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茗星ART#海上画派,上海美校简史

 乔茗星 2020-10-25

蔡元培是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者。

上海美专从建立到合并的历程中,校址迁移之频繁,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所罕见。

1864年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西洋美术的发祥地,最早始于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办的土山湾画馆,为上海培育了最早的西洋美术人才,西洋美术在上海传播开来。

1910周湘先创立上海油画院和背景画传习所,传授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西洋画。学生有乌始光27岁、陈抱一19岁、丁健行19岁、刘季芳即刘海粟等二十余人。

1912年乌始光出资邀请张聿光丁悚汪亚尘、刘海粟、杨柳桥、夏健康等筹建上海美专初名上海美术院。

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乍浦路八号洋房授课,设绘画正科选科两班。乌始光为首任校长、刘海粟为副校长、丁悚为教务主任。

1913年乌始光以院长名义在《申报》登广告云:男女兼收。上海美术院迎来了它的第一位女学生。美专迁至安庆路东首六号的洋房内后迁院于北四川路横浜桥南全福里七号,后又迁至海宁路启秀女校内。

1915年上海图画美术学院时任校长张聿光,在《申报》上刊登该校第四次迁址广告,学院由海宁路迁至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右首新屋即白云观西林横路100弄8号,刘海粟任副校长,教务长由丁悚,丁聪之父担任。

1918年首创中国第一本专业性《美术》杂志。

1920年改名为“上海美术学校”男女同校制,定设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级师范科、初级师范科,共六科,成为设置完善的专门美术学院。

1921年上海美术学校正式向教育部立案,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年校董赵匊椒等人,在徐家汇漕溪路募得20余亩基地。另辟初级师范科校舍17幢,于康脑脱路今康定路近曹家渡。美专将学校分三院:白云观左近为第一院,设西洋画科分6班;林荫路原女子美术学校为第二院;徽宁路655号为第三院。

1923年美专迁西洋画科于顺昌路,原永锡堂旧址内新建的校舍,称第一院,将高等、初级师范两科迁于方斜路白云观左近,称第二院。

1925年上海美专于菜市路今顺昌路,第一院侧购地2亩建西洋画系三层楼舍一座,内辟存天阁设西洋画实习室6间,宿舍52间名海天斋。翌年6月新校舍落成,陈抱一上海美专等校任教。

1926年美专设有音乐部,成立各种文学社和戏剧社团。

1930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菜市路校址添建三层楼校舍一幢,内辟观海阁,实习教室6间,女生宿舍50多间,名曰海涵斋。

1941年上海美专规划内迁,部分留沪由王远勃教学,另一部分分批赴浙江金华。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迁离上海,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江苏无锡,后迁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调整前美术学校侧重西洋美术教学,先后聘请留学法国的傅雷李金发李超士庞薰琴张弦江小鹣周碧初潘玉良滕白也方干民。留学日本的关良陈抱一吕澂倪贻德陈之佛陈盛铎。留学英国的李毅士等担任教授,或参与配合教学的绘画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1959年上海中国画院附设中等美术学校,隶属于文化局,是年改组为上海市美术学校。校址设在淮海路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二楼。

院系调整之后,上海的第一所专业美术学校。

1960年升格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五年制本科高校.中国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四个系和中专部,学校移址陕西北路500号。

1962年开设了大专性质的“上海市美术训练班”,迁之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旧址。

1963年以“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名义招收中专生。

1965年美专招收唯一一届本科生毕业。当年再次改组为“上海市美术学校”新“上海美专”原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局。学校迁至徐家汇漕溪北路502号,轻工业局干部学校内,土山湾孤儿院旧址。

1970年划归上海市轻工业局管辖,美校最终停格在天津路414号。

苟延残喘下来的美专执教大师们吴大羽张充仁、俞云阶、唐云、江寒汀、应野平等海派艺术家是培育60年代初,毕业于上海美专的赖礼庠,夏宝元,王劫音,魏景山,启宁凌, 陈逸飞等中国画坛显赫一代的功臣。

1976年之前老美专,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招收工农兵学员,辅导红光亮的绘画适应形势的需要。是年尝试招收了75级中学毕业生。

文革前一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改为上海市美术学校轻工业局托管。学校地址天津路,宁波路轻工业局产权房。

1977年轻工业局以中技班的名义在轻工业局系统,择优录取公开招收了76级应届毕业生。

恢复高考后以中专的名义面向社会招收了78,79两届学生。

1983年以上海美术学校为骨干并入上海大学,成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美专凤凰涅磐71年后,永远没有了生命中种种烦恼、苦行和轮回。愿老美校隐隐遥岑盈盈秋水,永远不会老去。

PS:蔡元培于创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歌》歌词:

我们感受了寒漫热三季变换的自然,

我们承继了四千年建设文化的祖先,

曾经透出了印度哲学的中边,

而今又感受了欧洲学艺的源泉。

我们要同日月常新,

我们要似海纳百川。

我们现在彻底的受了母校的陶甄,

将来要在全世界上发扬我们国光而绵绵。

啊!我爱我的中华万年!

啊!我爱我的母校万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