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尝试回到实事本身

 未来刚刚发生…… 2012-11-27

“回到实事本身”如果是指回到“原初意识”实际上毫无意义,因为原初意识也是一种个体主观意识,还不是“实事本身”。真正的实事只能是主体间认可的“经验”,因为无论如何,“实事”要能够被描述、被讨论(否则如何回到它?),就离不开语言这种主体间符号工具。所谓回到实事其实就是尊重他者对同一个对象的经验。

有了这种态度——现象学比较强调态度哈,让我们再考虑一下“技术何以革新教育”这个话题,或许能够看清一些东西。

首先这里的“技术”是何种技术(暂时认为讨论的是媒体技术)?是习以为常的技术还是新潮技术?革新教育又是何意?是指教育行动采用了新技术工具就是变革? 技术产品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的确是近现代的事情,但是不同的技术产品其功能是不同的,而且那些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技术产品的功能有一些是专门为教育而设计 的,有一些是具有跨领域迁移能力的功能,而并非所有技术产品不做任何调整就可以直接在教育中采用并引发巨大变革。那么是什么在促使技术产品的功能设计得更 加适合教育呢?这个问题好像被忽略了。

让技术产品功能做出调整的背后力量是:对学习和教育更加深刻的理解,是教育教学思想!是它们引发了教育变革,这里的变革是指教育主体在思想意识和行动的整 体上都与早期有质的区别。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角色呢?那就是为实现正确的理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和中介。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它必须转化为真正的 工具才能将更理想的可能状态转变为教育现实。可是工具并不那么简单,当我们的注意力在工具上时,工具并不是工具啦。当我们关注工具所指向的目的时,工具才 是工具!工具原本就是这样定义的。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不上手的工具还不能称为工具。而“革新教育”的浪潮澎湃阶段,我们常常过多关注“技术工具”而不是 原初的教育目的(可以悲催地简化为分数),这时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变革了。当新技术上手工具时,技术的作用发挥最大时,我们的关注恰恰是教育目标的实现, 而这时教育变革是否由新技术促成的就很难说了,至少无人再说。

技术与工具还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技术如果不能转变成上手工具,技术基本上不是变革的力量。分析一下学习活动就可以看清,新技术工具引发的学习障碍和学习干 扰要在早期是很大的,后期当人们熟悉它时,它才能够成为不受关注的工具,当然这时它又不是新技术了,起码在使用者那里不算是新技术了。

如果“技术何以革新教育”中的技术是泛指的技术,那么这个话题在当代毫无意义。当代教育离得开技术吗?想象一下老师们现在一旦电脑、投影机在上课时坏掉 了,他们是多么地被动。有趣的是,如果我们将效率放在第二位而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就是让教育慢下来,这种教育变革技术的效率优势基本丧失殆尽,那么 技术与革新教育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毕竟革新教育并不总是意味着追求高效率!让教育慢下来恰恰是目前教育革新的应然目标之一。

以上分析仍不算是回到实事本身,只是对个体意识经验的剖析。要想回到实事本身,必须问问所有参与教育变革的人,看看他们怎么看待“技术革新教育”。如果他 们参与的教育活动与以往不同,他们认为是什么因素起着核心的推动作用,是技术还是思想或理论?技术革新教育的运动对于他们的意义又是如何的?只有如此,才 可能回到实事本身,可是我们多数人不愿意这样做。我们更加愿意用政治上的正确和目标上的高尚代替具体发生的经验事实。

其实,是思想和理论为教育革新提供了方向和手段的想象空间,技术则为实现这种想象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这就是真相。再说清楚一点,与其他要素相比,技 术要素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没有那么特殊!因为提供实践可能性的不仅仅是技术要素。如此来看,“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如论怎么分析都不值得讨论,技术只能依赖 某种思想或理论去达成目标,它并不是革新的推动要素。是思想或理论做先锋,其他要素做系统集成才能促成教育革新——最重要的是,很多教育革新并不需要依赖 新技术!如此还存在什么“技术何以革新教育”话题吗?

回到这样的实事并不困难。学者们应该少一些鼓吹,哪怕是为了教育技术圈自身也不应该去鼓吹。社会期望看到的是学者们冷静的观察、建设性的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