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文庙散记

 苏迷 2012-11-28

我楚狂人

苏州文庙坐落在人民路南半段,与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沧浪亭隔路相望,与苏州著名的江苏省苏州中学近邻。其实,苏州文庙与苏州中学难分你我,文庙的泮池、明伦堂一度纳入苏州中学的校园。所以,苏州中学称自己传承千年府学也不算全是虚话。

所谓文庙也就是孔庙,祭祀的是中国读书人的祖师爷孔夫子。中国最多的庙宇就是孔庙和关帝庙了,即所谓文武二圣。但是关帝庙更多的是民间的香火,而孔庙则是官办的,它与官学是二而一的。

“五四”运动,批判孔教,孔教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解放后更甚,各地孔庙或拆毁,或移作他用。苏州文庙还算幸运,虽然庙前的牌坊、照墙拆除了,连同庙前甬道、广场都建了房子,长期是苏州建筑中专的校舍,但是主体建筑没有遭到破坏,文革后这里是碑刻博物馆。文庙一度被文物市场占领,殿宇长廊处处设摊,兜售着批量生产的假货,铜臭熏天。我想,读书种子到此,当一大哭。

从宋代到清代,苏州文庙府学布局日臻完善,形成了以两条中轴线为标志的两大建筑群体。左路(东路)是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建筑群。南北向,五进院:黉门至洗马桥院庭;洗马桥至棂星门院庭;棂星门至戟门院庭;戟门至大成殿院庭;大成殿至崇圣祠院庭。左右建筑配例对称,前后建筑井然森布。右路是以明伦堂为中心的府学建筑群,南北向,五进院:泮宫至礼门院庭;礼门至仪门院庭,仪门至明伦堂院庭;明伦堂至敬一亭院庭;敬一亭至藏经阁院庭。左右前后亭台楼阁错落有序,校舍、池塘、假山、小溪、花木拱卫其间,形成了布局严谨、殿宇宏丽、气势磅礴的建筑特色。

2001年,苏州文庙及其石刻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近几年,文庙修缮一新,复其旧观。文庙前的照壁、牌坊、甬道、洗马池、广场一一修复。在寸金地的人民路留出这样一块广场,真是大手笔。棂星门前的御碑加固保护,棂星门内的戟门也修缮完好。进戟门,在大成殿前的甬道上是孔子立像,在数百年老银杏的掩映之下逾觉庄严肃穆。甬道左右时长廊,东首长廊上是书条石,历代名家的手迹琳琅满目。西边长廊上是历代苏州省、府、县的碑石,都有相关当局的举措记载其间,这就是著名的经济碑廊。西边长廊是复廊,背后的暗廊上展示了苏州历代廉吏的事迹,成为“廉石长廊”。廉石长廊的东端是“四大宋碑”的陈列室,陈列着我国碑石中的至宝“天文碑”、“地理碑”、“平江府图”和“历代帝王绍运碑”。

苏州文庙的主殿大成殿是重檐歇山顶殿宇式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共有五十根楠木柱支撑,是全国罕见的楠木大殿。目前的大成殿是建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明朝中期苏州知府况钟重修,因此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拱,鸱(chi)尾,都有宋代建筑的风格,大成殿重檐复宇,崇台列阶,古朴庄重,气势轩昂,其殿堂的建筑规模在苏州仅次于玄妙观三清殿,也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

穿过西边长廊就到了泮池边,这里就是府学的地界了。府学大部已经变成了苏州中学校园,已经难以寻觅旧日景象,现在保存的是泮池和明伦堂。明伦堂已经设为范仲淹纪念馆。明伦堂前可以见到著名的廉石和文天祥石像。

苏州文庙是全国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的文庙,向有“东南学宫之最”的美名。苏州文庙是文化的宝库,值得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苏州文庙散记1

苏州文庙散记1

苏州文庙散记1

苏州文庙散记1

文庙与大成至圣文宣王

在苏州文庙的棂星门大门口,有一块元代的碑石,是为元大德十一年由平江路官员立的“诏书加封大成碑”,记载了一段孔子成神的经历。

有人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其实孔子生前一点也不走时,相反一直很是抑郁不得志。但是,孔子生前始料不及的是,身后却大走其时。于是孔子走上了神坛,儒学也就成了孔教。中国后期的儒学,在历代帝王的可以运作下,已经成了宗教。孔教与孔子并无多大关系,就如道教与老子并无多大关系一样。

孔子身后的封赠大约是这样的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官方的第一个封号,距离孔子去世551年,得到了公爵的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圣人了,“尼父”是敬称,爵位不明。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这个公爵有封地了,就在曲阜一带。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

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三公之首,位极人臣了。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仍然是公爵。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子封王之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为衍圣公,为世袭爵位。后代沿袭。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据《宋史·夏国传》和吴广成《西夏书事》记载)帝位啊,无以复加了。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就是苏州孔庙前那块碑记载的事情。至圣也就是最高的圣人,从此成为定论。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尊“大成至圣先师”。三代的共同点就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最高圣人地位不可动摇。于是各地的孔庙与学宫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地越发多起来了。

一个教师,就这样硬生生变成了神。巍巍乎高哉!

二、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创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历史。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园遗址上,设学立庙,庙学合一(即文庙府学合一)。范仲淹聘请当时著名教育家安定先生胡瑗为教授,因为办学有方,一时名闻天下,成为各地州、县学效仿的楷模。此后历经拓建,到明清两代苏州府学文庙的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近二百亩,有江南学宫之冠的赞誉。现有的府学和文庙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

范仲淹是苏州人,这已经是史学界的定论,因为范家祖坟在苏州天平山,天平山还是御赐给范家的“赐山”。但是,范仲淹一生对自己的籍贯很是纠结。范仲淹出生徐州,他又说自己出生在河北正定,幼时随父到徐州,童年在山东,读书在河南,死在徐州,葬在洛川。

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祖茔,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名相姚崇,另外择地而葬。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流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

范仲淹真正与故乡苏州发生密切联系的时间也就是在苏州知州任上的那几年时间,但是其遗爱却千古长留。

范仲淹创建苏州文庙和府学,留下了这样感人的故事: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从睦州改知苏州,在苏州南园卖得一块“风水宝地”,有人向范仲淹贺喜道:“这是块贵地,今后您家中定有公卿相继出世。”范仲淹听了笑道:“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使士人都在此受教育,公卿将相不是更多吗?”不久,范仲淹就让出这块宝地建起府学,是为苏州府学的创始,地点就在现在苏州文庙。创办府学紫阳书院后,范仲淹亲自出面邀请了著名学者安定先生胡瑗来掌教,并自己亲自在书院讲学。胡瑗也不负所托,创立了一系列的先进的书院管理制度和领先于当时的教学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湖学派”或者“苏湖教法”。“苏湖学派”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书院教学,成为典范。宋以后苏州的科甲冠于天下,状元人数世无其匹,苏州人说这是范文正公的遗爱。

现在,苏州府学的明伦堂布置成了范仲淹纪念堂。明伦堂正中是范仲淹的高大坐像,高冠红袍,甚是高古气象。座前楹联取范公名文《岳阳楼记》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公一生行事的浓缩。其书法取自明代书法家张照所书《岳阳楼记》,这个国宝级的书屏原件在湖南的岳阳楼,1968年我曾有幸登岳阳楼亲见。座后壁上是珍品缂丝,配得上范公尊崇的历史地位。坐像两侧,有范公的诗文,更难得的是还见到了范公的书法作品《道服赞》和《伯夷颂》。范公的书法雍容典雅,字如其人。

明伦堂两侧分别是苏州籍状元和鼎甲名录、作品等有关资料,还有就是科场的复原场景,珍贵碑石等等,俨然成了苏州府学的“教育成果展示”。

站在范公像前默默注视:一个人能够在身后留下如此遗爱,范公应该是欣慰的了。

苏州文庙散记3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苏州文庙散记3范仲淹与苏州府学 

三、陆绩与廉石

在明伦堂前有一块巨石,上面刻写着“廉石”两个大字。据说封建时代,苏州的地方官上任伊始都要到这块石头面前接受廉洁教育。这就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廉吏陆绩给自己的家乡留下的精神财富。

陆绩(187-219年),汉末三国东吴人,字公纪,吴县人氏(即今苏州),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

陆绩是一个神童式人物,他六岁时拜见袁术,见席上的橘子珍稀(现在不稀奇了,古时橘子是稀罕物),于是怀揣了三个准备带给母亲尝尝,因此引起袁术赞叹,因此陆绩也就有了“怀橘陆郎”的美名。颍考叔怀肉是谋臣急智,为了打动郑庄公母子之情刻意为之;而六岁小儿陆绩怀橘纯乎天性,更叫人赞叹。少年时竟然在大庭广众之间力斥名士张昭、张纮、秦松之非,一座皆惊。弱冠之年与名士虞翻、庞统结成好友,名满天下。孙权为吴主,辟陆绩为奏曹掾,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二千人。而廉石正是发生在郁林太守卸任之际的事情。

陆绩郁林太守任满,全家行李不满一船,恐怕船轻经不起海上风浪,只能搬一块大石头压舱。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廉石。有诗云:“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

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天才不长寿,陆绩年仅三十二岁就病逝了。惜哉!但是陆绩和他的廉石的故事流传至今,而且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苏州自古多廉吏,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贤,明代的周忱与况钟,清代的汤斌、张伯行、陆陇其、陈鹏年等,都是享誉全国的一流廉吏。莫非苏州多廉吏得益于廉石的传统?

苏州文庙散记4陆绩与廉石

苏州文庙散记4陆绩与廉石

苏州文庙散记4陆绩与廉石

苏州文庙散记4陆绩与廉石 

四、黄裳与四大宋碑

苏州文庙的又一大看点是四大宋碑,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碑石珍品。四大宋碑是指陈列在棂星门侧厅的至宝“天文碑”、“地理碑”、“平江府图”和“历代帝王绍运碑”,其作者是北宋传奇人物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在文坛黄裳以词鸣世,其代表作《减字木兰花》为最著名,流传很广。

减字木兰花(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写的是观潮盛况。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杜撰了一本武林绝学《九阴真经》,把黄裳充分神秘化了。据介绍,在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江西崇仁县考古人员在该县许坊乡黄坊村锅形山发现了黄裳的墓葬。经过考证,黄裳的墓葬原在江西抚州宜黄县,清道光十八年因宜黄迁县而改葬崇仁县黄坊村锅形山。后来,黄裳墓葬被盗,其崇仁县黄坊村的后裔进行了重修。现在,崇仁县黄坊村有黄氏宗祠,所奉始祖即黄裳,村民还保存有黄裳画像。

但是,我们看四大宋碑,就觉得黄裳绝不是仅仅一个词人那么简单。

天文图碑是现存的世界最古老的东方星象实测图。令人惊叹的是图上得出的天文数值与今实测值相差无几,这引起了国内外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天文图是南宋淳佑七年(即公元1247年)所刻的,原图是黄裳(也就是金庸先生傅会为撰写《九阴真经》的那位奇人)所献。由王致远负责书文和刻碑的工作。所依据的素材主要是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至公元1085年)的观测结果。 碑石高216公分、宽108公分,碑额题“天文图”三字,故俗称“天文碑”。碑石上部是一幅圆形全天星图,星图外圈直径约91.5公分,星图本身直径约85公分。画法是按古法,以天球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加宿度线来表示的。整个天文图 共刻恒星1434颗,星图下方有两千多字的说明,概括地叙述当时所知的一些天文知识。它保存了我国在十一世纪恒星观测的部份资料,提供了古代星宿位置的重要讯息,具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地理图碑是反映宋代全国地理形势最全面的石刻地图,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地理图碑。 原图是作者黄裳向嘉王赵扩进呈的八幅图之一,约绘制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原图后被浙江永嘉县人王致远在四川获得。南宋淳佑七年(1247)王致远在苏州将图刻于石上,以利永传。其碑石宽104厘米,长220厘米,无碑额。地理图比例尺约为1:2500,000,绘图范围:北到黑龙江、长白山,西至玉门关,南到海南岛,东达中国近海。图上表示了南宋的路、宋、军、州等行政建置,计430处,所有府、州名称刻成阴字,均加方框,路名刻成阳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不加框。山岭注记均以方框括之,约有180座。河流名则以椭圆形符号括出,注有78条。湖泊27处,山隘24处,山岭、森林和长城用形象符号表示,在居庸关长城之北绘有一片林木,并加注“平地松林广数千里”。黄河中游的大湾和山东半岛绘画得比较正确,接近今天测绘地图的水平。对长江上游岷江以上的上游,向南再向西画出了很长一段流程,说明对长江真正源头的了解已超过其它宋代地图。在图的边缘处还加注了一些政治地理方面的注词。是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
  帝王绍运图碑,是目前我国古代惟一的帝王世系石刻图。碑长1.77米,宽1米,厚25厘米。该碑布局为上图下文。帝王绍运图碑是一幅以帝王世系为核心的历史朝代沿革表。上部以图表形式分左、中、右三路列出帝王世系。中路自黄帝、颛顼、尧、舜等五帝,经夏、商、周、秦、汉,至隋、唐,直至南宋理宗为止,共十三个朝代、247个帝号,这是视作"正统"的王朝,用纵横线示意,经纬分明,是全图的中轴主体。左路为"秦六国" ,右路为"春秋十二国"、"东晋夷狄杂处中夏"(五胡十六国),左右对称,以补中路"正史"之不足。古代3500多年的国名帝号,在图中排列得十分详尽清楚,简明而系统地记述了历代王朝的兴衰继替。下部释文共550字,有对古代"世道之理乱,王统之离合"的简要评述,有对宋太祖统一国家、创业维艰的追思,有对"自古及今,治不能十一,而乱常八九"的感慨,而以"为君者亦可以知所戒矣"为结语。
  平江图碑镌刻的是宋平江府的城市平面图。它将城墙、建筑物、古迹等的外形轮廓,简练而生动地绘于准确的方位上,这在世界所有地图中别具风格、独放异彩。 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至元末(1367年)250余年间,苏州城先后成为平江府和平江路的治所,因而又有平江城之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兀术率兵北撤途中攻入平江,"纵火延烧,烟焰见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旦夕之间"死者甚众,一城殆空",几成废墟。在此后一个世纪中,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治,才逐渐恢复昔日风貌。据考证,平江图碑就是重建后平江府城新貌的实录,约制作于知府李寿朋主持坊市重建竣工的绍定二年(1229年)。平江图运用中国古代传统地图画法,比较科学、形象、详尽。准确地绘刻了城垣、衙署、坊市、河流、桥梁、佛塔、寺观、坛庙、亭馆、仓廪、兵营、楼台、园池等。城外于的山水胜迹也以缩地法简略示意。用题榜形式标出名称者凡610余处,其中许多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细的石刻城市地理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苏州历史的珍贵文物。

从四大宋碑来看,黄裳其人胸中之学惊天动地,说他凌驾于时代之上也不为过。可惜,我们对此人的研究还太少太少。真希望看看黄裳的“八图”其他几图是什么惊世之作。

了不起的黄裳!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苏州文庙散记5黄裳与四大宋碑

五、文天祥与苏州

在苏州府学的明伦堂前,有一尊文天祥石刻坐像,形制高古。

南宋末年的名臣文天祥青年时代曾游学苏州,并结识了同样年轻的张世杰。张世杰可以说是最后一位抗元名将,最后殉国。当年文天祥游览苏州桃花坞,经过曾由岳飞题写亭额的庆云亭,题诗亭壁云:“一片黄云(按:指成片的油菜花)万顷田,江南父老庆丰年。”

多年之后,张世杰和文天祥先后守苏州抗元。这一时期,文天祥在苏州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十几天,但是确实重要的四十几天。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勤王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勤王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3000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当三位将领与元军苦战时,张全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随即勤王军败退临安,元军遂兵临城下。

苏州百姓感念文天祥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桃花坞建庙纪念,这就是文山寺,文山是文天祥的号。桃花河南岸有文丞相弄,又称文山寺前,因文山寺而得名。文山寺至今香火鼎盛。民间多说文丞相与佛有缘,最后悟大光明法蝉蜕。民间是不愿意这样的英雄任务死去的。

苏州的狮子林长廊上有文天祥诗碑亭,有文天祥留下的狂草诗碑,诗云:“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瓶座。”表明了文天祥的心迹。

所以,在苏州府学的明伦堂前就出现了文天祥的坐像。坐像与廉石相对,一为士大夫的清廉节操,一为士大夫的忠诚节操。中国士大夫最重要的节操也就在这里了。

前些年,有些人别有用心地在历史教材中淡化岳飞、文天祥的历史地位,诡言之“不利民族团结”,真正混账透顶。像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人物,即使是他的对手也是尊敬有加的,史书言之甚明。自古以来对忠臣义士的尊重是有共识的,不容诡辩。每个民族都褒扬自己的民族英雄,没听说因为照顾欧洲其他国家的感情而法国人不尊敬拿破仑的;而我们竟然淡化岳飞和文天祥的历史地位,荒唐!我们的一些所谓专家已经无耻到没有了底线了。

苏州府学的文天祥时刻坐像常在,高扬着天地间的一段正气。

苏州文庙散记6文天祥与苏州

苏州文庙散记6文天祥与苏州


六、金圣叹及其他

说起苏州文庙,不能不叫人想起一代奇才怪杰金圣叹,想起清初的“抗粮哭庙案”。

清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而同时,苏州发生了“抗粮哭庙”案。

“哭庙案”事起于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顺治十七年,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杖毙一人,一面大举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不堪其苦。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将矛头指向包庇部下的巡抚朱国治,《哭庙文》写道:“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

朱国治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后来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介、叶琪等人,其中并没有金圣叹。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丁子伟二人才被逮捕,金圣叹高呼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最后倪用宾、沈琅、顾伟业、张韩、束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玠、叶琪、薛尔张、姚刚、丁子伟、金圣叹、王仲儒、唐尧治、冯郅等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处死。

据《辛丑纪闻》记载:“至辰刻,狱卒于狱中取出罪人,反接,背插招旌,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者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哭庙案”与“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合称 “江南三大案”,这是清初满清政府对江南士人的残酷镇压而兴的文字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读书人诉告无门,只能找老祖宗哭诉。不想老祖宗也帮不了他们,于是只有洒一腔热血而已。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原姓张名采(与复社发起人之一的太仓张采同姓名),字若采,明亡后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一说名喟。苏州吴县(即今苏州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和第一流的文学评论家。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学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西城风俗 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

一个文学评论的天才,就这样惨死在专制的屠刀之下。惜哉,金圣叹!

金圣叹墓在苏州穹窿山之麓,文革后期我与苏州博物馆的廖志豪先生曾经专程去寻访过。后来廖志豪先生主持筹建文庙的碑刻博物馆,保护珍贵碑石,居功至伟。

苏州文庙散记7金圣叹及其他

苏州文庙散记7金圣叹及其他

苏州文庙散记7金圣叹及其他

七、文庙碑林

苏州文庙的戟门门口有这样一块牌子: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是一座收藏、陈列、研究和展览碑刻、拓片资料的地方专业博物馆,于1985年 7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与苏州文庙是二而一的存在。

建城2500多年的苏州,碑刻之盛,名冠江南。宋元以来传世名碑甚多,具有数量多、内容广、种类全、书画美、镌刻精等特点,这就是苏州建立碑刻博物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已经成为碑刻的大千世界,共藏各类碑石I300多块。且不说著名的四大宋碑,就说陈列在复廊中的223方经济碑刻,这是研究明清时期苏州资本主义萌芽的第一手材料,这是至今独一无二的经济碑廊。主殿大成殿殿内展出苏州碑刻拓片,分为人物、历史、古迹、书法4类,反映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此外,馆内还保存有明清以来的各类孤本、摹本拓片(本)200O余张(册),也是馆藏文物中的重要藏品。

除了四大宋碑的陈列之外,该馆的基本陈列有:“孔子文化石刻资料陈列”。“历代书法艺术陈列”、“清代苏州工商经济碑刻陈列”、“古代苏州农业经济碑刻陈列”、“儒学碑刻陈列”、“图像碑刻陈列”等。

介绍几块四大宋碑之外的重要碑刻:戟门前树立的高大巨碑,是清乾隆帝征服大小金川后的纪功碑,罕见的满汉文对照。我年轻时看字迹还很清晰,现在已经漫漶不清了。这样的碑竖立在对满清对立情绪严重的江南,意义非凡。戟门外西墙上是儒学碑。戟门外进东壁由张国维刻像和范仲淹刻像,大门西壁有元代大德十一年由平江路官员立的“诏书加封大成碑”。戟门里进东壁有司马光手书“公生明”碑,西壁有米友仁书重修大成殿记碑。

其他碑石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这里的重要碑石是在太多了,也就是赘言了。

苏州文庙散记8文庙碑林

苏州文庙散记8文庙碑林

苏州文庙散记8文庙碑林

八、连理杏与杏坛

进苏州文庙,那几十株古银杏叫人难忘。特别是在棂星门之内,甬道东侧的连理杏更是引人注目。

苏州孔庙的棂星门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明成化年间重修,高8米,宽25米,8柱,7间,柱枋上镌刻龙凤,云鹤,花卉如意图案。进了棂星门就能见到连理杏等几棵古银杏了。树形高大,枝干如巨龙盘旋。特别是初冬金色的扇形缀满枝头,在风中飘舞而下时,让宁静的文庙更添悠远高古的气息。

《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从此“杏坛”就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这里说的“杏”不是杏子树,而是银杏。所以有孔庙处必广植银杏,有古孔庙处,必有古银杏。银杏树有幸啊。

孔子是一个教师,苏格拉底也是一个教师。古今中外的教师们,不要妄自菲薄啊。杏坛,也许就是不朽的地方。因为这里就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地方。

苏州文庙散记9连理杏与杏坛

苏州文庙散记9连理杏与杏坛

苏州文庙散记9连理杏与杏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