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故知新说《内经》

 湘水665 2012-12-01
 

温故知新说《内经》

来源:青年人(Qnr.Cn) 更新时间:2010/3/18 18:30:53  【字体:

-
摘要 从《内经》的由来、书名的考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学习《内经》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学习《内经》。
  关键词 内经 学习方法 中医文献

  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不是读过就算,就丢开。重要的书,百读不厌。要认真的读,深刻的思考,每读一次,就有一次的体会、心得。我常喜欢将已读过的书,得暇再读几次。像《内经》这样的中医经典著作,除了平时临诊、教学、作科研写资料时经常去查找翻阅外,如果精力可以,时间允许,完整的一读再读,将是有极大提高的好事。
  同任何其他传统文化遗产一样,《内经》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古代作品,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可避免地会渗入一些形而上学的内容,以及封建时代的思想影响。当然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要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也不能轻率地否定和抛弃。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论语为政》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得到新体会:

1 《内经》的由来与书名的问题

  《黄帝内经》经历代学者多方考证,认为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的作品,但确切的著者和成书年代仍无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该书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从战国至西汉期间,由不同医家、学者,经过漫长时间编纂、汇集、编次、整理而成。约创试于战国时期,定型于西汉末年。与《淮南子》成书时期大体相近。成书后为取重于世,托名于上古人文始祖黄帝,以“黄帝”冠其书名,故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素问》即《黄帝内经素问》或称《黄帝素问》。《灵枢》古称《九卷》,晋以后称《针经》、《九灵》,唐以后方称《灵枢》或《灵枢经》。《素问》、《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这一书篇的名称,应如何理解。历来有多种解释:一说以林亿所说“问太素”。据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素问》即太素之问答。二说是全元起“黄帝问岐伯五行之本”,素,是本也。黄帝问岐伯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三说是平素讲求问答。四说《素问》以素书黄帝之问,犹言素书,素指精白之绢。五说为天降素女,以治人疾。黄帝问之而作《素问》。六说为取阴阳家泰素之素,而名《素问》。七说为黄帝岐伯问答之书,故曰《素问》。从以上各种说法比较,总是以黄帝岐伯平素问答医学内容之书,之说易通。
  《灵枢》,李濂《医史》引元吕夏《群经古方论》谓王冰更《九灵》之名为《灵枢》。灵枢者,以枢为门户,阖闭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是以神化之为书名。

2 《内经》的价值

  它以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在全面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充分汲取当时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人体生命科学中诸如解剖、生理、病理的奥秘,创立了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治疗、预防、摄生等方法,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思想的学科,它不仅被后人视为中医学的经典,且为后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的基本内容归结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针刺学说”、“精气神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学说”、“论治学说”、“摄生学说”、“五运六气学说”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等十二个部分。《内经》的成篇,其内容博大,旨意精深,是一部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宝典,综观其学术思想,主要有:人体生命观;天人一体观;恒动观。而《内经》体现的这些观点,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治疗、养生等学说紧密结合,构成了完备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如在《内经》理论中,根据当时人们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规律的认识,确立了上面的各种学说,而这些理论内容,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原则。正如唐王太仆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近代人亦誉之为“东方传统生命科学”。因而二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价值至今不衰。

3 复习《内经》 温故知新

  历代对《内经》的注释及阐解,有释义、反句、校勘、校义、臆断、研究、校正、正义等等,真可比拟百家注批。而传统学中医者,往往不一定都从学习《素问》、《灵枢》着手。某些从师或自习亦往往从《医经原旨》、《内经知要》或《内经选读》学起。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比如《内经知要》只有上下两卷,至简至要,《医经原旨》亦不过六卷,方便诊务忙碌之师生之不及用功于鸡声灯影者,亦能稍得《内经》准则于胸中。然欲及《内经》通义之精髓,则力争通读《内经》特别是《素问》、《灵枢》原著。融通以后不仅理论得到广博精深且能发挥于临床实践之中。
  举例说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像这一节文字,有些选本并不引用。这是因为视这条文比较机械,难以理解。如果各家的注释理论上可以解说,但实践中不一定如此,可是经过了多次复习这原文。进一步了解其精神,就会得出原则上新认识,即:①伤於四时的外邪,都能得病。②疾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得于发病之当时。③受外邪的侵袭,本元衰弱,则表现出到一定的时候就发生病患。④对保护本元是十分重要的等。所以复习《内经》,像这样的原文,就能提高一步。不一定斤斤于“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泄”《生气通天论》这样的局限解释了。
  就《内经》指导临床实践而言,举例说,《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这样的文字,探索起来,应该就本篇总的内容来体会,《阴阳别论》从脉象的阴阳,从来源上说明来自真藏之气的属阴,主凶;来自胃脉之阳的属阳,主吉。故诊脉时必须注意有无胃气的存在,以推断预后的良恶。本篇还广泛地说明十二经脉致离以后所交错发生的各种症候和传变,以及脉搏的形象。这是总的概念。本条“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是指胃与大肠。阳邪留结于肠胃,则喜消水谷。所谓消渴善饥,形体消瘦,据此则临床上遇此类证,多以清热生津,此如人参白虎汤,增液汤辨治,此原则对消渴糖尿病之肠胃有热者,多有确效。一般消渴不算是凶险症,故说“主吉”。
  又比如《素问刺热篇》虽是讲以针刺治疗热病的方法,而先从五脏热病的症状及将热病初起、发展、极期症状分别阐述,对于五脏热病的早期诊断,可予望诊上获得先兆等内容。开头它说:“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任按:热争是指邪正相搏热邪盛《太平圣惠方》引作“热盛”宜从)胁满痈,手足躁,不得安卧。”肝热的病,肝主疏展,小便先黄是肝有郁热的发黄征兆,身热,手足躁扰,是肝热动风,进而热盛为狂言及惊,肝气横逆而腹胁满痛,肝为“罢极之本”故多卧。而又不得安卧者是热邪干扰所致。我们在临床上对急性暴发性黄疸肝炎,据此而抓住“肝热”这一根本,用清热利胆除黄的甘露消毒丹合茵陈蒿汤辨证加减作汤剂颇见效验。倘神志不清和狂躁者,往往再加神犀丹救治,多能挽救重症。
  另外就总体来说,比如可以就《内经》的阴阳、脏腑病因等与免疫学的关系进行探索;阴阳学说可以用来说明细胞内物质的平衡调节和用以做免疫功能对立统一的原理。可认为阴平阳秘则免疫功能正常,否则就失调。临床上与免疫有关的感染、过敏、自身免疫、肿瘤等疾病,也可在阴阳学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用中医脏腑辨证对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免疫性疾病可结合《内经》病因学说进行辨证治疗。
  当然,在临床上对《内经》的治疗法则的熟习也是极有益处的。比如“治未病”,在医生思想上就要重视预防。再如“三因制宜”、“标本缓急”,辨证立法上先要分清阴阳盛衰,方能对证施治,协调平衡乃至掌握补泻原则等。
  当然,《内经》错简多,也难以完全读懂,有误之处不宜强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