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之“起承转合”

 崔竣豪 2016-05-23


点击上方 “光明微教育”可以订阅哦!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她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论治等内容。品读这样一部经典中的典范,我们可从她的“起承转合”中探寻到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1

起 —— 开启

《黄帝内经》经多方考证,被认为是著于战国,成书于西汉,非一时一人所作,她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集诸多医者的思想理论于一身。她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变革、文化冲击等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相互碰撞,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使得思想和文化空前活跃。《内经》于此问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于《上经》《下经》《大要》《本病》等医学文献之上,其中涉及到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这无疑让她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渊源,是古今历代医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立论依据。由此,《内经》开启了中医学术发展的万里征程。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之“起承转合”

2

承 —— 传承

两千余年来,中医传承几多沉浮,对于医理知识与学习方法,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从未改变的是研习经典著作的热忱。

作为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她所奠定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秉承至今。例如,当今医学中针刺治疗痿证时,多选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多血多气,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此治法依据可于《内经》中找出,《素问·痿论》就提到:“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经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且能主持诸经,起主导作用,故多选用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二间、三间等穴;又如,《素问·热论》中提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指出伤寒热病后,脾胃虚弱,消化力差,不宜进食肉类等油腻食物,否则谷气与邪热搏结,病易复起。这一思想早已是家喻户晓,人们在患感冒、发热过程中或初愈时,都会注意饮食调护,少食肉类、油炸等助热难化之物,适当食用粥、蔬菜等清淡易化之物,这样有助于邪尽而痊愈。

在《内经》中,如此沿用至今的疾病诊治、预防调护等方法仍有许多,被当代众多医者所采用,仍可取得颇好成效。《内经》的传承需要的不是停留在被众人“知晓”,而是要将其研习透彻、物尽其用。《内经》如此,其他经典著作亦如此,我国中医学的尽数思想均应如此!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之“起承转合”

3

转 —— 创新

“变则通,通则久”,任何学术不可能完美无误,《内经》的思想理论仍存在着不合理与不完备,这使得中医学者还有很大的研究与进步空间。因此,传承并不是最终目标,她仅是根本,是创新之本,是发展之本。

中医的创新并非推翻以前的所有,而是留其益处,加以改进,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人。张仲景著《伤寒论》,上承《内经》,下启后世,继承《内经》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以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归纳《内经》病因病机学说,又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并以此为纲,统领百病,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一直沿用至今。反之,若颠覆所有传统思想,而又未经过科学的、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检验,凭空创造出中医理论与方法,则是不可取的。自称是中国养生食疗专家的张悟本,著有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他所创新提出的“绿豆汤、长茄子可治百病”之说,最初风靡一时,但不实之言禁不起反复推敲,他的张氏保健并不能真正辅助养生调护,反而有碍于健康。最终“创新”被推翻,张悟本亦被指身世、履历等造假,短短几天就被打回原形。

由此可见,中医理论的发展创新是需要建立在对中医经典学术思想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中医若想走遍中国,走向国际,就一刻也不可停止创新。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之“起承转合”

4

合 —— 融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里的“本”字指阴阳,中医治病的根本目的是调整阴阳,偏阴偏阳皆属病态,阴阳和合才能达到平和的状态。《淮南子·本经训》亦曰:“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天地和合阴阳之气,便可化生万物。和合是人类与自然的最终目标,事物互相结合、融合才可长久发展。

然而,“中西医结合”自诞生以来,争论就从未停止。中医功底不深,西医基础不牢,使得“中西医结合”面临着“不中不西”的窘境,结合后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其实,中医学与西医学并无冲突,若取两家之长,实可得到升华。如中医外感热病伤寒、温病治疗与西医细菌、病毒机理所融合,一般病原体培养往往需要三至四日,甚至七日,在此期间,即可依据伤寒、温病的诊治方法辨证论治,待病原体确认后再结合抗生素或抗病毒方法辨病论治。从医疗手段,到诊治理论,再到思维方式,由技术到思想逐步渗透,最终达到中西医融合的状态,使传统中医学发展成为伟大的现代中医学。

读一本书,需数十载,用百般法,知千逾理,悟万物事,救于众生,此乃善哉!从《内经》纵观祖国医学,开启——传承——创新——融合,这是其宏观的发展方向,最终目标实为预防调护,缓解病痛,挽救生命,服务健康中国!

(作者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