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政箴言(二)

 如少水鱼 2012-12-04

【原典】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

 【注译】如果追求不同,即使是与富贵者相交也不愿意同流合污;如果志趣相投,即使与贫贱者相交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意愿。

 【解读】这是史家对刘陶的赞誉之词。刘陶为人耿直,为官廉直,交友唯求志同道合之人,深恶阿谀奉承之辈。“富贵不求合”、“贫贱不易意”正体现了他的为人、为官与交友准则。

 【原典】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

    ——元·脱脱《金史·金世宗纪》

   【注译】朝廷做事如果不正派,怎么能够让天下人正派呢?

  

  【解读】史官称金世宗“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可以说是金世宗“严廉察之责”的“圣训”。一次,尚书省奏报汾阳军节度副使牛信昌过生日时接受馈赠,要按法律削他的官职。金世宗反问:“尚书省、枢密院的官员过生日接受馈赠的也不少,这些你们不加以查问,小官接受馈赠就加以查处弹劾,这难道能正天下之道?从今以后,尚书省、枢密院的官员接受馈赠的也应当罢官。”虽然金世宗对小官接受馈赠的处置有所不当,但他正下首先正上的政见还是可以借鉴的。

【原典】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注译】人的欲望一旦在某方面得到满足,就会变本加厉,肆意骄纵,只顾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对国家的刑罚无所顾忌。

【解读】刘秀登基称帝,分封功臣之后,生怕大臣们不能守节,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就颁布了诏书,劝勉大臣们要戒骄戒奢,克己复礼,遵纪守法。刘秀的这几句话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仍然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

【原典】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

  ——宋·袁采《世范》

  【注译】别人做了好事,对他进行勉励赞扬,别人做了坏事,对他进行规谏劝告,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必须首先自己反省自己。

  【解读】《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永远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政准则。如果是自己平时做不到或者根本不想去做的事,却要规劝别人去做,不仅是自欺欺人,而且还会受人鄙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原典】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译】患:忧虑;莫己知:不了解自己,即“莫知己”。孔子说:“不要担忧没有职位,应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不要愁没有人了解自己,应谋求能使别人了解自己的学问。”

  【解读】在孔子看来,一个立志从政的人,不要眼睛老盯在职位上,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得不到一官半职。重要的是要严格自律,认真反省自己有无胜任职位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实际才能,从而加强自身的修养锤炼。

【原典】蠹多则树槁,痈肥则体蔽,此穷富之源,治乱之分也。

  ——清·唐甄《富民》

 【注译】蛀虫多了树木就要枯槁,毒疮长大了身体就会变坏,这是造成穷与富、治与乱的最根本原因。

【解读】这是比喻贪官污吏的形象说法。《富民》的作者唐甄认为,贪官污吏的腐败,就像是附着在国家肌体上的“蠹”与“痈”,严重侵害人民的利益,腐蚀国家的政治清明,是造成社会穷困和国家混乱最主要的因素。不除“蠹”与“痈”,国无宁日,民无富时。

【原典】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东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注译】德行和他所任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祸害一定很残酷;才能和他所在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灾祸一定很大。

  【解读】王符这几句话颇具警示教育意义。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在其位、谋其政,必须修其德、养其才。无德无才而居其位,只能殃其自身,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就要注意立身修德,不要投机钻营谋官位,不要阿谀奉承骗官位,不要重金贿赂买官位。

【原典】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三·魏纪五·明帝景初元年》

 【注译】治理国家的关键问题,没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

 【解读】这是司马光对魏明帝治政的评论。治理国家要依靠人才,这是历代明君治政之要。司马光同时指出,选贤用人“在于至公至明”。就是说,在选拔人才时“能不以亲疏贵贱异其心,喜怒好恶乱其志”。只有这样,才能把真正的人才选拔上来,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原典】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赧王八年》

 【注译】治理国家有一定的纲常,但以有利于百姓为根本;处理政务有一定的规律,但以法令能够执行最为重要。宣传道德要从下层民众做起,而推行法令要从贵族近臣做起。

 【解读】周赧王八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采用“胡服骑射”,令军队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发展骑兵,训练马上作战技术。对此,“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赵武灵王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让公子成明白采用“胡服骑射”的目的是为了强兵卫国,并训以上面的话。“公子成听命”,遂穿胡服上朝。赵武灵王这番话确实是从政的至理名言,推行法令如果不从上面做起,为官者不以身作则,再好的法令也难以执行下去。

【原典】怀与安,实败名。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注译】怀:怀恋,指怀恋安逸的生活;:安逸、享乐;败名:毁坏功名。留恋妻室和贪图享受安逸,是会毁坏功名的。

 【解读】这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妻子姜氏劝夫励志的千古佳话。重耳因家庭之乱流亡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取了妻子姜氏,还送给他20辆马车。重耳一时安于逸乐,忘记了复国大志。重耳的随臣觉得这样下去必坏了复国大业,便设计劝重耳回晋国。姜氏知道此事后,就以上面的话劝重耳,并同重耳的随臣一起把重耳灌醉,送出齐国的都城,让重耳踏上了复国之路。

【原典】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无长无贰,处之皆当如是也。

   ——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对的归于别人,错的则归于自己;赞扬归于别人,指责则归于自己。无论是长官还是副职,处理事情都应当如此。

 【解读】是与非,誉与毁,在官场的上下和同事之间经常碰到。但如何处理,却大有学问。元朝名相张养浩根据自己的从政经验,告诫“为政”的长官或副职,应当虚怀若谷,切实做到“是则归人,非则归己;闻誉则归人,闻毁则归己”。古人尚能如此,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更应该做到心胸坦荡、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勇于担当。

【原典】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宋·苏辙《上皇帝书》

【注译】贱:贫贱者,指平民百姓;:富贵者。如果法令只在普通百姓之中施行,而屈服于富贵者的权势,那么天下人就会不服。

  

【原典】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战国《慎子·君臣》

 【注译】当官不能以亲徇私,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对所爱者也不要有特殊的施舍。

 【解读】这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慎到(赵国人)所说的话。慎到还说:“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就是说,当君王的应该根据法律评判时政的得失。不合乎法律的话不听,不奖赏那些不合乎法律的辛劳,不任用没有功劳的亲属做官。慎到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和选人用人不无借鉴意义。

【解读】得民心者得天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从得民心的角度论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在现在看来,仍不失其警示教育意义。

【原典】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战国《论语·尧曰》

【注译】因:依据,就着;:就,才。孔子说:“本着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而让他们获得利益,不就是惠而不费吗?

【解读】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就提出为政要崇尚五种美德(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摒弃四种恶行(虐、暴、贼、吝)的主张。孔子说的“为政以德”是为政的总则,崇尚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行则是“为政以德”的具体化。“因民之利而利之”,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有启迪意义,治国理政、为官从政,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与民争利。

【原典】居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为主。

  

  ——清·刚毅《居官镜》

   【注译】为官之人应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为宗旨。

  【解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皆是为官之德。为官者如能做到这八个字,“则人必畏而爱之,则而像之”(人人都会敬畏而爱戴他,并以他为榜样)

【原典】王者可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者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五年》

 【注译】帝王可以因个人的喜好去赏赐钱财,却不可以因个人的好恶派人做官。

 【解读】这是北魏皇帝高允的从祖弟高对高允何以治政的回答。高认为用人应当“唯才是举”,不能用只看资历、不看政绩优劣的浅薄办法。就是说,用人要不徇私情,不要把个人的好恶与官职的任免牵在一起。如果以个人的好恶选择官员,就破坏了唯才是举的原则,耽误政事。

【原典】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注译】凡是用人,只看他们有没有德才、能不能胜任,岂能以是不是新朋友或老交情而有所不同?

【解读】选拔任用官吏,历来是各朝各代的一件大事,选拔官吏的标准可以反映出一个朝代的兴衰。是“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直接关系到这个朝代的前途命运。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是明智的。唐太宗即位初期,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过去那些跟随在您身边还没有得到官职的人,都非常怨恨您,过去在东宫和齐王身边的人,已先于自己做官了。”唐太宗回答说:“做君王的,一定要以天下为公,而以没有私心为好……现在不问他们的才能如何,却只说他们抱怨,这难道是出乎至公吗?

 【原典】人不患其不知,患其为诈也;不患其不勇,患其为暴也;不患其不富,患其亡厌也。其唯廉士,寡欲易足。

 ——东汉·班固《汉书·景帝纪》

 【注译】对于官吏,不怕他不聪明,就怕他奸诈狡猾;不怕他不勇猛,就怕他暴戾待民;不怕他不富有,就怕他贪得无厌。只有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贤士,才是易于知足的。

 【解读】这段话出自汉景帝后元二年五月的诏书。汉景帝对“贪夫长利”的现状极为担忧,他从保江山社稷的目的出发,主张选取廉洁之士为官。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在地方换届中,选拔任用干部,从一开始就要把好廉洁关,防止“带病上岗”、“带病提拔”。

【原典】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注译】授人以官时,不要根据他当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功劳的大小。而应使用有德行才能的人,量度他的才能给他官职,根据他的德行决定他的位置。如此,就能做到清廉者与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者与不肖之徒不会混在一起。

【解读】这句话出自董仲舒的对策。汉武帝即位后,以任贤为题策问贤良文学之士,当时的博士董仲舒尽心对答。董仲舒认为,“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而要“遍得天下之贤人”,一是不要论资排辈,二是要“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这句话对现在选拔任用干部具有启示作用。

 

 

【原典】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

【注译】孔子说:“德行浅薄而地位高贵,智能低下而心高志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遭受祸害的。”

【解读】这是孔子对德薄、智小、力()小者的忠告,更是对执政者选贤任能的警告。东汉的经学大师王符在《潜夫·贵忠》中引用了孔子的这句话,并加以引申——“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用以说明选拔任用官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缺一不可。

【原典】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则囹圄空虚。

   ——西晋·陈寿《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

【注译】如果官职由称职的人担任,那么政治就会清明,案件就会得到公正的判决。政治清明则人民生活富裕,案件得到公正的判决则罪犯减少,监狱空虚。

 【解读】这句话强调选拔、任用官吏要德才兼备。如果选拔任用的人无德无才,就会政不平、讼不理,导致国家政治黑暗,腐败成风,政权岌岌可危。这种用人之策,到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原典】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春秋《老子·二十二章》

  

  【注译】不靠自己的主观成见,所以才心里明白;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不自己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做领导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的。

 【解读】在这段话的前面,老子引用了一段古语:“曲则全,枉则直,凹则盈,敝则新,少几得,多则惑。”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委曲才能求全。接下来的这段话,老子提出了领导者如何做到委曲求全——领导者要有自知之明,要谦虚谨慎。如果自视过高,就会目中无人;如果容不得他人的意见,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如果自我夸耀,就会令人生厌;如果目空一切,就会使人反感。总之,老子提倡领导者必须以谦虚的低姿态为人处事。

【原典】利过则为败。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注译】利益过了头就要失败。

 【解读】齐景公封给晏子邶殿上的60个城邑,晏子不接受。子尾对他说:“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晏子说:“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谓之幅利。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利不能贪得无厌。晏子认为,“足欲,亡无日矣”,“利过则为败”。所以,他不敢贪多,而有所节制。晏子的这种思想,对当今各级官员节制欲望、廉洁自律不无启迪意义。

【原典】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春秋《管子·枢言》

  【注译】古代的君王很注重诚信。诚信,是团结和维系天下人的纽带。

  

  【解读】团结人和维系各方的关键是施行德治,令人信服,赢得人心。仗恃权力和权势,只能得到暂时的口服面从,实则貌合神离。只有诚信,才能令人信服,赢得人心。

【原典】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

    ——西汉·刘向《说苑·贵德》

【注释】天子利欲熏心,那么诸侯就会贪得无厌;诸侯贪得无厌,那么大夫就会横征暴敛;大夫横征暴敛,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去做强盗。

【解读】这里强调的是“上”的表率作用。刘向认为,君主的言行是官吏的指南,官吏的言行是百姓的仪范。要想世风正,上层就要率先垂范。否则,就会出现“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的世象。这句话对我们的启迪是:当前,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原典】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春秋《管子·心术上》

【注译】君主偏离治国正道,臣下就会胡作非为。

 【解读】管子认为,君主是国家领导的核心,君主的一言一行对臣民都有极大导向作用。如果君主品德不端、行为不正,就会带坏社会风气。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下级和群众树立良好榜样,带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形成良好的风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