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生活得愉快些吗?(上)

 学海泛舟 2012-12-05

你想生活得愉快些吗?(上)

曹南才

  愉快,是青年特有的活力剂;而烦恼,却也是年轻人的常见病。这种精神上的两极性,是如此奇特地统一在涉世之初者身上,以致不少青年在饱尝生活之乐时,又堕入苦闷的网里。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愉快的心情呢?

  你会把握物质与欲望的分数线吗?

  愉快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无疑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常言道过好日子,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标准不同,但总的来说要衣食足、居有屋、行路易。但是,愉快与物质条件是不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条件越好就越愉快?这倒不一定。有人说:“有钱就快乐,天天如过节。”这使我想起外国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个过着糜烂生活的国王,总觉得日子过得单调无聊,很不愉快。他要侍从们寻找一个在世上活得最愉快的人。侍从开始找到大权在握的宰相,以为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一定开心得不得了,谁知道宰相皱着眉头说,我天天为逢迎皇上安抚百姓伤透脑筋呢!侍从们又找到全国最富有的商人,可商人也说他虽然衣食无忧,但生意场上的互相倾轧正令他烦恼不堪。最后,侍从们在城外找到一个津津有味地啃着烤红薯的农民,听说他刚给人搬了几箱砖头,领了几块钱,够一天吃得饱饱的,一片心满意足的样子,令侍从觉得他真够愉快的。这个农民笑着说,我一无所有,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确很舒心。于是,侍从们要他去见国王。这时,他倒犯起愁来了,顿时愁容满面:身上没一件像样的衣服,怎么去见皇帝……由此可见,有钱有势,并不见得快乐。西方社会学上有一个“快乐公式”:“快乐”与物质享受条件成正比,而与追求欲望成反比。套上哲学概念,“快乐”是一个分数,分子是客观条件,分母则是主观要求,物质条件对于“快乐”固然重要,但主观要求也要恰到好处,才会感到愉快。欲望无限膨胀,分母无限大,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经除。因此,只要不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而是胸怀坦荡,知足安贫,即使穷一点,同样会领略到生活的无限乐趣。《红楼梦》大观园里纵有千里不散的筵席,也难免一片凄凄惨惨戚戚;相反,很多“锄禾日当午”的农夫,却大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农家乐。

  况且,愉快还渗透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愉快的瞬间,及时行乐。即使有时候大环境不是很好,但不等于你就找不到愉快,因为愉快就潜伏在你身边。只要你做成了一件事,同样获得愉悦。旧社会有不少“餐找餐吃”的码头工人、车夫、搬运工等等,虽然穷得响叮当,但只要能混上两碗饭吃,也会乐呵呵的,顾不上忧愁,还自诩“穷风流饿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愉快还是一个动态过程。昨天感到愉快的,今天不一定再感到愉快;今天觉得很愉快,明天则有可能会增添烦恼。因为社会总在不断发展,旧的物质条件会被新的条件取代,当你适应了原来的生活层面,并为此满足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又前你而去,会挑战你的满足感。上世纪50年代,人们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觉得这就是“理想生活”了;曾几何时,人们又开始追求“三转一响” (自行车、缝衣机、手表,收音机);现在,则是“有车有楼”(小轿车、别墅),追求永无止境。如果不能合理地调整心态,善于适可而止,便永远不会得到幸福愉快的感受。

  愉快还往往受人与人的横向比较所影响。本来日子过得好端端的,周围的同事朋友一下子有了大的起色,生活水平超过你,你心里可能一时不平衡,烦恼顿生。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关键看怎么比。老是比待遇比报酬比地位,老是与条件比你强的人比,一山更比一山高,比完张三有李四,永远比不完,永远不得安宁。好与差、优与劣总是相对的,你处境可能不如人,但比你差的大有人在。懂得怎么比,便会其乐无穷。萧伯纳说过:“牙痛的时候觉得不牙痛便是最幸福的。”只要心头不要太高,分子与分母的比值调得合理点,想得到幸福愉快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