是我们的背上弓与囊中箭!

评语:

本文是一篇精巧的议论性散文,叙议相间,情理结合,个性特征鲜明,具有下列优点。

题目新颖醒目。恰当地使用了比喻的方法,切合题意。

开头精彩形象。采用拟人的手法提出问题,然后选择蔡桓公和哈代的事例将其具体化,用反问的方式开启下文,引人深思。

行文开合自然。文章选用生动具体的材料, 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事例涉及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嵌入文中,简洁而有力,恰当地论证了观点。中间引述但丁等名人之名言,紧扣话题,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锦上添花。

语言简练生动。文中引用材料虽多,但简而有序,文笔优美,构思新奇。话题的两方面论述非常合理,“心之天平” 比喻巧妙,反问句的使用增添了气势。文采斐然,言简意丰。

结尾意蕴深远。作者巧妙地将“相信自己与听取意见”比作“背上弓与囊中箭”结束全文,使文章首尾呼应,意味深长。

种子的故事

一粒种子沉睡在泥土中,

这一天,它终于醒来了,

但是,

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

于是它问蚯蚓:

外面什么样?我想看看。

蚯蚓连连摇头,

外面是恶鸟、沙石,千万别去!

种子不相信,向上挺着,

终于,它挺出了泥土。

啊,它看到了高高的绿草,

和这个明亮的世界。

青草们很喜欢这个小家伙,

为它遮风挡雨,

还把明亮的阳光给它,

让它长得更壮。

有一天,它又问:

外面是什么?我想去看看。

小草连连摆手,

外面是野兽、大雨,会没命的!

种子不相信,继续向上挺,

终于,种子超过了青草。

啊,它看到了灌木丛,

和那些五颜六色的美丽的花。

灌木丛爱杀了这个小家伙,

为它遮挡风沙,

为它驱赶昆虫,

还为它讲好听的笑话。

有一天,它又问:

你的外面是什么,我想去看看。

灌木丛连忙呵斥:

外面是狂风暴雨,会没命的!

种子不相信,又向上挺着,

它越长越高,越来越壮。

终于,

它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啊,它看到了!

它看到了飘逸的白云,

它看到了巍峨的高山,

以及滚滚流去的大河。

它看到雄鹰在翱翔,

它看到野马在奔跑。

它看到了——

一个美好的世界。

它叫着,笑着,

它把所有的答案告诉了蚯蚓,

告诉了青草和灌木,

它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这粒种子,

不,这棵参天大树,

终于明白:

相信自己,必定会成功。

评语:

现在的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对考生的限制越来越少,如“文体自选”就使一些在写作上有专长的考生脱颖而出。本文就是考场上出现的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诗歌。

通观全诗,内容上紧扣话题,层层递进;形式上采用对话式的拟人手法,富有文采。

全诗共13节,每节表达一个意思。它描述了“一粒种子”由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过程,想象丰富合理,语句自然流畅。每节押一个大致的韵,说明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确实很不一般。

诗中用“蚯蚓、青草、灌木”等意象代表向 “种子” 提意见的“人”,而“种子”每次听过之后,经过思考,都认为应该“相信自己”,所以一直“向上挺着”,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看到了 “美好的世界”。

诗歌中运用形象的对比、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满足了话题要求,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写作功底。因此,这首诗歌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得高分是合情合理的。

忙兮忙兮奈若何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营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绝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甚至,来不及后悔。

我总想,我生活的地方正在越来越缺少某种东西。

我看到熙熙攘攘的地铁,面无表情的人们下了又上;我听到那些比我小许多的孩子谈论着谁家更富有;我闻到城市里的气味,烟草、空调、汗水;我感觉到每个人的脉搏跳动一样,忙碌、快速。

顺应着忙碌,快餐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精神快餐也适时而起了。

我们永远不能像看漫画一样去读钱钟书、去读托尔斯泰,所以,在这忙碌的时代,他们隐到了舞台的背后。安妮宝贝、金庸、琼瑶大行其道了,从精版书到投资巨大的电影、电视,这份快餐美味方便,自然大受欢迎。只是像《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这样的“慢”餐不得不蒙上一层灰了。有多少人还会再读施笃姆,遥想那有银色波光的茵梦湖呢?

现代人的特质便是忙,像书法这样的精粹是根本没可能碰的,连笔杆子都已被电脑键盘所代替,毫无美质的印刷字取代了流传千年、灵动飞扬的手写汉字。效率是大大提高了,然而这到底是种幸运抑或是悲哀呢?

忙使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忙也使我们的心灵无所依傍。曾经的质朴人情正在变得淡薄,曾经的经典正在被人遗忘,那种久久品味、欣赏名家名作之美的感觉已变成了一种奢侈,龙井在角落无意义地散发淡香,可乐披着闪亮的罐头盒高高在上。

我也许久未卧在树下的绿草上了,公园里的绿地里摆着禁止践踏的标志,但是,我没有时间到郊外去,去感受真正的大自然。

忙兮忙兮奈若何。

很多人早已忙得只知道忙厂。事业、学业的成功成为唯一的追求,以至于沿途的美丽风光他们根本无暇欣赏。

我多想可以坐上人生的火车,捧着香茗,看窗外的山水,都市忙碌的血液仍不停流动,然而心境却能回到从前悠闲的时光。

评语:

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作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忙,不亦乐乎

忙,是人生中的一个步骤。每个人所忙的事务不同,但不能是碌碌无为地白忙,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问号。忙看似简单,但其中却大有学问。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怎样忙出精彩,忙得不亦乐乎,却并非简单。人生如同一张地图,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地图上行走,时不时我们眼前就出现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向哪儿走,面对那纵轴横轴相交的十字路口,我们该怎样选择?不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坐标轴才是最重要的;忙就是如此,选择自己该忙的才忙得有意义。忙是问号,这个问号一直提醒我们要忙得有意义,忙得不亦乐乎。

忙是省略号。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暖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人们亦如此。为自己找一个目标,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就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游历;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再看那位以笔为刀的充满着朝气与力量的文学泰斗鲁迅,他正忙着用他独有的刀和枪在不停地奋斗。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

忙是叹号,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大自然亦如此。小蜜蜂的忙,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出世而让世人得以仰慕。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叹号,都应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他人生的精彩篇章。

忙是万物、世界、人生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球在日夜忙着转动,时间在日夜忙着流逝,而我们呢?作为这世上最高级的动物的我们,我们在忙什么呢?我们要忙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要忙出属于我们的精彩。我们的忙不能永远是问号,而应是省略号和叹号。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

评语:

文章开宗明义,亮出自己的观点:“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以此论点贯穿全文。接着采用比喻的方式,深入浅出,从三个标点符号的特点出发,把“忙”的三种状态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启迪。从这简单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中,人们领悟到:忙是学问,忙有规律,忙需回报;要忙得有意义,要忙得精彩,要忙得快乐。全文首尾照应,结构紧凑,多角度说理,层次丰富,显示了考生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表达习惯。

寻找人文

春光乍现,阳光很迷人,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街头迷乱缤纷的广告,电视上朦胧而膨胀的炒作,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商业经济的活力,荡漾着新新人类的“人文素养”。

老板目光尖锐,认清本行业的缺陷,硬逼着我设计出几则具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以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苦于读书时没有好好记那些诗词歌赋,想了半天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真是悔不当初啊!

走出门,飞车来到郊外,寻找那接近真实世界的精神感悟。沿着青青的石子小路踱着,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条隐约可见的缝儿,若隐若现地传来了似尘世闹市般的嘈杂。我好奇地将脚抬起伸向那条缝隙,恍惚间自己变小了,来到了那高大而窄小的石隧前。只见两壁上镌刻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十四个大字,在隐幻地闪烁着。

转身闪进石隧,寻寻觅觅间,眼帘中突然闯入了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街道两旁的房屋都带着历史的风味,亭台楼阁,深府大院,街市上,人们都开着废气漫天的怀旧老爷车,穿梭在这片古老而安静的建筑中。那些曾令人敬畏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刹那间变得黯淡无光,成了人类虚伪空洞的附属物。

踏上商业街,一色的落地玻璃打造,灯光明亮,无不显示出经济发达的旋律,而且每家店面的广告标语也颇有“特色”:“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喝粥”,这是一家名为“灯火阑珊”的粥店的广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为一种醒酒药量身定做的宣传语;“剪不断,理还乱,请到神剪李理发中心来”,这是理发店的广告……就连让人远远瞥见的灯红酒绿之处,也打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大张条幅,给那些整日沉迷在醉生梦死的人们以理直气壮的理由。

我看见那些曾经纯洁、幽远的思想与为国为民壮志满怀的高尚情怀在商业与人们空虚的思想下被扭曲、遗忘,变得低俗不堪。人们自以为聪明的头脑追求着近乎浮躁而功利的生活,将历史的厚重深远的人文统统打上了浅薄而喧嚣的烙印。

这一刻,世界似乎倒流了几百年。我跌跌撞撞地走出这城市。出口处,也有一个大条幅在隐约闪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金钱享此生。我无奈,落荒而逃。

我交不出带有“文学素养”的广告,但我交出了一份辞职报告。我不忍给中国闪亮的精神财富抹上商业欺骗的色彩,这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不是给我们后辈子孙用来糟蹋的。

评语:

曾有一个阶段,我们的社会到处可听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黑夜跳舞好揩油”、“问君能有几多愁,何不今朝醉个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自千金买享受,哪管世上春与秋”等叫嚣,到处充斥着浅薄、无聊,散发着腐朽享乐的气息。我不知道这是物质发展的必然付出,还是人文精神失落的悲哀。这位考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给我们描给了一幅似真似幻的世界,以荒诞而圆熟的手法,温委而含蓄的文字,深沉而内敛的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精神家园的建设。

上帝的账单

赤足走在山间林里,寻觅素养的摇篮:或许是密密丛林里那片阔叶林上的露珠;或许是危危石崖隙缝里的清流;或许是云的哭泣;或许是雾的凝思……

猛然间,一切在眼前消失,留下的只是圈圈年轮和干瘪的小河,和座座洋房。

上帝重重地记下了这一笔难偿的账。

远足山川大江,寻找素养的发展:或许是北国的白雪皑皑,南国的椰林海风;或许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许是春的妩媚、夏的丰腴;或许是秋的绰约、冬的骨气……

猛然间,一切在眼前消失,留下的只是烟尘满天和无垠的沙漠,和幢幢大厦。

上帝狠狠地记下了这一笔难偿的账。

站在历史的河畔,漫瞅那一道道鸿梁,翻阅素养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泪洒江东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随项王去,化作矛尖花;张骞扶着驼铃走,一心向天山;卫将军旌旗飞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能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与采菊;唐太宗载舟为民,创贞观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间断;康熙帝英明神武,亘古永铭记……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三分啸成剑气,无处不散发着素养的光芒。

猛然间,一切在眼前消失。历史的鸿图尽显其苍凉遒劲,今人却只将其挂于墙上;历史的书肆尽显其豪情壮志,今人却只将其立于书架;历史的壮士以其特有的低哑的喉咙吟唱古今,今人却只将其置于CD机……历史犹如过眼云烟,一切的素养等于故事,听听而已。今人依旧花天酒地,中饱私囊,挥霍成风,贿赂成气。

上帝痛心地记下了这一笔难偿的账。

上帝的账单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负债者眼前:我们得到了什么?却又失去了什么?

上帝的眼泪打醒了人类的无知,上帝的呼唤唤醒了人类的良知,上帝酌抚摸震撼了人类的思想,上帝的账单只能用人类素养偿还,用素养带动长足的发展,社会的、环境的、人性的共同发展。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的天堂在我们共筑的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濡染那一份素养,进行另一场发展。

评语:

文章结构的编织独具特色。作者先以三个相同的结构单元行文,写上帝记下的人类的账单。以“三”(汉字中的“三”常表示数量之多)隐喻人类欠下了太多的债。在描述账单时,作者采用一正一反的叙述样式形成对比,借以激起人们对美好的人文的回忆与向往。正面叙述部分,作者又以整齐的句式、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贯通的语势、丰厚的积淀、排偶的句式出之,加重语意,突出变化之大,以引起世人的警觉,犹如黄钟大吕久久回响在世人的耳边。

这样的账单如何偿还?作者的观点振聋发聩:上帝的账单只能用人类素养偿还,用素养带动长足的发展,社会的、环境的、人性的共同发展。这种可贵的人文性,使得这篇作文在众多的卷子中脱颖而出,夺得了满分。

顽石与灵玉

他是灵霄峰上经久不变的顽石。

他是女娲补天后大放异彩的五彩石。

他就是绛珠仙子要用一世眼泪去偿还的冤孽——怡红公子。

衔玉而生的他,有着五彩石一般的光芒。贾府上下,众星捧月,这个被寄予了家族厚望的贵族公子,却在“抓周”中看中了宝钗珠玉。冥冥之中注定,他是个不羁的花花公子,自我的认识与族人的期望在一开始就注定有分歧。

大观园题诗弄句,大展他绝世的才情,族人殷殷的期望,昭昭如月,那神圣高贵的朝堂,在顽劣的公子心中,抵不过颦儿的娇花临水,弱柳扶风。这位生性顽劣而又才华横溢的公子,虽知自己有旷世的才情,然弃功名如草芥。他不是众人期望的封建王朝的桥梁,他自拟为潇湘馆中一株秀竹。纵有责骂痛打,疼惜溺爱,他还是那放荡的怡红公子。

他爱清爽如水的女儿家,他厌世气污浊逼人的大男人。他惜琪官,怜袭人,戏晴雯。他喜欢闺帏中的女子,“恶劣”累累;严父严峻面容后的忧患,慈母纵爱后的心忧,顽石,灵玉?

在那场旷古绝世的爱情里,纠缠着一个自我喜爱与他人期待的悲剧。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时节,他爱上了那个为情“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年年”的奇女子,而偌大的家族,森严的制度只能允许他要一个端庄贞静、八面玲珑、操持家务的薛宝钗。喜欢繁华的婚礼隆重在香魂飘散之际。那一世未了的情缘,那一时被蒙蔽的谎言,那一生心中的伤痛——灵玉顽石自爱绛珠草,然贾家的公子注定要娶薛家的千金,可惜可叹,好一对痴男怨女。

世事飞散后,他仍没有走上仕途,自我认识一直抗争那个庞大腐朽的家族。漫天的雪洒铺出一个地老天荒般的圣洁世界,披上一袭猩红的斗篷,开始了他和空空道人的漂泊。家族的希望,终于落下帷幕。

幽幽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谁说,生得一副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多少年后,他还是灵霄殿顶上一块顽石,他还是青峰畔那块灵玉。通体镌刻着沧桑红尘。一世的抗争,缘于那自我的认识与族人的期望。

评语:

“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期待”,这是一个很开阔的命题,也是一个需要考生具有对事物的各方面能够通过思辨进行关系分析阐述的命题。

有考生出了考场后说,这个题不难,但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而这篇作文的作者就非常机敏,他没有像大多数考生一样泛泛地去对话题做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明与诠释,而是独具慧眼,寻找到一个非常具体的着笔点,那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典型人物。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对文题的准确把握,因为在宝玉身上,非常典型地具备了“他人的期待”与“认识自己”的矛盾。贾府中上上下下都期待他苦读经书,博取功名,光耀贾氏豪门的宗祖,而他本身却始终冥顽不化,我行我素,只喜欢与如水清净的女儿们“厮混”,厌弃污浊俗气的功名利禄。作者通过对这个矛盾着的人物,在为摆脱他人的期待,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抗争过程及其结果,来向读者昭示这个人物的个性魅力,并控诉了封建家族的传统思想对人性无情的甚而残酷的戕害直至毁灭的罪恶。

当然,本文能得满分,巧妙的着笔点的选择,主题的鲜明深刻是一个关键,而深厚的语言功底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他是灵霄峰上经久不变的顽石。他是女娲补天后大放异彩的五彩石”,整齐而匀称有致;“他惜琪官,怜袭人,戏晴雯”,精炼而极富概括力;“幽幽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隽永而诗意无穷……优美的语言为主题思想披上了一袭华丽的裙裾,使这几十分钟速成的作文近于完美,怎么能不让阅卷老师叹服?

甘苦自知

张爱玲对人生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人生如嗑瓜子。吐出去的,清晰可辨的不过是壳,而瓜子的味道,只有自己才清楚。

让胡适之为之等待一生的司韦莲,始终没有回来完成那人们期望的世俗的百年好和。果戈理这位天才,不顾人们的企盼,也将那《死魂灵》投入火中,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人们的瞩目,留下一本《要塞》到上帝那里去做他的“小王子”。

生活在浮躁现实中的芸芸众生都会暗自滋生一种无聊的企盼与琐碎的期望。这股强大的力量,往往会使身陷其中的人迷失对自己的理性认识,混沌其中。

也许,只有大师们会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去打破他人期望这一惯性神经,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记起了海明威,这位倔强而又自爱的老人,当年,就是他,以雄壮的“冰山文体”打破了文学上一贯柔美冗长的语句,给文学带来一股刚健清新之风。这位老人就是不能忍受世俗的名誉,放弃追捧金钱以及虚伪,毅然举起双筒猎枪,对准太阳穴,为自己的发现认识之旅写了一个强劲有力的句号。

世人总是期望地平线尽头会有盛开的郁金香,总是期望人生只有一种版本,而每个人必须在这版本下演绎同一种昏恹的精彩。

因此,许多人无法解读海子为什么抱着一本《圣经》去见上帝;无法解读才华横溢的川端康成,为什么会留下一句“这个世界太拥塞了”就溘然长逝;更无法解读那个曾经被孤独眷恋的孤独哲学家尼采,为什么看到马夫粗暴地鞭打牲口,便又哭又喊,最终疯癫。

终于理解了庄子的踽踽背影,明白了他的持竿不顾,在意出尘外、幻化无方的表面藏着的是一种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与理智。还是张爱玲说的好:所谓人生,甘苦自知。

才想起原来张爱玲自己也是这么一个人,就在人们期望她能回归文坛时,她默然拒绝了,除了太空与她的小木屋,她哪里也不会去。

当自由的心魂放逐了喧嚣与拥挤,迫进了人生的终点时,才发觉对自己的认识才是价值所在,才发现臻至佳境,在豁然开朗的前方,始终有一轮皎月高悬星空,娟然如洗。

评语:

这篇满分作文的精彩处,不全在于他的立意构思,而更在于数百字的文字里所承载的丰富的,而且恰如其分的材料。透过这些材料,我们仿佛看到了小作者曾就着一缕灯光,依着一丛绿阴,傍着一池清水,如痴如醉地在读着张爱玲,读着胡适之,读着海明威,读着尼采,还有果戈理、川端康成、海子……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又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作文为之深刻起来,为之厚重起来。

当然,文章不是素材的贮积仓库,一个具有写作水平的作者,会如制作珍珠项链的艺术工匠一样,能从那些子素在阅读中积攒起来的大量的素材中选择适合于此次作文要求,能为此次作文主题服务的材料来串成珠链,最终成为一篇佳作。看看本文的作者是怎么利用这些优秀的素材的:引张爱玲的“人生如嗑瓜子。吐出去的,清晰可辨的不过是壳,而瓜子的味道,只有自己才清楚”来扣文题中的“认识自己”,说明人往往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是谁。接着以司韦莲之始终未成全胡适之的百年期待,果戈理之火焚《死魂灵》去做天国“小王子”来对立题加以明证。然后用海明威开枪自尽来说明“只有大师们会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去打破他人期望这一惯性神经,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的分题,再用海子、川端康成、尼采、庄子的故事来说明“世人总是期望地平线尽头会有盛开的郁金香,总是期望人生只有一种版本,而每个人必须在这版本下演绎同一种昏恹的精彩”的第二个分题。最后再以张爱玲的“所谓人生,甘苦自知”作结。到此,这串用作者在大量的阅读中采集来的珍珠所串成的作文项链便头首相接,臻于完美了。

是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以及临场敏捷完美的构思,成就了这篇满分作文。

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豪迈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著,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人在他死去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革”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评语:

我们不必猜测命题人在命这道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沈从文先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选择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文章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沈从文先生性格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与熏陶。文章采用了多段落结构的方式,具有轻快跳跃的节奏和韵律,阅读的时候使人有一种面对“长河”般的快感。

近年来,这一类以文化、文学名人为素材,夹叙夹议的“秋雨体”,在高考作文中大量涌现,但不少文章却出现了堆砌华丽词藻、名人名言,滥用比喻、排比,追求形式花哨的不良倾向。因此,本文这种朴实清新的文风尤其值得褒奖。

追忆似水流年

在一个桃李春风、柳絮满天飞的季节里,一个弱小的婴孩呱呱坠地。她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在一双双充满爱意的眼睛的关注下,她开始茁壮成长。她开始学习,在家人悉心教导下,她开始经历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而这其中,包含了欣喜和欢笑,泪水和伤痛,又包含了多少承载着绵绵爱意的似水流年!

欣喜产生于一瞬间,坐在摇篮车里,望着呢喃的燕子,于是爷爷教她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哦,宋词是会飞的;趴在窗前的大圆桌上,指着映日的荷花,于是爷爷摇头晃脑地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哦,古乐府是有颜色的,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在黑暗的雨夜,伴着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和妈妈的体温,她乘着梦儿穿过尼罗河,越过丹麦海峡,与白胡子的安徒生爷爷做游戏;在明媚的春风里,坐在如碧丝的草上,躺在滴绿的秦桑下,听着爷爷讲三国的故事,她很想骑一骑赤兔马,见一见威风八面的关云长。这些点点滴滴的欣喜,让她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她拥有了享用不尽的知识。

伤痛给了她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她抓着小雏鸡发出得意的笑声时,当她突发奇想把花衣裳剪破时,当她把笔丢下溜出去堆雪娃娃时,当她不听话顶嘴被关进黑房子时,她往往是受到了一次结结实实的“教训”。于是她觉得自己委屈极了,伤心比那个屈原还深,眼泪比那个南唐后主还要多时,她得到了一番充满温情而又合理的解释.她懂得了不要欺压弱小,懂得了一针一线来之不易,懂得了坚持,懂得了忍耐,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得到了在学校和书本中都汲取不到的知识。

泪水和欢笑丰富了她的平淡人生。在父亲的鼓励下,她爬上了长城,爬上了泰山,登上了岳阳楼,登上了观海台;在挂着热泪的笑容里,她知道了要有山一样雄伟的腰板,海一样广阔的胸怀。每一次流泪,她都依偎在家人身边,这里是最宁静的避风港;每一次欢笑,她都分享给全家,这里是心灵深处最美好的香格里拉!

有欣喜和欢笑,有泪水和伤痛,这就是她的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流年似水,而永不流逝的,是那段美好而有意义的幸福时光!

评语:

本文紧扣话题行文,以“欣喜和欢笑,泪水和伤痛”为领起语,追忆了“似水流年”中长辈对“她”的教育:童年时爷爷对“她”的文学启蒙,稍大后长辈严格而不失温情的日常行为教育,以及长大后父亲对“她”出外游历的鼓励。这种教育使“她”的似水年华成为“有意义的幸福时光”。

文章内容丰赡,在形象生动的描述中表达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感激,感情非常真挚;结构严谨,整体和部分之间及首尾之间联系紧密;语言流畅,既概括简约又生动形象,第二、三段的文字尤其具有表现力。不足之处是,第四段缺乏必要的议论文字,使得全文的主旨未得到应有的升华。

包容

包容,让我们愈加快乐,让人生愈加完整。

夏日到了,丢开了一片片浮云,太阳公公显得更加明媚,徘徊在街头,散落在身上的炽热的日光灼得人们如同到了火焰山。“真气人,该死的太阳,热死了!”有人开始抱怨了。别急,别急,这古铜色的皮肤不是正流行吗?包容吧,我的朋友,若没有太阳,哪里来的万物呢?若没有太阳,哪里来的勃发的生命呢?若没有太阳,你又怎么可能在此抱怨呢?因此,包容吧,试着去享受这金灿灿的光辉,它是用你的宽容与善良打造的。包容吧,去享受包容所带来的快乐!

寒来暑往,冬天来了,伴着这冷冷寒气,雪开始飘落了,地面上似有薄薄的一层轻纱,很是漂亮。“不好,有人摔倒了!”顺着叫声望去,是一个中年妇女滑倒了。“妈妈的,下什么雪,真倒霉!”又有人发牢骚了。别急,别急,难道你没有看到这迷人的北国雪景吗?雪覆盖了大地,顺着大地干枯的裂缝缓缓渗入,滋润着,融化着,让沉睡的大地又恢复了生机;雪也包围了城市,让人们焦躁的心平静,让人们翻涌的血冷却。尽管它给人带来了一些不便,但这不也是一次人与人互相关爱、互相呵护的机会吗?一次搀扶、一个笑脸,不都是人们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吗?因此,包容吧,想想雪的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自然所赐予的快乐吧!

雪化了,是春的力量,然而春风的轻柔却也一不小心地让阳台上挂的衣服随它而落。阿姨刚要急,却又有一双温柔的手擦着她的肌肤而过,是风,像是来给她道歉似的,默默地不敢出声。阿姨甩了甩头发,开心地笑了。包容,让我们更快乐,那一丝丝的烦躁也随风而逝,取代它的则是开心的笑脸。

风过叶落,秋天枯黄的叶子却也逃不开岁月的流逝,小叶子正在降落,却不小心落在了行人的脑袋上,等待它的是一双有力的大手,大手一把把叶子抓起,揉得个粉碎,然后还用冰冷的目光瞪着它。唉,可怜的叶子啊,人们却不知道你就是生命的象征,由生到死,一切皆有定数,你悄悄的凋落不正是一种生命的更迭吗?朋友,包容吧,你难道不热爱饱满的生命吗?有始有终的人生不都是我们所期望的吗?包容吧,不要将它破坏,让生命完整。

包容,让人们更加快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点点金光,有了包容,它会更明亮!

评语:

看到此文,不由得想到《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之语:“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大多急功近利,缺少对生活的关注,更懒得对自然景物进行感悟。我看未必。此考生虽然对自然景物未必“求思之深”,但对日常生活能进行仔细的观察却让人欣慰。

立意角度新颖。以四季为切入点,抓取不同季节最显著的特征——夏的炎热、冬的雪花、春的微风、秋的落叶进行构思,截取一个个日常生活片断,先写这些自然现象给人们的些许伤害,继而围绕话题“包容”进行深掘,辩证地阐明了万物在给人们带来些许损害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关键在于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学会包容,“烦躁也随风而逝,取代它的则是开心的笑脸”。文章见微显著,思辨性较强。

语言清新自然。可以看出,考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功底。散文要求“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基本上做到了这点。从语言上看,此文又让我想到了郁达夫《故都的秋》,细腻地绘形绘色,轻松平实的人物语言,把日常的生活片断写得活灵活现。

结构脉络清晰。结构的条理体现出思路的清晰,开篇点题表明包容的作用,然后分别以夏、冬、春、秋四季为内容构成文章的主体,结尾再次表明包容的作用。另外,在段落之间, 能够注意到衔接,像“寒来暑往,冬天来了”,“雪化了,是春的力量”等过渡句子,把两个段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白璧微瑕。散文最好能卒章显志,而文章的结尾显得力度不够,应结合四季,围绕包容,进一步深化,使主旨得以升华,但瑕不掩瑜,整体上看,本文作为考场作文,仍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

包容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和民族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国谚语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与对他人的体谅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曾受过“胯下之辱”,但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

“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评语:

文章高屋建瓴,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是一篇非常大气的议论文。

本文写的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富有思辨力量。读罢此文,首先感到这位考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文情怀。内容充实,内涵深刻,颇得理趣之妙,很有文化大散文的味道。

思路清晰,见解深刻。开头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本文则巧妙地引用了雨果的名言和中国的俗语点明话题,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和民族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接着,从不同角度设立分论点,从三方面展开阐述: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前两个分论点立意高远,第三个分论点又充满了理性的光芒,对包容作了辩证的分析。尤其是在安排论据时,注意到了论据的典型性,既有文学领域的,又有人类社会科学领域的;有中国古代现代的,又有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真可谓古今中外,分门列举,形成了磅礴的气势。全文思路缜密,行文开合自如,表现出考生广博的积累和冷峻的思考。

语言活泼,富于表现力。众多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化味道,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语言整饬而富有美感,不仅让语言表达得生动活泼、富有韵味,更将作者的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虽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但由于运用了如此的语言,说理明白晓畅之外,更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此,本文既是优秀的哲理散文,又是精致的抒情小品。

总之,本文的“说理”之所以成功,一是由于作者客观、冷静地揭示出包容的内涵和作用,显得全面而科学;二是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说理,让人无可辩驳,具有可读性,富有吸引力。因此,该文虽然形式上创新成分不浓,但仍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成长记事

石静

大姐结婚那天,我和家里的一帮小孩子一起挤在门口抢红包。想着小时候小姨结婚时抢红包的窘迫,我为现在有了身高的优势洋洋得意。可还没有来得及大展身手便被三姨叫到一边:“你都多大了,和你姐一辈的,还抢红包?”我不由得一愣,不好意思地笑笑,便不再去抢了。

哥哥找到了女朋女,找了个机会安排她和我家人吃饭。那个姐姐挺漂亮的,妈妈问她年龄,她答了,妈妈接着说“只比你大两岁”,我又不由得一愣,看了看那个化了妆、染了发的姐姐,不知怎么,感觉怪怪的。

与同学乘车时,她无意中说起被小朋友叫“阿姨”的事,我惊愕了,那一向是我用来称呼别人的!我看起来真的已经那么“老”了吗?最后我决定,以后看到小朋友一定要躲。

十八岁生日终于到了。原本打算以不过生日的形式来忽视这一天存在的计划,却被妈妈的蛋糕和炸酱面彻底打破了。这一刻,我知道,成长终于要和我谈话了,不是以温和的方式,而是近乎残酷。看着妹妹,妈妈的一句“以后咱家就只有这一个小孩子”让我无法再躲闪、逃避。那天我的心情真的不很好受。

成长要我以一个大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说这样会使我发现很多,了解很多。

我尝试着照着做了。我真的发现了很多,可却并不美妙。

妈妈又去染发了,这次又是和上次一样,因为鬓角白发太多而用染料多,弄得皮肤—亡都是黑。我照例拿来毛巾,沾着烟灰(妈妈的偏方,这样容易擦掉染料),帮妈妈擦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妈妈也不是第一次抱怨白头发太多,可这次我看着那烟灰在妈妈的头皮上一遍遍蹭着,只有一种酸酸的感觉、落泪的冲动。

爸爸又出差了。从小到大,爸爸总是出差,一走好几天,只是中间打几个电话回来。爸爸很严肃,小时候总打我,见到我就板着脸,不怎么和我说话,因此我从小就很怕他。这次接了爸爸的电话,妈妈说:“你爸爸,不管什么时候,一打电话回来,先问你在哪儿呢,干什么呢,然后才说别的事……”我又愣住了,随即一种复杂的感情涌上心头。是甜蜜吗?有一点儿,可更多的怎么是酸涩呢?

妈妈又开始熬中药了。一锅又一锅,药很苦。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爸爸妈妈开始喝中药的,虽说是为了保健,但吃药总让我觉得不太好。

成长让我第一次把爸“好”和“老”联系在一起,我不愿意,为什么我的成长要以父母的衰老为代价呢?我不要这样的成长,不要。

成长袭击了我,它使我看到的,想到的,一下子都变了模样。对这一击,我还没有承受的能力,摇晃得厉害,不过还没有摔倒。我想我会尽力战胜困难,勇敢面对。

点评:文章选材琐细,笔墨经济,从生活琐事中觉出了自己的成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察觉的。感觉细腻、感情微妙动人,很好地表现了悟到成长时的心理过程。

拿什么献给你,我的青春

冯佩瑶

时间轰轰烈烈走过,将我带到青春的门前。回首世间三五年,恍若一梦甚堪怜。

——题记

城市睡去。房间空荡荡,时间空荡荡,心里空荡荡。我独自守候在花季最后一夜黑中,听思想舞的声音。

很小(其实也没那么小)的时候,我的时间好紧,我要喂院子里的小鸡小鸭,照看每次被妈妈摆放得呆板的布娃娃。飘雨了要和院里的伙伴和泥巴,飞雪了要和雪人过家家……

犹记得儿时一个个漫长而聒噪的夏日午后,爸妈要午休。这期间我是绝对不能制造噪音的,这便成了我出门的机缘。爷爷奶奶们躲到树阴下玩牌,伙伴们被强迫着进入梦中。偌大的世界任我游玩。那一声声或烦闷或兴奋的叫牌根本打扰不了我,因为知了的长鸣才是我的天籁。

我抓蚂蚁放在墙角的蜘蛛网上。那覆盖了一层又一层的广告是蜘蛛的壁画。我曾将心爱的美少女贴画和收集的白娘子的小头像贴在那里,可不久,却被一群系着“红领巾” 的哥哥姐姐们撕去——包括那一层层蜘蛛的 “壁画”。我也曾将蚂蚁放到蜘蛛网上,看一只褐色的小蜘蛛是如何享用美餐的。当蜘蛛网上只剩一个蚂蚁的空壳时,我惶惶然跑回家,闭紧门不再出去。迫害生命的隐隐意识使我惴惴不安。但转念一想,我还喂饱了一只蜘蛛呢!蜘蛛会被它的天敌吃掉,它天敌会被天敌的天敌吃掉……可这样推下去,我困惑:人的天敌是什么?死吗?对,死会将人吃掉!自此,我便对死有种深深的畏惧。

时间疯长,如上帝遗忘在田间的一颗种子。当我也带上那条“红领巾”时,我开始变得懒惰。除了写功课用去些零星时间,其他时间便在音乐和文字中流淌——这是爸妈的意思。但从我现有成绩来看,爸妈是对的,至少是不错的。

提琴跟了我九年多。风雨过后,我真的见到了彩虹。接触它是儿时的好奇心,也是为了圆妈妈儿时的梦。像所有事情一样,在最初的绚丽过后便是漫长的平淡。那一条条音阶和无旋律的练习曲,只是为了手指能灵活地在弦上跳跃,让弓以不同的舞姿来回舞蹈,或是平缓的华尔兹,或是欢快的踢踏舞,偶尔还有右手戏谑的拨弦。说起来美妙,看来我是迷上她了。有了提琴,我的耳朵我的心可以一次次欣赏只有我能诠释的音乐会——我喜欢将自己迷失在另一个无语言却活生生的世界。我想这就是爱吧!但如何让我否认,曾一度是虚荣将我由枯燥领到兴趣的神殿,我该不该感谢虚荣呢?

因为懒惰,我接触不到世界,世界便给我打开一扇窗——书。我渐渐发现,书里有比童年花架更精彩的世界,而且不需奔波便可得到。我便陶醉地蜗居于房间一隅,体味时空的曼妙。原来儿时幻想的时间机器便是书。开始,我爱读故事。市面上的童话书翻遍之后,我开始读大人们的故事——小说,读这个社会。

也因为懒惰,发现读故事哪如看故事来得直接?于是我开始沉溺于银屏上的光怪陆离,竟痴痴地为那么一个时间和空间都隔得很远的人,喜呀,悲呀。然而,当我看过太多牵强的巧合、过分的做作后,我质疑:这是我所在的世界吗?缺憾总是在太过熟悉后才出现。我看得见利欲熏心的脸,看得见故事后更物质的真实故事。

空虚!精神生活的塌方,让我在社会中孤独得荒凉。逃避吧!于是我读历史。然而,用历史的眼睛看现实,心却更沉了。时代的隔阂最终使我的心灵无所寄依。这时,一群台湾敏感女子的细腻文字吸引了我。在那些随意却隽美的文字间,我与曾转瞬即逝的感觉不断邂逅,碰撞出的美,或令人深省,或引人遐思。每天,我读心情。南风拂过,“沙沙沙”是树婆娑的舞姿,是心悸动的旋律。

静夜。孤灯。思想驰骋的平原。

我读自己,浅显又深奥。我站在青春的门外,想象着她惊艳的美。可我拿什么来献给你,我的青春?是年幼澄澈明眸中的天真?是年少紧蹙眉黛时的思索?还是生长中的“情感轮回”?

我迷惘,没有勇气叩响青春之门。于是伏在梦中幻想,等待青春渐近渐近的跫音……

后记:对于青春的到来,我们惶惑,如巢中雏儿滴溜溜的小眼和扑腾扑腾的心。我们向青春张望,怀着紧张的心情期待,怀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期年之后,我将用什么祭奠已逝的青春?

点评:题目本身就有一种厚重感,引人思索。本文抒写了自己对人生、对青春的迷茫、困惑和顿悟,心理描写细腻真实,语言优美,耐人咀嚼。

梦的飞翔

王辉

在春天,

让心随着和风一起远航,

从遥远的云际

——带回一缕日的辉煌。

夜里,让梦

与月儿一起去流浪,

在冷寂的夜空中,

化作一束闪烁的星光。

变成一只鹰,

与太阳相约在西方的山冈;

变成庄周的蝴蝶,

飞翔在

世外桃源的漫野花香。

或者,

变成一只凤凰,

这九霄上的永恒的王;

或者,变成三闾大夫的环佩,

伴他登上那遍地异草的兰皋。

那么,梦醒时分,身边

是否还会萦绕着一丝芬芳?

点评:语言舒展,意境广阔,较富有诗意,且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自己的凝视

张倩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背贴着死神之门的时候,身前身后一片死寂。我没有回头,也没有跑掉,只是长久地凝视着远方,猜想着门的里面是什么样子,直至头昏目眩,整个身体飘乎乎地要动起来。猛然睁开眼,直觉告诉我,又做梦了!——黑夜散发出一种气息将我裹紧,偶尔经过的汽车发出“轰轰”的声音提醒我还是个活物,实实在在的人。

我喜欢凝视(无论梦里、梦外),一朵莲花、一池水或是一只游虫都能让我陷入思考。但我终究是无法以漠然平静的态度去审视。古老的青蛙、凋落的野花、风吹动的习习声,都使我凝视良久,就仿佛听到幽远的天籁而沉醉其中。然后,也许是一分钟,也许更长,一切就又像被希特勒毁灭一样而瞬间消失。

我时常凝视到泪流满面才停止,有时我看着一切瞬间化为虚无而自己却无力挽救,内心就有如百十只刺猬爬上爬下,又好像全身上下都裂开了口子,红红的黏稠物从骨节、指甲、汗毛孔里涌出来。当我回过神来时,手心里已经满是汗。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失眠而无法做梦,我的黑夜和白天都像一部黑白片那样单调而漫长。我唯一的快乐便是躺在床铺上,看着天花板,梦想着自己将来成为作家,也能像池莉那样写自己的梦和思想,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除了应试。

我永远也忘不了李老师满脸无奈地对我说:“你再这样下去,将要迷失你自己!”我永远也忘不了袁校长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的晶莹液滴:“你要我拿你怎么样?”我所能应答的只有泪水和那段非人的学习生活,每晚一盏孤灯、一杯浓茶伴我直至双眼尽红。中考的残酷无异于古罗马的斗兽场,即使这样,那份属于我的凝视和遐想仍然在壁垒中顽强滋长。我不知道那就是感动,只是熬红了双眼在笔底淌出热泪,晶莹、滚烫。

就在那个炎热的夏日,我告别我曾凝视了三年的母校,离开了疼爱我的老师及同窗室友,还有那个曾让我恨得牙痒痒的铁栅校门。在那时,我才意识到我将永远不属于那里。

那无数个白天与黑夜,那到处留下我足迹的地方,将被时间、被风雨冲刷掉,唯一属于我的,只有那些记忆和我那无数的凝视。

然而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世界上一切空虚的痛苦都是为那些充满遐想和喜欢凝视的天真女孩儿设计的。安妮宝贝说过:“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有的人可以遗忘,有的人却坚持。”而我所看到的是遗忘的人忙碌着,坚持的人也在忙碌着,或许是为了生活,或许是别的,总之他们没有时间想想自己在干什么,更不用说凝视什么。

很显然,我不是其中任何一类的人,我的梦想随我的凝视而生,随我的凝视而灭。没有坚持与遗忘,只有纯粹的梦想。

梦里、梦外,凝视带给我快乐、痛苦,带给我想象、灵感,带给我希冀、梦幻。在生活中,我曾差点亲手扼杀掉它,然而现在我不会再失手。

永远不会!

后记:凝视可以让人清醒,让人看清周围,我不能强迫别人喜欢它,只祈祷它能偶尔光顾别人。

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历程,凝视无疑能带来智者式的顿悟。本文作者能深入内心世界去体验,用细腻而鲜活的语言写出一个真实的灵魂,抒写了青春的宣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