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 简称《 内经》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 历代医学著作都可以从中找寻自己的理论渊源。 它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医学著作, 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 其内容涉及天文、 历法、 地理等多个方面。 这部医书运用阴阳、 五行、 天人合一的理论, 对人体的解剖、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 治疗与预防作出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灵枢》 和《 素问》 各八十一篇,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之名而作。 一般认为, 《 黄帝内经》 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汇编成书于西汉时期, 而其祖述蓝本, 则编成于战国后期。 书中的记事方式与《 论语》 相似, 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 其内容是以黄帝、 岐伯、 雷公等人之间的对话、 问答阐述病机病理。 同时, 主张不治已病、 而治未病, 主张养生、 摄生、 益寿、 延年。 书中的主导思想, 也深受先秦经典的影响, 其中《 周易》 里面的阴阳学说, 老子、 庄子的道法自然学说, 《 尚书》 里面的五行学说, 在《 黄帝内经》 中都有所体现。 人体的组成是与天道万物相对应的。 如书中提到: “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 内有五脏, 以应五音、 五色、 五时、 五味、 五位也; 外有六腑, 以应六律。 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 十二辰、 十二节、 十二经水、 十二时、 十二经脉者, 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 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 人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常情况下, 人体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一旦气候环境的变化过于迅速, 人体没有办法适应, 不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时, 就会生病。 《 黄帝内经》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 直到今天依然是所有中医学习者的必读之书, 甚至是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背诵的经典之作, 一个学中医的人不通晓《 内经》 是无法想象的, 由此可见《 内经》 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提出了中医基本理论中最核心的“阴阳五行”、 “经络理论”、 “五运六气”、 “藏象学说”、 “四诊”等内容, 其针灸、 按摩、 食疗等治疗方法, 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后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医发展可以说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 内经》 基础上发展而来, 因此可以说没有《 内经》 , 也就没有中医学的今天。 要了解《 黄帝内经》 , 首先就要熟悉其内文, 品读原著, 熟悉并了解了原著后, 才能以此为基础, 去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外延知识, 储备全面而富有实用价值的中医知识, 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 “经”, 即指不可改变只能遵循的规范或是书籍。 但为何要在“经”前着一“内”字呢? 不少人认为“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 还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 其实不然。 这里的“内”是“内求”的意思, 也就是说要使生命健康长寿, 不应外求, 要往内求,即内观, 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 观看我们的气血是怎么流动的, 然后内炼, 通过调整气血、 经络以及脏腑, 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黄帝内经》 讲述了最高明的向内看的道理和方法, 为中医提供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 到底中医是如何内观的呢? 自然是凭借着“道”与“象”去看的, 依据“象”所涵盖的表里、 内外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去判断的。 在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中,黄帝是名声最响、 业绩累累的一名大帝, 由于世俗的人都十分尊重圣人, 而轻视当世的人, 因此用黄帝之名当书名, 以引起后人的重视。 正如《 淮南子》 所说: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 必托于神农、 黄帝而后能 不少人会误认为《 黄帝内经》 是黄帝一个人所著, 纵观《 黄帝内经》 全书162篇, 其所反映的语言文字、 理论水平、 学术观点以及技术运用等, 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文中所选取的材料来源久远且地域广大, 则更加表明《 黄帝内经》 非一时一人而作, 它是汇编者收集、 整理、 汇编而成的一部医学典籍, 并非黄帝所写, 也不是单独某个人所撰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