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节者 《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布狄厄布狄厄 2007-07-27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垂衣裳而天下治”析

读过几个版本的“《易》,对“垂衣裳而天下治”句,大都解释为垂着两手,无所事事的样子,就可以治理好天下。我觉得,这里的“垂”应该当“比照”理解。《系辞传》是在对历史作概括,且沿着一个先后顺序:人类最先用兽皮或树叶围在腰间,作为下衣,以后才有了遮双乳的上衣,继而有了鞋帽。君臣,领袖,官吏(谐音冠履)等等,都属于衣裳,利用衣裳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各部位的名称,设置职务治理天下(注意“天下”并非国家),才是《易》的本意。这与后面的“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遥相呼应。以小喻大的喻文化是《易》的显著特征之一。

有问有答。感谢诸位参预讨论。
一君二臣(一个裤腰,两只裤筒);一领二袖;一官(冠)二吏(履)(一顶帽子,两只鞋子)君子之道。当然“一仆二主”属于小人之道。
君者,臣者,领者,袖者,官(冠)者,吏(履)者,皆衣裳之头头,只有头头才能治天下,尾尾当然是不能治天下的。因此,衣裳各部位名称又喻意头头。
与“垂衣裳”相对应的是“垂身体”。或者说“垂衣裳”是由“垂身体”引伸来的。所谓“垂身体”,就是依照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如手足;心腹;耳目等等。
“垂身体”属于自然科学,因为那时还没有穿上衣裳,都光着身子,只好“垂身体”。“垂衣裳”则进入了人类社会,都穿上了衣裳。
垂衣裳而天下治”意为:依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使天下得到治理。

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烹大鱼时,需要翻来复去。因为这面熟了,那面还不熟。烹小鱼则不然,放上一锅,加火炖即可。不用翻腾都能熟了。若翻,乱烂了。寓意治大国最好一党,不要搞在朝在野。治小国当然可以在朝在野的瞎折腾。
 
“垂身体”属于自然科学,因为那时还没有穿上衣裳,都光着身子,只好“垂身体”。“垂衣裳”则进入了人类社会,都穿上了衣裳。
垂衣裳而天下治”意为:依照衣裳各主要部位的名称设职位使天下得到治理。
                        ——以上原话

我越看越不明白:
1、“身体”怎么“垂”?
2、“垂身体”时还不是人类社会,只有“垂衣裳”则进入了人类社会,也就是说,“垂衣裳”是是否进入人类社会的标志。
3、君是裤腰,臣是裤筒??
4、《尚书》里的职位多啊,都在衣裳上找?
 
要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还得看它的出处《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此章先叙“包牺氏”仰观俯察,创制八卦;接着又举六十四卦中的十三卦,推测古人因卦象而制立器用事物,也就是所谓的“观象制器”:
1,网罟 —— 离卦:离卦有“目”象,上下离卦犹两目相重,是以先人仿离卦之象,而作打鱼捕兽用的网。
2,耒耜 —— 益卦:益卦,下震上巽。下震为动,下巽为木,为入,恰如“耒耜”均为木制,操作时上入下动。
3,日中为市 —— 噬嗑卦:噬嗑卦,下震上离。由于上离为日为明,下震为动,恰如日中而集市兴动之象。
4,垂衣裳 —— 乾坤二卦:“垂衣裳”者,《周易正义》:“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乾上,坤下,正象上衣下裳。然则“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者,乃是“黄帝以后,制衣裳为服饰而天下大治”也。
5,舟楫 —— 涣卦:涣卦,下坎上巽。上巽为木,下坎为水,犹如舟行水面。
6,服牛乘马 —— 随卦:随卦,下震上兑,下震为动,上兑为悦,犹如牛马在下奔驰,而乘驾者居上而欣悦。
7,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 豫卦:豫卦,下坤上震。上震覆卦为艮,二、三、四爻成互卦艮,艮为“门阙”、“多节之木”、“手指”(见《说卦传》)之象,犹如设“重门”而手持双木互击;又“豫”字含“预备”之义,故文中推测先人取此象而设“重门”“击柝”防盗。
8,杵臼 —— 小过卦:小过卦,下艮为震。由于上震为“动”,下艮为“止”,上下相配,正如杵臼舂米的情状。
9,弧矢 —— 睽卦:睽卦,下兑上离。互卦坎为弓,离卦为戈兵(见《说卦传》),是以有以威天下之象。
10,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大壮卦:大壮卦,下乾上震。上震为雷,风雨之象;下乾为圜,古时房屋圆顶,半坡氏族时即如此,故乾为屋宇之象。
11,棺椁 —— 大过卦:大过卦,下巽上兑。巽木,兑泽,正如棺椁之木在泽中之象;又巽入,兑悦,死者如土为安,故入而后亲戚喜悦之象。
12,书契 —— 夬卦:夬卦,下乾上兑。上兑为口舌,为语言,下乾为金为刀具。古时记录语言的文字是用刀来刻在龟甲、简册之上的。

-------------
垂衣裳而天下治

照亮历史的火炬点燃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语出《易·系辞》。作为“天下治”的前提,“垂衣裳”这个意象显出强烈的象征性。

“垂衣裳”之后两千年,又有周公制礼作乐发生。服饰制度及礼乐制度先后确立,以这两个事件为标志,宣示华夏族文明时代及族群个性之到来,也因此成为汉服的起点。

“盖取诸乾坤”一语表明,华夏服饰超出了仅仅遮羞御寒的实用性,还体现先民的世界观、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政治哲学。乾上,坤下,如同上衣下裳。由乾坤,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阴阳、天地、男女、父子、君臣等概念。上衣下裳之制,正用以暗喻先民对世界秩序的理解——君臣、领袖、官吏(谐音冠履)等,都属于衣裳。一君二臣(一个裤腰,两只裤筒);一领二袖;一官(冠)二吏(履)——以衣裳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各部位的名称,设置职务治理天下,才是《易》的本意。

由以上的意义,“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引申出垂下双手,无所事事的解释。意思是,只要合乎宇宙世界的秩序,并在人世复制这种秩序,天人合一,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上衣下裳之制,到周代发展出深衣。此衣得名来自掩蔽人体严实之故。《五经正义》说“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经过上古儒家的整理和意义赋予,其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了深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分裁上衣下裳,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上下连属制的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垂直的背线以示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公平。
出于这些对天人秩序的表达,也出于“完且弗费”的现实考虑,深衣得以“先王贵之”,并发展为超越阶层、职业、性别的大众常服,影响深远,成为历代汉服中最持久的线索。
 
【垂衣】《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O喻帝王以德化治理天下。唐李适《磷德殿宴百僚》:“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另参见器用部·衣冠“垂衣裳”、人物部命王“垂裳‘、政事部·治理“垂衣治”。
【重瞳】《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裴驷《集解》引《尸子阳:“舜两眸子,是谓重瞳。”《论衡·骨相》:“尧眉八彩,舜目重瞳。”O指舜或项羽,或指有帝王之相。唐李白《远别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另参见人物部·帝王“项王双瞳”、人物部·圣贤“重瞳”。【重瞳】参见人体部·头面“重瞳”。唐李远《赠写御容长史》:“初分隆准山河秀,乍点重瞳日月明、”
-------------------------------------
 
 
陕津之难,以箕撮指,安邑之东,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剥庶民,三 十余年
邦有故,则令守其闾互,唯执节者不几。令者,令其闾内之闾胥里宰之属。
  [疏]注“令者”至“之属”○释曰:“邦有故”,谓有寇戎、大丧、札丧皆是,恐有奸非,则命各遣守闾里巷门。有执节公使者,不几诃也。但言闾,惟据乡内,注兼云里宰者,官名修闾,以六乡为主,其实兼主六遂,故言里宰以包之也。
-----------------
  脩闾氏掌比国中宿互柝者与其国粥,而比其追胥者而赏罚之。禁径逾者,与以兵革趋行者,与驰聘于国中者。邦有故,则令守其闾互。唯执节者不几。
[译文]
修闾氏负责考核在都城中值班的守卫,设置行马和击柝巡夜的[羡卒],由国家给予他们食粮,考核他们追击外寇和伺捕国内盗贼的情况而加以赏罚。禁止走小路捷径和逾越沟渠堤防的人,禁止武装的人和车马(在都城中]疾行,以及骑马在都城中快跑。王国有变故时,就命令人们守卫闾里之门和所设置的行马,只有持符节过往的人不检查。
  冥氏掌设弧张。为阱擭以攻猛兽,以灵鼓驱之,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
[译文]  冥氏负责设置网罗、机弩,设置陷阱并在陷阱中设擭,用以捕获猛兽。敲击灵鼓驱赶野兽。如果捕得猛兽,就把猛兽的皮、革、牙、须全部献上。
  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凡驱蛊,则令之,比之。
[译文]   庶氏负责驱除危害人的毒虫,用攻祭和说祭[以祈求神]除去毒虫,用嘉草熏毒虫。凡塑险至虫,塾工金羞部置:捡查。
----------------------------
"执节者歌"的"节"是什么?是不是一种乐器?什么乐器?
估计是符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诗句
----------------
執 節 第 十 六 《孔丛子》  作者:孔鲋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趙孝成王問曰昔伊尹為臣而放其君、其君不怨、何行而得乎此也、子順答曰、伊尹執人臣之節而弼其君以禮。亦行此道而巳矣。
王曰方以放君為名、而先生稱禮、何也、子順曰以禮括其君。使入於善也。曰其說可得聞乎、答曰其在商書。太甲嗣立。而干冢宰之政。伊尹曰惟王舊行不義。習與性成。予不狎于不順。王始即桐。邇于先王。其訓罔以後人迷。王往居憂。允思厥祖之明德。是言太甲在喪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政。於是伊尹使之居桐。近湯之墓。處憂哀之地。放之不俾知政。三年服竟。然後反之。即所以奉禮執節事太甲者也。率其君以義強其君以孝道未有行此見怨也。王曰善哉。我未之聞也。
  魏安釐王問子順曰、馬回之為人、雖少才文、梗梗亮直、一作緶有大丈夫之節、吾欲以為相、可乎、答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於亮直之節。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聞諸孫卿云、其為人也。長目而豕視者必體方而心圓。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臣見回非不偉其體幹也。然甚疑其目。王卒用之。三月果以諂得罪。
guji.
  新垣固謂子順曰、賢者所在、必興化致治、今子相魏未聞異政而即自退、其有志不得白、何去之速也、答曰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無良毉。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義事之。固不獲安。救亡不暇何化之興。昔伊摯在夏呂望在商而二國不理。豈伊呂之不欲哉。勢不可也。當如今日山東之國弊而不振。三晉割地以求安。二周折節而入秦。燕齊宋楚巳屈服矣。以此觀之。不出二十年天下盡為秦乎。
中国古籍全录
  季節見於子順、子順賜之酒、辭、問其故、對曰今日家之忌日也、故不敢飲、子順曰飲也。禮忌日不樂而已未有無飲者禮雖服衰麻見於君及先生與之梁肉無辭。所以敬尊長而不敢遂其私也。忌日方於有服則輕矣。
www.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文武欲作堯舜而至焉。背我先君夫子欲作文武而至焉。作之不變習與體成。習與體成則自然矣。
  虞卿著書名曰春秋、魏齊曰子無然也、春秋、孔聖所以名經也、今子之書大抵談說而巳、亦以為名何、答曰經者、取其事常也、可常則為經矣、且不為孔子其無經乎、齊問子順、子順曰無傷也。魯之史記曰春秋。經因以為名焉。又晏子之書亦曰春秋。吾聞泰山之上封禪者七十有二君。其見稱述。數不盈十。所謂貴賤不嫌同名也。
 
 
--------------------------
信陵君攻之不下,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执节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请之。”使吏导使者至缩高之所。使者致信陵君之命,
-------------
魏无忌无法攻下,派人晋见安陵君(名不详),说:“请你遣送缩高到我这里来,我打算任命他当五大夫(文官第十二级),充全权执法官(执节尉)。”安陵君说:“我这是一个小小的封国,所发号令,人民不见得听从,请使节直接告诉他。”
------------------------
《相和歌》本是汉旧曲,“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宋书·乐志》)。《相和歌原本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一人唱几人和,经乐府乐工加工整理,加入了琴、瑟、筝、琵琶,笙等丝竹乐器的伴奏,并由歌者敲击板或击鼓掌握节奏,史书中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著名相和作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
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和娱乐
 
衣服
古时人穿衣,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裙叫做“裳”。据说只有一种“深衣”(简便之服)是上下衣裳相连的。衣裳之间有带(大带用丝叫做“鞶”,革带用皮),以资束缚。礼服的前面又有皮制的蔽膝,叫做“韨”或“韠”或“韐”,大贵族的韨是红色的。又有包束足胫至膝的“邪幅”,叫做“逼”。内短衣叫做“襦”,长衣内塞绵的叫做“袍”,不加绵的叫做“衫”。下体近身的叫做“禈”,有袴衤官的叫做“袴”(不缝裆),也叫做“褰”、雨衣叫做“制”。男子头上有冠,女子头上有笄(冠笄外又有巾)。贵族的男子身上佩有玉器和刀剑等(玉是宝器,当时人非常珍重。人们冬天所穿的有绵(丝绵)衣和皮衣,皮衣是用狐、貉、羊、鹿、熊、罴等皮制成的。(古裘衣皆如今之反著、外加衣以掩之谓之“袭”,开衣露其裘谓之“裼”)大贵族穿着“锦衣狐裘”。睡时有“寝衣”和“衾”(被)、“裯”(帐)、“枕”等。斋戒时又有“明衣”(是布制的)。男子们打仗时所穿戴的有甲胄等。甲胄是用犀兕等皮制的,外涂丹漆。女子们讲打扮的是“绿衣黄里,绿衣黄裳”和“缟(白色)衣綦(绿黑色)巾”。奇异的服饰是那时人所禁忌的,如郑公子臧好聚鹬冠(鹬鸟的羽毛所作的冠)为郑君所恶,派人把他杀了。 
 
国君之下有“卿事(士)寮”、他们执掌着国家的大政。“卿事寮”之下有“诸尹”,“诸尹”之中最高的似为“大史寮”,似不止一人。又有“尹氏”、或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等(“太师”似亦即此官),他们都是执掌典册诏命之类的大官。又有“大保”,官阶也甚高。有“冢宰”和“宰”,似是掌王室家事的官。有“宗伯”,亦称“大宗”,是掌礼仪的官。“大祝”,是掌祭祷的官。有“冢司土(徒)”,是掌土地徒役的官。“司马”,是掌军赋的官。“司工(空)”,是掌建筑工程等事的官(司徒、司马、司空古或称为“三事”,职位很是重要)。三司之外有“司寇”,是掌刑狱警察等事的官,地位较低。又有“师氏”、“亚旅”、“虎臣”,是掌军旅的官。有“趣马”,是掌马的官。“膳夫”是掌王食和出纳王命的官。此外又有“里君”,似是地方之长。  http://post.baidu.com/f?kz=183311560
-------------------------------------
西周时期的官僚组织较之商朝又有了新的发展,组织队伍和制度更趋完
善.西周的官僚组织已出现内服和外服的区别,《尚书 酒诰》:"越在外
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西周《大盂鼎》铭文载:"佳殷边侯田雩殷正百辟",此两条记载互相引证,
说明西周时期确已存在官僚制度上的内外服制.所谓外服,是指被分封在王
畿范围之外乃至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而内服则是指王畿内中央任职的各
级官吏.西周的官职除内,外服之别外,尚有泛称和实称之别.泛称是一种
笼统的称呼,如三公,卿事寮,三事,四方,卿士(六卿),三左,三右,
五官,三有司等等.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等内服官;卿事寮,泛指
周朝政府中大小内服官,因为以卿士(六卿)为首的朝廷命官本身带有很多
各事专职的僚属,故便将朝廷中大小官僚统称为卿事寮;三事,是政务官,
事务官和地方官,政务,事务官属内服官,地方官属外服官,三事亦即《尚
书 立政》中的"准,夫,牧";四方(四方令),指周王国王畿以外周围
的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属外服官;卿士,又称六卿,是朝廷命官中官阶最
高官吏,它包括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在西周铜器铭文中,
太史,太祝,太卜又称为三左,太宰,太宗,太士又称为三右,均属内服官;
五官,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内服官;三有司则是指五官中
的前三者.实称便是指泛称中所含的各类具体职司;三公中的太保,太师,
居于统辖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的地位,拥有极大的权力,是官僚组织的总管;
太史一职是商代以来的作册或史,是掌书记事或作册记事之官;太祝负责祭
祀祝词撰写和宣读,很可能是最大的祭祀官;太卜是负责管理占卜与问筮事
宜的官吏,处在沟通人神关系的神秘地位;太宰大约相当于《周礼》中的冢
宰,大致是朝廷命官中的政务总管;太宗负责管理王室宗族档案和谱系,是
一通晓王族秘史的重要官职;太士或认为亦是神职官吏;司徒在西周早期铜
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专门管理农业生产和土地的官职;司马是管理军务,
田猎大事的官职;司空在西周铜器铭文中亦写作司工,是百工的顶头上司,
专门管手工业生产;司士是管理版籍爵禄之官;司寇专管刑罚司法.外服官
中的侯,甸,男,舍实际都是大小诸侯方国的首席官员,其下属官僚,恐怕
大多是与中央王朝相仿的.以上介绍的仅是西周时期朝廷内外一些较高级的
官僚司职情况,至于其下属各种官吏限于篇幅不可能在此一一详明.概括而
言,据金文记录,我们至少知道有诸尹,里君,百工,膳夫等等内服中下层
官职设置,据《周礼》则诸如膳夫,渔人,山虞,兽人等等中小官吏则是成
百上千.此外,在上述西周的官僚组织中,或认为已出现公,卿两级的大臣
和公,伯两等的爵位区别,即西周时期三公中的太师,太保和六卿中的太史
是属于公一级大臣和享有公爵之封,而其它位居卿士级的官员及三有司等均
属于卿级大臣和享有伯爵之封号①.
 
12.纺织
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
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大约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古史传说中
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①,"而衣皮苇"②,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③.这
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的.
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
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
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
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
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这则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
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甘肃秦安大地湾下层文化出
土的陶纺轮,表明原始的纺织业在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出现,距今
已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纺织业开始呈现欣欣向
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趋势.全国各地文化遗址普遍可见到与纺织有关的遗
物,其中,最为重要者有下列诸例: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年代近7000年.曾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发现刻
划蚕纹四条,并发现苘麻的双股线痕迹和出土了木质纺车和纺机零部件.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发现迄今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实物是用简单纱罗组织制作,经线以双股纱线合成的罗地葛布.
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经人工割裂过的"丝似
的,半个茧壳",这是迄今最早的蚕茧实物,距今约5000多年.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头盖骨上的
苎麻,大麻布纹和丝帛残片,同出十多枚红陶纺轮.其中丝帛残片是迄今最
早的丝织品实物.
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400年,1980年出土两件陶塑蚕
蛹,这则是迄今最早的陶塑蚕蛹.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4700年.除发现多块麻纺织技术较草鞋山葛
布先进的苎麻布残片外,还发现了丝带,丝绳和丝帛残片.从丝织品编织的
密度,拈向,拈度情况看,钱山漾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具有相
当的水平.
以上实例情况说明,麻织和丝织的技术与习俗,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均已获得迅速的发展和流行.尤其是草鞋山罗地
葛布的发现,证实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确存在"夏日衣葛"
的习俗.
① 《列子 汤问》.
② 《白虎通》卷一.
③ 《商君书 画策》.
《左传 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帛即丝织
品,万国持有丝织品,其语虽未免有些夸大,但却反映了禹时及夏朝的丝织
习俗的盛行.《帝王世纪》:"未喜(妹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
裂之,以顺适其意",夏桀王为讨好妹喜而撕裂的缯,便是指丝织品之一种.
《管子 轻重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
这种"文绣衣裳",自然非丝织品而莫属,以此足见夏代丝织业之发达和丝
织习俗之流行.有关夏代的纺织情况,在考古发掘中也有所表露:
196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铃上,粘附有一层纺织物痕迹,经发
掘者观察认为是麻布痕迹.
1980年,二里头遗址Ⅲ区发掘的二号墓中的一件玉圭,在刃部和顶端都
粘附有麻布残迹.
1981年,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的兽面铜牌和一件铜铃上,也都发现麻布
痕迹.
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夏代除了流行如文献传说的丝织业外,在社会的中,
下层,恐怕主要是流行麻葛类纺织习俗.
商朝的纺织,据目前的发现看,至少已有丝织,麻织,毛织,棉织等等.
商代的丝织,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已有充分的反映.甲骨文已
见桑,蚕,丝等字,桑字如桑树的象形,商代已种植桑树,这是没有疑问的.
种桑是为了养蚕,蚕字也是蚕虫的肖形.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曾发
现过半个蚕茧,浙江河姆渡牙雕盅上也见蚕的刻划图形,郑州青台,浙江钱
山漾发现的丝织品,均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养蚕习俗存在当确凿无疑,养蚕习
俗至商朝更加盛行,这是合乎常规的继承发展,说商代养蚕业十分发达,这
也应毫无疑问,殷墟考古发现的玉蚕即是一有力的佐证.养蚕是为了抽取蚕
丝,抽取蚕丝后便可以进行丝织,甲骨文的丝字,是两束缠绕好的抽丝象形.
桑,蚕,丝是丝织的前提,种桑,养蚕,抽丝技术的发生与发达,使商朝的
丝织业也取得了空前发达的成就.《说苑 反质篇》说:殷纣王"锦绣被堂……
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帝王世纪》也说:殷纣王时"妇女衣绫纨者
三百余人",此两则记述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商代丝织的发达情形,考古发
掘也证实了商朝的丝织已达到品类繁多,精益求精的阶段.如河北藁城台西
遗址发现的粘附于青铜器上的丝织物,就包含有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
菱纹绮等等;殷墟妇好摹铜器上粘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染色帛,
双经,纬缣,回纹绮等;武官大墓三件铜戈上也发现绢帛痕迹,殷墟其它地
点的墓葬也经常发现有丝绳,丝带和覆盖尸体的丝帛片等,在传世的商代铜
器上,也见发现花绮的报道.
商代的麻织,由于更具有广泛性,大众性,故其发达情况亦丝毫不逊于
丝织.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苘麻痕迹和纺车等,说明麻织业在中国渊源甚
早.商代麻织品的发现,已见于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和河北藁城台西商
代遗址等,这些发现共同表明,商代麻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商代的毛织,目前主要见于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该遗址出土的毛织品,
有平,斜两种组织,并用色线编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表明毛织技术已具一定
水平,遗址年代在公元前13至14世纪,距今约32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晚
期.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曾在麻织品的夹杂中发现一根羊毛,经鉴定属
山羊绒.这些发现表明,中国毛织的技术与习俗,至少在商代便已出现.
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葬中曾出土有青灰色棉布,经鉴定是联核木棉.武
夷山船棺葬的年代与前述新疆哈密五堡大略相同,故木棉纺织的技术与习俗
据此而知,大约在商代晚期亦已发生.
西周时期的纺织,基本继承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丝,麻,葛织等传统,
并继承了商代的毛织习俗.考古发掘所见的西周纺织资料,主要有陕西宝鸡
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丝织山形纹绮残片,青海都兰出土的用绵羊毛,牦牛毛
制成的毛布,毛带,毛绳,毛线等毛织品.文献记载中则有不少丝织,麻织,
葛织的流露.《诗 大雅 瞻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 豳风 七
月》:"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
朱孔扬,为公子裳",《诗 郑风 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陈风 东门之扮》:"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以
上是有关桑,蚕,丝织,麻织和丝麻衣服成品的记述,至于葛织情况,《诗 魏
风 葛屦》,《小雅 大东》均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诗句,从句意
看,此时期的葛织已不是"夏则衣葛"①或"夏日衣葛絺"②的情景,而是局
限于制作葛鞋上了.《孟子 藤文公上》说:"许子衣褐",褐即是毛织的
衣服,《诗经》中也见到"无衣无褐"之语,结合出土材料可知,西周时期
显然是流行毛织生产习俗的.
--------------------------------------------------------------------

內篇雜上第五
晏子再治阿而見信景公任以國政第四
 
 
  景公使晏子為東阿宰(1),三年,毀聞于國(2)。景公不說,召而免之(3)。晏子謝曰(4):“嬰知嬰之過矣(5),請復治阿,三年而譽必聞于國(6)。”景公不忍,復使治阿(7),三年而譽聞于國。景公說,召而賞之(8)。景公問其故,對曰:“昔者嬰之治阿也,築蹊徑(9),急門閭之政(10),而淫民惡之;(11)舉儉力孝弟(12),罰偷窳,而惰民惡之(13);決獄不避,貴彊惡之(14);左右所求(15),法則予(16),非法則否,而左右惡之;事貴人體不過禮(17),而貴人惡之。是以三邪毀乎外(18),二讒毀于內(19),三年而毀聞乎君也。今臣謹更之(20),不築蹊徑,而緩門閭之政,而淫民說;不舉儉力孝弟,不罰偷窳,而惰民說;決獄阿貴彊,而貴彊說;左右所求言諾(21),而左右說;事貴人體過禮,而貴人說。是以三邪譽乎外,(22)二讒譽乎內(23),三年而譽聞于君也。昔者嬰之所以當誅者宜賞,今所以當賞者宜誅(24),是故不敢受。”景公知晏子賢,迺任以國政(25),三年而齊大興。
(1) 孫星衍云:“左傳莊十三年‘公會齊侯盟于柯’,杜預注:‘齊之阿邑。齊威王烹阿大夫,即此。’元和郡縣志:‘東阿縣,漢舊縣也。春秋時齊之阿地。’按此已名東阿,則漢縣承古名。又本草經已有阿膠,‘阿’、‘柯’通也”。 ◎盧文弨曰:“御覽二百六十六,又四百二十四,皆無‘東’字。” ◎蘇輿云:“治要亦無‘東’字。” ◎則虞案:藝文類聚五十、意林一俱無“東”字,當據刪。指海本已刪。
(2) 孫星衍云:“意林作‘治阿三年’。” ◎王念孫云:“‘三年’下有‘而’字,而今本脫之。下文云‘三年而譽聞于國’,又云‘三年而毀聞于君’,‘三年而譽聞于君’,則此亦當有‘而’字,治要及藝文類聚職官部六、御覽職官部六十四皆作‘三年而毀聞于國’。” ◎則虞案:指海本補“而”字。
(3) 孫星衍云:“一本脫‘而’字,非。意林作‘召而問之’。” ◎則虞案:黃本無“而”字。
(4) 則虞案:楊本、凌本作“對曰”。
(5) 則虞案:類聚、御覽俱無“嬰之”二字。
(6) 則虞案:御覽二百六十六引無“必”字。此晏子決然自信之語,有“必”字者是。
(7) 則虞案:“不忍”二字衍,治要無,當據刪。
(8) 孫星衍云:“藝文類聚此下有‘辭而不受’四字,疑此脫。” ◎劉師培校補云:“治要及御覽二百六十六、四百廿四所引此下有‘辭而不受’四字,與類聚五十所引合,當據補。” ◎陶鴻慶云:“‘召而賞之’下,當依藝文類聚補‘辭而不受’四字,‘公問其故’,即問其不受之故也。下文云‘昔者嬰之所以當誅者宜賞,今所以當賞者宜誅,是以不敢受’,是其明證。” ◎則虞案:指海本補此四字。
(9) 孫星衍云:“說文‘徯’或從‘足’作‘蹊’,玉篇:‘遐雞切,徑也。’” ◎則虞案:管子八觀“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郭周外通,則姦遁踰越者作,里域橫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此皆指蹊徑言也。周禮秋官野廬氏“禁野之橫行徑踰者”,注:“皆為防姦也。橫行妄由田中,徑踰,射邪趨疾,越隄渠也。”此言“築蹊徑”,當即指此,故下云“淫民惡之”。
(10)則虞案:周禮地官鄉大夫“國有大故,則致萬民於王門,令無節者不行於天下”。又秋官脩閭氏“邦有故,則令守其閭互,唯執節者不幾”。是門閭之政,俱以防遏寇盜。
(11)則虞案:意林一引無“而”字。
(12)蘇輿云:“治要作‘悌’,下同。”
(13)則虞案:意林引作“舉儉罰偷”。
(14)孫星衍云:“意林‘避’作‘畏’,‘貴彊’下疑有‘貴彊’二字,後人以與下‘貴彊’重出,故脫之。” ◎蘇輿云:“拾補作‘決獄不避貴彊,而貴彊惡之’,注云:‘“而”字當補,“貴彊”二字孫補。’案以上下文例之,盧補是也。治要有‘貴彊’二字,無‘而’字。” ◎則虞案:指海本補“貴彊”二字。
(15)蘇輿云:“治要‘所’上有‘之’字。” ◎則虞案:意林“所”作“取”,是也。
(16)則虞案:治要“予”作“與”。
(17)孫星衍云:“意林作‘不能過禮’。”
(18)黃以周云:“‘乎’,御覽作‘于’,下二句俱同。”
(19)則虞案:黃本“于”作“乎”。
(20)孫星衍云:“意林作‘臣請改轍,更治三年,必有譽也’。” ◎蘇輿云:“治要無‘謹’字。”
(21)陶鴻慶云:“‘言’蓋‘皆’之壞字,‘所求皆諾’,與上文‘法則予,非法則否’正相反。”
(22)蘇輿云:“各本‘是’下無‘以’字,治要有。盧文弨云‘當補’,今從之。‘乎’,治要作‘于’。”
(23)則虞案:意林此二句“乎”“于”互易,元刻本亦作“于”。
(24)孫星衍云:“藝文類聚作‘昔者嬰之所治者當賞,而今所以治者當誅’。” ◎蘇輿云:“治要有‘而’字。” ◎則虞案:御覽兩引“宜”並作“當”,“今”上有“而”字,治要亦有“而”字。
(25)蘇輿云:“治要作‘景公乃任以國政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