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县发展之辩:从青山绿水中汲取文化价值

 承明文馆 2012-11-30
易县发展之辩:从青山绿水中汲取文化价值

  冬日的易县狼牙山依然热闹,山下机器轰鸣,工地上一片繁忙。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这是狼牙山中凯集团投资建设的滑雪场,今冬要接待游客,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

  对于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易县来说,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厚。谈到经济发展,县委书记杨义宝说:“易县并不缺少发展机会,但必须注重发展方式。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处理好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是易县真正的发展方向。” 

  定位之辩——“叫穷”与“摆阔”

  易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易县现有穷困人口12.8万人。

  从经济指标来讲,易县的确是贫困县。但从综合指标来讲,易县是贫而不穷。 

  易县有以北福地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有以后山为代表的黄帝文化、有以燕下都为代表的古燕文化、有以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文化、有以狼牙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全县有200多处古文化遗存。从这个指标上讲,易县是文化资源富裕县。易县境内陆形地貌齐全,有5条主要河流、17座大中小型水库,林地面积18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9.3%,林木蓄积总量220万立方米,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负氧离子6级,是天然氧吧。从这个指标上讲,易县是生态富县。 

  易县根据自身条件,把发展定位为“千年古县、绿色易州、中等城市”,打造“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突出“旅游整合、工业聚集、城建造区、农业增效”的工作重点,强调“资源整合、功能分区、循序建设”的工作方法,拉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幕。 

  思路之辩——“图变”与“不变”

  易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图变图强,但保证青山不能变、绿水不能变、古迹不能变。 

  “不变”,在于坚持科学发展,保护好青山绿水、文物古迹;“变”,是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实现经济突破。

  易县把经济发展方式概括为“整合、聚集、造区、增效”: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发展档次;强化聚集理念,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增效益;强化造区理念,努力实现城镇建设上水平;强化增效理念,努力实现现代农业出精品。 

  在项目建设上,严格控制“两高一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资源性项目开工建设;物化活化文化资源,建设“体现易县文化特色、提升发展软实力”的易水文化产业园区。该县在易水砚、绞胎瓷、铜雕等文化产品的开发上注重把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受到广泛青睐。

  该县按照“宜居、宜厂、宜发展”的原则,完善产业园区生态体系,提高园区生态品位。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赋予文化内涵,打造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清西陵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片区、良岗蜂蜜产业片区、易水湖生态旅游产业片区和狼牙山红色旅游产业片区等五大特色产业片区。

  文化之辩——“传统”与“创新”

  文化是资本、资源、资质,文化也是生产力、凝聚力、竞争力。文化建设是易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该县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在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该县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该县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全面挖掘整理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后山等文物景点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极抢救保护绞胎瓷制作、摆字龙灯、拾幡古乐等民间艺术,编辑出版《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册》、《易县古今》、《易水春秋》等系列文化书籍,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的转变。同时,该县精心培育文化产业。围绕易水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易水砚、绞胎瓷、铜雕等文化产业入园发展,促进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展销馆、博物馆和体验馆。加强文化与城建、旅游产业的融合,让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植入文化元素,以文化价值提升经济效益。 

  

  该县组织高规格的“易水文化发展论坛”,扩大易水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易水文化的品牌效应招商。谋划实施易州古镇、紫荆关新城、易砚博物馆等文化项目,巩固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切实将文化建设体现在项目上,将文化惠民落实到行动上,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覆盖。目前,正在实施易水文化产业园区、狼牙山纪念馆、清西陵古建维修等8个文化项目。 

  生态之辩——“开发”与“保护”

  “易县——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地方。”一句美轮美奂的广告语,说出易县最大的优势和品牌。 

  除了文化,生态也是易县的优质资源。生态资源是易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该县以生态保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景观林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太行山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以每年10万亩的造林速度,提高林木覆盖率,扩大生态规模,争取到2016年,全县有林面积达到20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54.6%,同时,加强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该县将生态、文化、旅游融为一体,在坚持高标准编制《狼牙山景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创狼牙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地质公园;整合清西陵景区分散的生态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现有旅游设施,统一管理,封闭运行;依托易水湖、紫荆关长城、云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周边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打造以休闲养生、生态文化旅游观光为主的大易水湖景区,形成以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为代表的大旅游体系,打出“千年古县、生态氧吧、健康易州”的旅游文化品牌。

  该县瞄准京津客源市场,营造宣传热点,多角度、高密度、全方位宣传推介。办好狼牙山登山节等系列活动,策划实施清西陵满族文化节、易水砚文化艺术节等大型主题促销活动,有效提升易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旅游内涵和品质,开发以易水砚、绞胎瓷、铜浮雕等为主的系列特色旅游商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易县紧紧抓住河北省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目标,将生态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倾力打造红色之旅、生态之旅、文化之旅。

  张万武  许彦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