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丘建猷并未担任《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

 芙蓉书阁 2012-12-05

邓旺林

    丘建猷(1796—1854),字尔嘉,号迪甫,广东大埔青溪上坪砂人。道光八年(1828)广东戊子科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三甲进士,选授庶吉士。道光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他是大埔明清两代八位正式翰林官之一。(1)

现在有不少介绍丘建猷的文章都说他曾任《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此说并非没有根据,然而不足采信。

我们先来看看说丘建猷曾任《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有些什么根据。目前所看到的主要有如下一些:

1、同治十二年(1873年)《大埔县志》(由时任大埔知县的张鸿恩等董修,俗称“张志”)在《丘建猷传》中记丘建猷任翰林院检讨后,“充国史馆总纂官,校辑《一统志》。猷勤馆职,昕夕从公,以清慎为宣廟所知,又充文渊阁校理官。”

2、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大埔县志》的《丘建猷传》则记丘建猷“(道光)十九年充国史馆协修官,纂辑《大清一统志》,二十二年充纂修官,明年充总纂官。(2)猷勤于馆职,昕夕从公,以清慎为宣宗所知。寻充文渊阁校理官。”

3、丘建猷的长子丘晋昕所撰《先府君行述》(3)的记述:丘建猷“十九年充国史馆协修官,纂辑《大清一统志》。二十一年充纂修官,二十二年充总纂官。府君勤馆职……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官。”

这三个材料的记述虽有所不同,但在关于丘建猷曾任《大清一统志》总纂官这点上则可说是异口同声。然而,遗憾的是,说穿了,这其实就是丘晋昕的一人之言。

丘晋昕曾以“内阁中书衔,正黄旗教习、举人”的身份参与同治朝《大埔县志》的修纂。另外,通过对照同治朝《大埔县志·丘建猷传》和丘晋昕的《先府君行述》,我们看到,前文所记丘建猷的所有事迹,都与《先府君行述》所记的基本相符,而且有不少地方所用词句也完全一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该县志中的《丘建猷传》很可能就是丘晋昕所撰。即使不是丘晋昕所撰,也肯定是参考了丘晋昕提供的材料,得到了丘晋昕认可的。民国间《大埔县志》中的《丘建猷传》,则明说是“据张志、丘晋昕撰《行状》参修”。

我们不知道丘晋昕何以说丘建猷曾任《大清一统志》总纂官,他这样说又有何根据。我们当然不会只因为丘建猷与丘晋昕有父子关系,就轻易地去否定丘晋昕关于丘建猷曾任《大清一统志》总纂官一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丘建猷确实并未担任过《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地方总志。整个清代,《大清一统志》先后共修三次。第一次:自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奉敕纂修”,至乾隆八年(癸亥,1743)成书,共342卷。一般称为“初修本”(有乾隆九年武英殿刻本)。第二次:自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奉敕續修”,至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完成,共500卷。一般称为“续修本”(有乾隆五十四年四库写本)。第三次:自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奉敕重修”,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結束,进呈写本,共560卷。一般称为“重修本”。

丘建猷可能是参加了《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纂修(具体职务是什么尚不清楚),但并未担任整部《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总纂官(至于有没有担任其中某一部分的总纂,有待查考。不过,即使是负责了某一部分的总纂,也不能称为《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

据丘晋昕《先府君行述》所记,丘建猷在被授任翰林院检讨的当年,因祖父年老(“得年且百龄,积闰计之,百有三岁”),又其祖父“恭逢覃恩得诰封”,遂请假回乡探亲。建猷还在途中时,其祖父已“无疾而终”。于是建猷回乡探亲便成了回乡服丧。建猷服丧期满后于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七月才回到京城供职。

由此可见,丘建猷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在翰林院参加《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纂修工作,最早可能是在道光十六年四月。然而当年他便请假回乡,到道光十八年七月才回到翰林院任职。在道光十六年实际履职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因此,他参加《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连续工龄”,严格说来可能要从道光十八年七月起算。那时,他虽然已经年过四十,但作为翰林官参修国史,在其上司和同僚看来毕竟还属“初出茅庐”。在论资排辈、等级森严的时代,以其当时的资历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就升任《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总纂官,除非有特殊的贡献或恩遇。而在《清史稿》、《道光实录》等史志中并无丘建猷当时做出什么特殊贡献的记录,也没有丘建猷得到道光帝特别恩宠的记载。

据《道光实录》卷三百八十七记载: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辛丑(二十七日),“以重修《大清一统志》告成,予历任提调、总纂、纂修等官议叙有差。”丘晋昕的《先府君行述》记丘建猷于道光二十二年 “十二月充文渊阁校理官”,这算不算是对建猷作为《大清一统志》(重修本)总纂官的奖励呢?

据有关史料记载,文渊阁是“中秘藏书胜地”。最初主要是为庋藏《四库全书》而建造。乾隆四十年(1775)动工兴建、次年即建成。最初,经大学士舒赫德等人的提议,得乾隆帝批准,文渊阁设置的官员分为: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充”,“总司典掌”;提举一员,“以内务府大臣充之”,“管钥启闭等事”;直阁事六员,“以由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由内班出身之满洲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充之”,“同司典守厘辑之事”;校理十六员,“以庶子、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充之”,“分司注册点验之事”;检阅八员,“以内阁中书充之”,于检曝书籍时,诣阁随同点阅。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乾隆又下令将阁中一切事务“交提举阁事一人专为管理,其领阁、直阁、校理、检阅等官,俱作为兼充虚衔,不必办理本阁事务”。(4)由此看来,建猷“充文渊阁校理官”,无论是实职还是虚衔,都不属于提拔,不属于奖励。

下面两则《道光实录》的记载,也可以说明建猷确实没得到道光帝的什么特别的恩宠:

1、(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乙丑。谕内阁:激扬大典,满汉臣工,有能秉公持正、竭力尽心、克称职守者,自当甄叙。精力渐衰、不胜其任者,亦难姑容。兹乃京察之年,该部将内外诸臣开单题请,朕详加核定。大学士穆彰阿、潘世恩、户部尚书祁寯藻、工部尚书赛尚阿、户部侍郎何汝霖,夙夜在公,勤劳备至;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去岁办理一切,殚心尽力,诸臻妥善,俱著交部议叙。左副都御史隆勋、内阁学士姚元之,精力渐衰,俱著原品休致。余著照常供职。特谕。”(实录卷之三百八十八)

2、(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乙酉。复引见各衙京察一等圈出人员。得旨:此次京察一等复带引见各员内,宗室海枚著交军机处记名,遇有应升缺出提奏。其余各员,除宗室豫本、沈钧、文鐀、觉罗瑞霖、沈濂、恒福、多瑞、八十二无庸记名外,崇纶、庆廉、吴葆晋、吴清皋、景霖、何桂清、朱庆祺、徐耀、邱建猷、杨能格、路慎庄、桂文燿、庄俊元、庚长、吴珩、觉罗德龄、冯德馨、李龠通、徐有壬、全顺、桂亮、余坤、毛含昱、何维墀、和祥、周颚、延志、李本仁、江绍憘、罗天池、武棠、陈庆偕、崇祥、鄂惠、吉珩、福敏、钟翔、尚阿本、苏哷讷、罗士芬、巴克唐阿、明麟、多隆武、熙成、庆端、花咏春、齐承彦、秀毓,俱著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和昇额著记名以关差道府用。”(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九)

既然没有机会得到皇帝的特别恩宠,在侍读、侍讲、编修(品级均高于检讨)等成堆的地方,一个任职时间并不算长的检讨,要成为《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说以上所言都还只是一种推测的话,那么,下面的材料,则可以说完全是用事实说话了: 

牛润珍、张慧《〈大清一统志〉纂修考述》(5)说:“嘉庆重修《一统志》是由国史馆承办的。……清廷通过议叙升迁,奖励重修《一统志》有功人员,包括提调兼总纂官9人、总纂纂修官30人、校对官3人、收发3人、笔帖式4人、供事19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的《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47册中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国史馆总裁大学士穆彰阿等就“接纂《大清一统志》全书告成,请将在馆纂办各员分别议叙开单呈览”的一份奏折,其中写道:“此次补纂《大清一统志》卷帙浩繁,该员等纂辑缮校均臻妥协。现在全书告成,允宜特沛恩施,用诏奖励。前任提调兼总纂官潘锡恩、杜受田、祝庆蕃、王植、徐士芬、毛树棠、周祖培、李钧、文俊;前任总纂纂修官廖鸿荃、沈歧、姚元之、李煌、季芝昌、李品芬、善焘、冯芝、王炳瀛、朱嶟、柏葰、黄爵滋、贾桢、德春、明训、舒兴阿、吴其濬、吴文镕、李星沅、张日晸、王笃、曾望颜、德兴、德诚、赵光博、迪苏、广林、陆建瀛、常大淳、全庆,均著准予议叙;其校勘尤为出力之内阁中书宗稷辰、贺式韩、沈维钰,著吏部酌给升班……”(6)

该奏折中详细开列了重修《大清一统志》的39位“总纂官”(包括“提调兼总纂官”和“总纂纂修官”)。遗憾的是,其中并无我们希望看到的“丘建猷”三字。

写到这里,丘建猷并未担任《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总纂官,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我是大埔人,我当然也很希望大埔曾经有人担任过《大清一统志》(重修本)的总纂官。然而,我们不能不尊重历史,尽管这也许会伤及自己的感情。

 

【注】

1.明代一人:侍读盛端明;清代七人:侍读学士何如璋,编修萧宸捷、杨黼时、杨演时(二杨为同胞兄弟),检讨张作舟、饶庆捷、丘建猷。

2.此处记述有误。纂修《大清一统志》的全部工作已在道光二十二年底完成,“明年”即二十三年不可能再设《大清一统志》的总纂官。不知是否民国《大埔县志·丘建猷传》的撰写者误将“二十一” 误记作“二十二”。

3.刊于温廷敬于宣统年间辑录的《茶阳三家文钞》。“三家”指何如璋、林达泉和丘晋昕。该书由文海出版社印行,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辑。

4.见百科名片》文渊阁  

5.见《清史研究》2008年第一期2008年2月。牛润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张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6.此资料见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慧(详见上条)2007年5月撰写的学位论文《清〈一统志〉纂修研究》第二章第三节“《嘉庆重修一统志》的纂修”之“纂修机构及参与编纂者”。

                         ——本文初稿于2012.11.21发至本人新浪网“芙蓉书阁的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