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窑瓷器]古艺轩

 海外寻瓷翁 2012-12-02

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曾挖掘一次。198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组成的南宋临安城考古队继续在闸口乌龟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清理出练泥、成型、上釉等作坊遗址和一座龙窑,出土大量的残器碎片和窑具等,器物造型、胎釉等均与前述19361发现物相似。在这批发掘中,最重要的是有印花纹的残器。也发现有龙纹印纹陶模,它和汝窑发现刻花工艺一样新奇。官窑印花蟠离纹洗完器,笔者曾于1974年见于美国纽约收藏家发格先生处,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苏富比公司、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鸿禧美术馆藏图录与此风格一致的藏品。

    南宋官窑受北宋官窑和汝窑的影响,喜仿古代青铜器,器以小品为多,当然也有大型贯耳壶和盆、洗(见发掘物、传世品)。胎为黑灰(紫金土)、深灰和黑紫色坚质胎体,器物圈足或平齐或窄足,有薄胎厚釉、断面视觉釉有三四层之多,清澈明亮或含蓄、凝腻、有开片与无片,片有大小。片纹以切裂间以白纹路如冰裂的斜切纹为美,亦系最为典型的特征,不同于龙泉窑仿官之现象。传世品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大宗,既有此类釉面又有釉质较厚且显浑浊含蓄之釉,前者釉面有大的开片或间斜切白片纹,器胎有黑、黑褐、灰色,口部窄小不存釉,,釉薄,垂流至口下囤有凸起如同釉弦环,内胎呈紫色名“紫口”,底有圈足呈黑色“铁足”,釉裹足者为支钉烧,器底足内之釉面往往是与器身内外统一的色釉相异,这一特殊现象亦是一明显标志,当为窑火所致。后者釉面含蓄凝腻不亮,其与“金丝铁线”特征的哥窑之器在釉的方面有一致之处,故而素有官、哥不分之说。此类釉除名为传世官窑之外,与明清任何一朝的作品均不相同,既似南又似北,在这点上同传世哥窑的情况有共性,风貌特殊。

    恰是这类釉凝腻不亮者在恢复北宋官窑工艺的工程中,于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开封市工艺美术品仿制成功。因此北宋官窑出自开封(汴京)还是可能的,这有待日后的发现,也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它与浙江省萧山县现代仿制之官窑为两种不同类型。萧山烧制的仿官,釉面明亮,如同乌龟山出土物及龙泉窑的作品。两者各具有其地方特色与传统性。

    传世官窑中确有上述两类不同釉的器物,乌龟山官窑遗址的出土物与故宫两院所藏的官窑有相同的一部(前者),但是与所举后者之器尚有差异。既然传世哥窑的化验结果非系南方产品,那么这一类与其相似的理当也非南方产品,都是南或是北,究竟这类的窑址在何处,到哪儿去寻,仍需再探索再认识。

    官、哥二窑之器,目前不见宋陵出土物。但对传世品来讲,历史上有无出土物、抑或全系自然传世今天也无从得知,但据说宋陵虽未发掘,实多失盗。近年发掘宋真宗生母元德李后陵未见有此,但某些名士墓葬如上海青浦县元代画家任仁发家族墓,出土有贯耳瓶和戟耳炉,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相同。苏州东山也有墓葬(不详)出土的贯耳瓶(与任氏幕出土物相同)。南京北郊明初洪武四年(1371)汪兴祖幕出土葵口盘,安庆出于窑藏的有盘、盏与把杯,新安海底沉船有双耳鼎炉均是一类。甘肃兰州汪氏墓群出土盘口瓶与浙江宋墓出土一件碗是同类。江苏扬州出土的贯耳瓶与南京明中期太监吴经墓出土的贯耳瓶和双耳炉为同一类,其胎薄,釉色灰白,口部涂染泛胭脂紫色的亮釉,工艺粗糙,倒符合成群对的哥窑器物。故宫博物院也藏有元代哥窑洞类香炉,它与宫廷原藏的大部“官窑”风格不一。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名驰海外,历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别,传世品多为宫廷内藏,见于《宣德鼎彝谱》,亦当有流散民间与海外.

    何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青瓷产于何地?迄今尚无定论.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载: “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自古桑田桑海属大自然的变化.历史上黄河患有三十六次之多,积淤泥沙黄土厚达8米,覆盖宋文化层于地下,并埋没了开封城墙,再加上高于地表的地下水位,使得挖掘宋代文化层的工作难以进行,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南宋官窑,文献分有修内司与郊坛下官窑。北宋灭亡之后,高宗南渡偏安于杭州(临安)。《坦斋比衡》有“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好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矣 ”的记载。

    官窑窑址自20世纪初,即有中外研究人士根据文献在杭州凤凰山、乌龟山下寻觅其踪迹,并于1930年在闸口发现窑址,先后有人进行探研。1936年,朱鸿达律师采集甚多,编著《修内司官窑图解》(杭州宾鸿堂石印本,1937年),影响很大。当时有大量的残器、碎片陆续流入上海市肆,多系残伤的花觚、玉琮式瓶、花口通身瓜楞瓶、胆瓶、鹅颈瓶、贯耳瓶、纸槌瓶、锥把瓶、方瓶、投壶、鼎、鬲、盖缸、盂、把杯、盘、碗、盆、洗、水盛、鸟食罐、水池等器。多为黑胎,体轻质薄,釉厚而莹泽光亮,色有天青、灰青、灰白与黑褐,伴有白色细纹开片。器物多为粘连,有支钉裹烧,圈足露黑胎,或有扣烧者则口际无釉,均呈“紫口铁足”。并伴有大量褐色和黑铁色质坚的窑具,上有一、三、四、五、六、十不等支钉的三角、四方、圆形垫板,中心往往有压印凸起的“天”、“地”、“元”、“黄”、“利”、“贞”字样和树叶纹,另有圈足垫圈。所有这些,有的辗转北方,大部已陆续流散于海内外。

墓葬出土物往往是年代的最下限。根据元明时期的墓葬情况,估计不会没有前朝之物入葬,可能会有较早的器物,明鲁荒王朱檀墓就是一列。是早先的还是当时的,结果都是推论,当然不够科学。

    历史上发现的官、哥窑传世品多系在皇家后裔与权贵之手。故宫博物院藏宋官窑圆洗来源于皇裔桂月汀,葵花洗、温器等,常出自天津、上海、扬州、苏州及山东地区,也多系清皇裔或姻亲之家,官宦巨贾之门,包括故宫和上海等博物馆所藏均有来源于此的。流传民间之器偶有发现,多糙旧、油渍、残破、补铅、镶铜、修配、磨口、去足、多数重裂,非一时所致之伤,由其陈旧之貌看,非为年浅之物,看来历史上对之也很为珍视,如觚、炉之类加镶铜口。其葵口折腰式浅碗为宋代定、耀及其他窑极为风行的造型。

    明《宣德鼎彝谱》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等窑器”的记载。清乾隆弘历题之《官窑瓶子歌》;“官窑名始宋南渡,后苑制效政和故。成章提举惟御用,臣庶弗敢过而顾。即今六百有余载,晨星一二犹或遇,鬻从市庙供人玩,谁知当今法令固。不啻斯矣堪慨叹,即殷是周相鉴处。”从文中看乾隆当时受古文献影响而认识,从中也可窥见官窑彼时入市肆供人购置玩赏。

    明代景德镇已有仿制官、哥、汝、钧。清代雍正、乾隆二帝对官、哥瓷器颇爱,命景德镇御窑厂仿旧烧造,有署皇帝号款,但也有专为摹古命烧“仿制的好些不具年款”的器物,别具风格。乾隆赞“官窑”器的御题诗不乏其数,信选一首:“挣钉犹是宋窑还,冰裂纹存水滋。一列凤凰山下土,不经陶炼孰称之”。地处凤凰山麓的乌龟山下的郊坛官窑遗址经发掘后,今已建立官窑博物馆,展出发掘品供研究与鉴赏。老虎洞窑址出土物很多,有与故宫两院藏品及散失海内外的传世者相同的,当时官窑的另一处所。

    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修内司、效坛下的问题,虽有历史记载,有的可信,当然,也有可能有误,现今的发现也仅是其中一二,能否再现,或全部予以肯定,如何依科学头脑与实物考证判断也需留余地,当然解决了历史问题最好。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有的多系推测,何者是南,何者是北,是一是二是三恐还需很长时间验证,此片纸短言姑且作为刍议。

 

                                      作者:耿宝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