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不小的震动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30
一场不小的震动
陈祖恩
  陈祖恩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初名上海图画美术院,1912年11月23日由刘海粟等人创办。最初的几年间虽然也改过几次校名,增添过一些学科,但变化都不大。1920年1月4日,刘海粟突然刊出特别启事,宣布将学校改名为上海美术学校,并修改学则,大规模地增设中国画、西洋画、工艺图案、雕塑、高等师范和初级师范等6门学科,顿时,在上海美术教育界引起不小的震动。

  刘海粟素有“艺术叛徒”之称,常有惊人之举。但这次学校改革与一位名叫石井柏亭的日本画家有密切关系。石井柏亭(1882-1958),原名满吉。日本著名的西洋画家,善油画、水彩画,亦长于日本画,用笔简洁明快,色调清淡,具有独自的写实风格。是日本水彩画会和美术组织“二科会”的创立者。1919年4月,石井柏亭赴欧洲考察后访问了上海,受到上海美术界的注目。

  一天,他应邀到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做客,遇见了刘海粟。当时的校舍虽是借的普通住宅,但好在与日本又低又窄的住宅不同,稍加修整便可成为很好的画室。学校因为使用“裸体模特儿”而引起风波。在“裸体模特儿”还是一种新鲜事物的上海,请人体模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石井柏亭发现学生们正在轮流做模特,让其他同学进行素描。虽然这些学生的素描功底还不够,但他已看出中国青年学习西洋画的热情。正是在这种热情的感染下,他即兴作了《刘先生与他的学生》的速写。

  这是一张笔者在国内未曾见过的速写。画面上戴礼帽、穿西装、打领带的那个人就是刘海粟,在一旁扣着顶乌毡帽的年轻人则是他的学生。石井柏亭的笔法很随意,有时一笔下去形不准,也不擦去,就在调整的位置再画一笔,这样把画中人的动势交代得很清楚。其高明之处在于对人物眼神的捕捉,画中刘海粟的目光直视,而学生却怯生生地转开眼睛,前者的世故与后者的矜持相对比,使人仿佛回到了那个作画的时刻。

  随即,刘海粟邀请石井柏亭演讲。4月23日,石井柏亭作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学画》的演讲,特别提到“大战后世界各民族最大的一种觉悟,就是懂得极力从事发扬艺术”。石井柏亭还告诉刘海粟:同年10月,日本将举行国家“美术院第一次画展”。刘海粟不觉“悠然神往”,决定以日本作为考察世界美术的出发点。9月,刘海粟与汪亚尘、俞寄凡、陈国良、贺伯馨等人便踏上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之路。那些日本艺术家创作的西洋画、雕塑、日本画和日本美术学校先进的管理制度,使刘海粟发出了艺术要民众化的感叹:“从前我们中国和印度的历史上,不都曾经有过美术极灿烂的时代么?为什么后来渐渐趋于低落呢?恐怕就是没有群众运动的缘故。现在一想起来,真觉得可惜、惭愧……”回国后不久,他就将日本美术教育的经验付诸实践。

  早期的西画活动很活跃,明天请看本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