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如何处理才可泡出更香的茶

 ue23 2012-12-01
以茶待客要選用好茶。所謂好茶,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茶葉的品質,應選上等的好茶待客。運用茶藝師所掌握的茶葉審評知識,通過人的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審評茶的外形、色澤、香氣、滋味、湯色和葉底,判斷、選擇品質最優的茶葉奉獻給客人。另一方面,擇茶要根據客人的喜好來選擇茶葉的品種,同時,也應根據客人的口味的濃淡來調整茶湯的濃度。 一般待客時可通過事先的瞭解或當場的詢問瞭解對方的喜好,同時,作為茶藝師也應根據客人情況的不同有選擇的推薦茶葉。如:女士可選擇有減肥、美容功能的烏龍茶、男士可推薦降血脂效果顯著的普洱茶等。同時,為了迎合四季的變化,增加飲茶的情趣,也可根據季節選擇茶葉,如:春季飲花茶,萬物復甦,花茶香氣濃郁充滿春天的氣息。夏天飲綠茶,消暑止渴,同時,綠茶以新為貴,也應及早飲用。秋季飲烏龍茶,烏龍茶不寒不溫,介於紅茶綠茶之間,香氣迷人,又助消化。沖泡過程充滿情趣,而且耐泡,在豐收的季節裡,適於家庭團圓時飲用。冬季飲紅茶,紅茶味甘性溫,能趨走寒氣,增加營養、有暖胃的功能。同時,紅茶可調飲,充滿浪漫氣息。 茶藝師擇茶後,還要將茶葉的產地、品質特色、名茶文化及沖泡要點對客人進行介紹,以便客人更好的賞茶、品茶,在得到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能得到精神的熏陶。
沏茶時在杯中放置茶葉有三種方法。日常沏茶習慣都為先放茶葉,後衝入沸水,此稱為"下投法";沸水沖入杯中約三分之一容量後再放入茶葉,浸泡一定時間後再衝滿水,稱"中投法";在杯中先沖滿沸水後再放茶葉,稱為"上投法"。不同的茶葉種類,因其外形、質地、比重、品質及成分浸出率的異同,而應有不同的投茶法。對身骨重實。條索緊結、芽葉細嫩、香味成分高,並對茶湯的香氣和茶湯色澤均有要求的各類名茶,可採用"上投"法;茶葉的條形松展、比重輕。不易沉入茶湯中的茶葉,宜用"下投"或"中投"法徹茶。對於不同的季節,則可以"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參考應用。
沏泡前最好"潤茶"。一是為提高茶葉的溫度,使其接近沏茶的水溫,而提高茶湯的質量。二是為了茶有利於鑑賞茶葉之香氣及鑑別茶葉品質之優劣。 方法是將茶壺或茶杯溫熱並放入茶葉後,即用溫度適宜的沏茶水,以逆時針旋轉方式倒水注入壺或杯中,須注意一俟茶葉濕透後即要停注,隨即將蓋蓋上,將壺杯中的茶水立即倒掉,這時壺杯中的茶葉已吸收了熱量與水分,使原來的"干茶"變成了含苞待放的"濕茶",品茶者就可欣賞茶葉的"湯前香"了,此就是所謂沏茶方法中的"溫潤泡"法。溫潤泡法較適宜於沏焙火稍重的茶或陳茶、老茶,如對焙火輕、香氣重的茶葉,則沏泡時動作要快,以保持茶葉香氣的鑑賞。
在泡行茶過程中,身體保持良好的姿態,頭要正、肩要平,動作過程中眼神與動作要和諧自然,在泡茶過程中要沉肩、垂肘、提腕,要用手腕的起伏帶動手的動作,切忌肘部高高抬起。 沖泡過程中左右手要儘量交替進行,不可總用一隻手去完成所有動作,並且左右手儘量不要有交叉動作。 沖泡時要掌握高沖低斟原則,即沖水時可懸壺高沖、或根據泡茶的需要採用各種手法,但如果是將茶湯倒出,就一定要壓低泡茶器,使茶湯儘量減少在空氣中的時間,以保持茶湯的溫度和香氣。

水溫的選擇因茶而異,茶越細嫩水溫則低,茶越粗老水溫則高。水溫的控制要長時間的實踐練習才能掌握。如八九十度的水溫是在水開後多久才能達到,這與煮水時的茶具、室內的溫度等客觀因素都有關。同樣,高溫水的維持也要十分注意,水不能長時間煮沸,這是用水常識,但是在是沖泡烏龍茶時,每一泡都對水溫有要求,我們就要在用水時注意及時調整隨手泡的開關或添加清水。沏茶的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內含物浸出和香氣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過低,茶葉的滋味成分--香味就不易充分溢出;水溫過高,特別是悶泡,則易造成茶湯的湯色和茶葉的暗黃,且香氣低。但用水沸過久的水沏茶,則茶湯的新鮮風味也要受損。故沏茶究竟用水溫多少,要因茶而異。
不同茶類對沏茶水溫的要求也不同。一般來說,細嫩的高級綠茶,以水溫85度左右的水沖泡為宜。如沏名茶碧螺春、明前龍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紅袍、黃山毛峰、君山銀針等,切勿用沸水沖泡。因芽葉細嫩,用沸水則將芽葉燙泡至過熱而變黃變老,失去茶葉的香味,其營養成分也隨之減少。可將沸水先衝入保溫瓶內,過一段時間,待水溫下降至85度左右時再沏茶;而烏龍茶、花茶宜用95度的開水沖泡;紅茶如滇紅、祁紅等可用沸水沖泡;普洱茶用沸水沖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沖即飲,沏水後以浸泡2-3分鐘為佳,勿超過5分鐘,以保持茶香;一般綠茶、紅茶、花茶等,也宜用剛沸的水沏茶;而原料粗老的緊壓茶類,還不宜用沸水沏,需用煎煮法才能使水溶性物質較快溶解,以充分提取出茶葉內的有效成分,保持鮮爽味。
但僅從營養角度考慮,用沸水沏茶可使茶水中的水溶性物質較快較多地溢出。經研究,同樣的沏茶時間,用沸水沖茶,茶葉中的有效成分的浸出量為用低溫水沖泡的2倍。隨著沏茶水溫的提高,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糖類、咖啡鹼等成分的浸出率相應增大,除糖類外,都以水溫90度升至100度時,其浸出率的增幅最大。說明沏茶水溫的提高有利於茶葉有效成分的浸出,對人體健康有益,同時也有利於茶湯濃度的提高。
沏茶時,茶與水的比例稱為茶水比。不同的茶水比,沏出的茶湯香氣高低、滋味濃淡各異。茶水比過小(沏茶的用水量多),茶葉在水中的浸出物絕對量則大,由於用水量大,茶湯就味淡香低;如茶水比過大(沏茶的用水量少),因用水量少,茶湯則過濃,而滋味苦澀,同時又不能充分利用茶葉浸出物的有效成分。故沏茶的茶水比應適當。由於茶葉的香味、成分含量及其溶出比例不同,以及各人飲茶習慣的不同,對香味、濃度的要求不同等因素,對茶水比的要求也不同。而不同的茶類也有不同的沏茶方法。 一般認為,沖泡綠茶、紅茶、花茶的茶水比約可採用1:50為宜(即用普通玻璃杯、瓷杯沏茶,每杯約置3克茶葉,可衝入不低於150毫升的沸水)。品飲鐵觀音、武夷岩茶等烏龍茶類,因對茶湯的香味、濃度要求高,茶水比可適當放大,以1:20為宜(3克茶葉,衝入60毫升以上的水)。
再從個人嗜好,飲茶時間來講,喜飲濃茶者,茶水比可大些,喜飲淡茶者,茶水比可小些;飯後或酒後適度飲茶,茶水比可大些,臨睡前因宜飲淡茶,茶水比則應小些。用茶壺沏茶的用水量:用茶壺沏茶,用水量不宜過大。若一次沖泡水量過多,則壺內熱量增大,易使茶湯味變淡,甚而將茶葉燙熟,減少香味,同時還易破壞茶中的維生素C。若水量過少,會使水中氨基酸與兒茶素的比例失調,使茶葉苦澀不爽。更影響口腔內用以品味的粘膜和味蕾的感覺。一般用紫砂壺泡較名貴的茶葉,使用容量150毫升--200毫升的中型壺為宜。壺內放置的茶葉也應適中,過多過少也影響茶味。在中型壺內放置壺內容積三分之一的茶葉較合適,也可以每1克茶葉衝入50毫升的水為限(細嫩茶葉的用水量適當減少,粗茶葉的用水量再適當增大。


當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沏茶的沖泡時間和茶湯的色澤、滋味的濃淡爽澀密切相關。另外,茶湯沖泡時間過久,茶葉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等會自動氧化,降低茶湯的色、香、味;茶中的維生素C、P、氨基酸等也會因氧化而減少,而降低茶湯的營養價值。而且茶湯擱置時間過久,還易受環境的污染。如茶葉的浸泡時間特別長,則茶葉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易滋生細菌而引起黴變,更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故日常家庭沏茶也要掌握沏泡的時間。沏茶時間短,茶汁沒有泡出;沏茶時間長,茶湯會有悶濁滋味。日常沏茶提倡邊泡邊飲為佳。一般紅綠茶以沖泡五分鐘為宜;紅碎茶、綠碎茶因經揉切作用,顆粒細小,茶葉中的成分易浸出,沖泡三、四分鐘即可(如在茶中加糖或加奶後再衝泡也以五分鐘為宜);烏龍茶因沏茶時先要用沸水澆淋壺身以預熱,且茶水比重大,故沖泡時間可縮短為:第一次沖泡時間為一分鐘,第二次沖泡時間為一分半,第三次為二分,第四次為二分半,依次遞增,以使茶湯不會先濃而淡;緊壓茶為獲得較高濃度的茶湯,用煎煮法煮沸茶葉的時間應控制在十分鐘以上。
由於中國南北待客禮俗各有不同,因此可不拘一格。常用奉茶的方法一般在客人左邊用左手端茶奉上,而客人則用右手伸掌姿勢進行對答禮儀,或從客人正面雙手奉上,用手勢表示請用,客人同樣用手勢進行對答(賓主都用右手伸掌作請的姿勢)。奉茶時要注意先後順序,先長後幼、先客後主。斟茶時也應注意不宜太滿。"茶滿欺客,酒滿心實。" 這是中國諺語。俗話說"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情份。"這既表明了賓主之間的良好感情,又出於安全的考慮,七分滿的茶杯非常好端,不易燙手。同時,在奉有柄茶杯時,一定要注意茶杯柄的方向是客人的順手面,即有利於客人右手拿茶杯的柄。
茶葉的名稱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俗話說"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茶葉名稱的由來有的是出自產地、有的源於傳說,很值得細細品味。欣賞干茶,即在選茶後對茶的欣賞。包括茶的產地、傳說故事、詩詞等名茶文化的內容,也包括茶的外形、色澤、香氣等品質特徵的鑑賞。品嚐茶湯的過程:先聞茶香,無蓋茶杯是直接聞茶湯飄逸出的香氣,如用蓋杯、蓋碗,則可取蓋聞香。溫嗅主要評比香氣的高低、類型、清濁;冷嗅主要看其香的持久程度。然後再觀看茶湯色澤。茶湯色澤因茶而異,即使是同一種茶類茶湯色澤也有一點不同,大體上說,綠茶茶湯翠綠清澈;紅茶茶湯紅豔明亮;烏龍茶茶湯黃亮濃豔各有特色。最後嘗味:小口喝茶,細品其味。使茶湯從舌尖到舌兩側再到舌根,可辨綠茶的鮮爽、紅茶的濃甘,同時也可在嘗味時再體會一下茶的茶氣。茶葉中鮮味物質主要是氨基酸類物質,苦味物質是咖啡鹼,澀味物質是多酚類,甜味物質是可溶性糖。紅茶製造過程中多酚類的氧化產物有茶黃素和茶紅素,其中茶黃素是湯味刺激性和鮮爽的重要成分,茶紅素是湯味中甜醇的主要因素。當然,品茶時也要注重精神的享受。品茶不光是品嚐茶的滋味,在瞭解茶的知識和文化的同時,提高品茶者的自身修養,並增進茶友之間的感情。
一杯茶,其沖泡次數也宜掌握一定的"度"。一般茶葉在沖泡三次後就基本無茶汁。根據測定,頭泡茶湯含水浸出物總量的百分之五十;二開茶湯含水浸之物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三開茶湯含水浸出物總量的百分之十;而四開則僅為百分之一至三了。另外,茶葉中的微量元素往往最後才被泡出。故茶葉經過反覆沖泡,會使茶葉中的有害成分(茶葉中的微量元素鎘、鉻等有害因素;茶中的銅、鋅含量過多,對人體也有毒副作用;茶中的草酸或鈣的含量過多,也易累積在體內,形成草酸鈣結石等)也被浸出而有害人體健康。日常沏茶,無論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均採用多次沖泡法,一般以沖泡三次為宜,以充分利用茶葉中的有效成分。但沏茶次數過多,則茶湯色淡,也無營養成分,甚而有害人體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