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越秀区桂花岗 2012-12-05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2年第6期
(总第119期)
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朱宝信
(驻马店市卫生学校,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
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在对实践活动的多重分析
中,深入地说明了实践之批判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变革性的根本特征;而这一变革性的实施,又表现为革命性和科学性
的统一,以及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关键词:实践;实质;对象化;创造性;变革性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2)06-0001-06
Practice Is Object Activities of Marx’s Essence Pouer
———Study of Marx’s Economice Philosophy Manuscript in1844
ZHU Bao-Xin
(The Health school of Zhu Madian city, Henan Province, Senivr Lectur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
Abstract:In Economices Phylosophy Manuscript in 1844 Marxbegan coith the study of the free, conscious and activeessence of
man’s life activities.He revealed that theessence of production,labor on practice shomn from activities was object activities of
man’s essence power,therefore he took practice as man’s essence.In the multiple analysis of practice activities,Marx thorough
lyexplained tha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e was variability in the unity of its critical quality and creativity. The imple
mentation of variability also showsthe unity of revolutionary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of value quality and truth quality.
Key words:practice;essence;object;creativity;variability

在马克思的全部著述中,也许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比得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
称《手稿》)所引发的那么广泛、热烈而又持久的争论。当早期争论的那种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渐渐
淡化之后,我们似应沉静下来,将这部手稿放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全过程中,探寻它对马克思
哲学思想形成和理论观点构成所具有的意义。一般地讲,任何一位哲学家哲学思想的形成,都应有
着一个基本的逻辑轴线,其哲学思想在形成之后,也应有着一个统摄全部思想的逻辑结构。由此,
此一哲学家的全部哲学著述中的任一著作,都应占有一个思想形成和观点构成的逻辑定位。再一
般地讲,任何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应有一个酝酿、萌生和形成的过程。由此,此一哲学家的全
部哲学著述中的任一著作,都应分别担负着哲学思想酝酿、萌生和形成的作用。以这种情形来看待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我们就会发现:一如学术界的一般界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新哲
学世界观的萌芽,也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萌生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完
成,也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之作;可是,哪一部著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酝酿之作呢?就《提
纲》之言简意赅的提纲形式来看,它似也应有一个充分的准备之作。在此,早于《提纲》不足半年的
—1—
收稿日期:2002-08-01并且具有一定容量的1844年《手稿》,就有可能被确定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的酝酿之作了;而这
部手稿之中心观点反复论证但又显得散乱、中心思想探究深入但又缺乏行文规范的写作风格,恰巧
显示了它是一部哲学思想酝酿之作的性质。
如果确定了《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酝酿之作,那么,它是在酝酿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呢?既然《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萌生之作,那就是说《提纲》已基本确定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全部《提纲》十一条,就哲学观而言,有五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对事物、现实和感性要把它们当做人
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第一条);其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第六条);其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其四,新唯物主义应是把感
性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九条);其五,哲学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第十一条)。综而言
之,马克思在《提纲》中萌生的新哲学世界观,就是以实践的目光去看待事物(或自然界)、社会和人
的本质;因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如果这样看待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那么,马克思
哲学思想的中心逻辑概念就是实践,由此,它必定存在着一个以实践统摄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结
构,从而也势必存在着一个哲学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轴线;在此,若认定《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
的酝酿之作,则就即可得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之实践逻辑轴线的最初的源头,也即是说,《手
稿》所酝酿的,就是对实践这一马克思哲学中心逻辑概念的论证。
实践是人的实践。按现在学术界的一般理解,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作用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
动,也即是说,实践是人们所具有的能动地作用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人为什么具有这种能力?
是因为人具有实践的本质,或者说,实践就是人的本质。然而,人的实践本质并不是不证自明的。
几乎在马克思哲学之前的全部哲学中,人的实践本质一直被遮蔽着;人的本质被规定为理性,即人
的活动只是被描述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哲学也由此成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既然马克思要建立的是人
们改变外部世界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那么他的哲学思想酝酿之作的《手稿》,就要深入论证过去
哲学家们未曾涉及或不正确涉及的人的实践本质问题。这就是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作为
他的以实践为轴线的哲学思想形成的最初源头,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人的实践本质进行全面的论
证。
只是给《手稿》规定这样的任务,在马克思一开始并不是目的自明的。众所周知,马克思虽然以
哲学《博士论文》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但他走出校门,投入的却是新闻战线上的政治斗争。正是政治
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严峻性,使他再次回到书斋,以求从理论上弄清问题。在马克思研究了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并基本确定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观念之后,为了弄清市民社会问题,
按黑格尔的引导,于1844年第一次接触到古典经济学。由此可见,马克思写作1844年《手稿》的初
衷并不是为了建立某种新哲学,也不是为了建立某种(可能的实践)哲学而去专门论证人的实践本
质。然而,当马克思一接触到古典经济学,就发现古典经济学对工人的现实生活根本漠不关心的重
大缺陷。马克思写到:“按照国民经济学的意见,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的东西,
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1](P14)如果说劳动的主体是工人,那么当前工人的状况如何呢?它却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
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47)为什么国民经济学家不去注意
这种与他们的“意见”相悖的现象呢?是因为“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做劳动的动物”[1](P17),“国民
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
形式出现。”[1](P16)于是,本来马克思是要研究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经济学原理的,却不得不转而从道
义上对它展开批判;这一批判的契入点,就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
然而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竟促发了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分析!借助于黑格尔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将人的劳动本质上升为实践的本质;而一旦确定了人的实践本质,马克思随即对实践的本
—2—质、特征、前景趋向以及在众多方面的表现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的、全面的论述,最终使《手稿》成为
一部“人的实践本质全面论述”的哲学著作。这部写于1844年的、表现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酝酿之
作的《手稿》,就这样为1845年马克思《提纲》中新哲学观的萌生作了充分的准备。

由异化劳动的分析所促发的对劳动本质的分析,促使马克思不得不撇开原本从事的经济学研
究,而从哲学的角度去正面研究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问题。若从理论形成的逻辑进程来看,马克思
的人的实践本质理论形成大致有着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1](P52)在此,马克思显
然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既有成果。众所周知,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比做神,而神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累积,从而人被引入唯物主义,与自然
界一起成为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讲自然界不讲人的缺陷。马克思说人是类
存在物,实是表达了三层意思,即:一是将人视作自然界中一个特殊的类,由此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
出来;二是从人类的整体即“类”的角度去把握人;三是以此为出发点,去寻找和论证人的本质。那
么,人是一类什么样的存在物呢?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
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P53)原来,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类存在物,他
的类特性就在于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性质是指人具有自
我意识,亦即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有意识,并因而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有意识地作出相应的安排。
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意识性的自然延伸;人因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而能够
把他自己的生活看作他的对象,他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并且可以不时地调整他的生活,因而这种生
命活动是自由的。
其次,人的类生活是生产生活。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以什么形式而具体地表现出来
呢?马克思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1](P53)这也即是说,人的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就是生产
生活;人的生命活动的类生活之自由的有意识的特性也就表现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在此,是否可以
把生产生活分开,从而把人的类生活表述为既指生产又指生活或生产和生活的统一呢?依马克思
在此时专注于人的本质探讨的情况看,似不宜将生产和生活相分离。为什么呢?因为其一,马克思
以生产生活定义类生活,类的生活就是生产生活;此时的生活实指前述的人的生命活动;其二,即使
将人的类生活分作生产和生活,那么,虽然人既要生产又要生活,但人之为人,首先在于人是会生产
的存在物,只是由于人能生产,然后才能生活。生产是生活的基础,因而生产才是人的类生活的本
质规定。
再次,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生活表现为
生产,或者说,生产成为人的类生活的本质,那么,生产又以什么形式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呢?马克思
说:“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P48)。生产也就是劳动,这应是无疑义的。劳动的现实化
指的是劳动借以表现或实现的形式,这一形式,马克思认为就是(劳动的)对象化。既然劳动实现于
劳动的对象化,那么什么是(劳动的)对象化呢?马克思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
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P48)在此,马克思以劳动的产品来反证劳动活动,而劳
动产品显然是劳动对自然物体加工的结果,这就建立起了劳动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劳
动的人将自身的自由而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通过劳动加注于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体上,使
自然物体按照人的愿望而成为人的产品;由此,一方面,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
本质力量,即人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体上,另一方面,人也获得了自然物体何以成为人
的劳动产品的性质和规律,即自然物体将自身的性质和规律也对象到人身上。这就是生产、劳动或
—3—实践的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这种对象化活动对劳动的人有着双重的意义,即人以自己的本
质力量创造着劳动产品,又以自己的本质力量去获取外界的知识;就前一方面而言,人改变着外部
的世界,就后一方面而言,人发展着自身的能力。由此可知,如果说生产、劳动和实践是人的本质,
那么生产、劳动和实践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既然人以生产、劳动和实践作为自己的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那么,在哲学论证的层次上,“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
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1](P83)
最后,通过实践创造世界,人证明了自己的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对象化的类本质。生产、劳动
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对它也可以作哲学的论证,但这一论证是为哲学的基本概念即实践服务的;
这同时也意味着,对生产、劳动的论证是对实践论证的基础。马克思在《手稿》写作中,正是时时注
意着对生产、劳动概念的经济学分析提升到对实践概念的哲学分析,其行文中多处将劳动和实践交
替使用就是证明。从上所述,可以见到,既然生产、劳动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实践
的实质就也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于是,马克思得出结论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
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
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P53)在这里,首先,马克思终于将实践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实践活动
证明了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的本质,从而实践成为人的本质。其次,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将实
践与对象化活动联系起来;既然人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那么实践
也就应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再次,马克思还将实践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实践证明了
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的这种活动恰是人的类存在,因而实践成为人的类存在的规定,或
者说,人就是以实践为本质的类存在物。最后,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人的本质探讨的逻辑进程;这一
进程显现为类存在、自由而有意识活动的类生活、生产生活的类本质、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实践等诸多环节的逻辑推进,这一推进的最后结果,就是人的本质被规定为(改造世界的)实践。
从上可见,马克思将实践的实质规定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给予了“对象化”这一概念以特
别的重视。为了充分说明对象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还对对象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马克思明确地将人确定为对象性的存在。他说:“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
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
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不属于他的本质的而且极其强大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
的。”[1](P123)对人的规定,仅仅说他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并不能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之成为人,关
键在于他“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
外部世界成为人的对象,它的性质以各种方式进入到或者对象到人自身,促成人的现实的本质力
量;另一方面,人又以外部世界为对象,人的本质力量又外化到或者对象到外部世界,使外部世界成
为人设定的或作用的对象。
马克思还将人的对象性本质与人的主体性联系起来。他说:“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
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
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
须是对象性的活动。”[1](P124)在这里,马克思区分了主体和主体性。人是否是自然界中的主体,在于
人是否具有了主体性。什么是(人的)主体性呢?它就是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外部对象的行
为。人正是因为能够施展这种行为,才确立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成为自然界中的主体。
马克思最后还将是否是对象性的存在视为人存在与否的标准。他说:“对象性的存在物是进行
对象性活动的,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进行对象性的活动。它所以
能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被对象所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1](P124)在这里,
马克思明确地说,人就是具有对象性活动本质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这一本质的形成源于人与自
—4—然对象的相互的对象化活动。因此,若一个人不能进行对象性活动,则“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
在物”。为什么呢?因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
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1](P125)人若失去对象性活动,就不再成其为人;对象性对人的本
质的至关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

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类存在物,实践的实质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这一对实践实质的规定中,还可以进一步得出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说到:“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
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P54)正如生产是实践的具
体表现一样,实践或生产以人的本质力量与对象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显示为“改造对象世界”的外
观,而这一外观则被“对象世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来证实。联系到上述马克思所说“通过实
践创造对象世界”,可以看出,经由一系列概念转换的细致、深入的研究,马克思终于将“实践”与“改
造(或创造对象)世界”联系了起来
。如此一来,实践的含义不但逐渐地明确,而且也逐渐地简要,这
就为以后我们将实践确定为“人们能动地作用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在我们经由马克思的探讨而确定的实践含义中,“改造”可谓是实践的根本特征。假若说马克
思将实践规定为人的本质,从而在哲学中建立起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那么这种实践关系也就是人
对世界的改造关系。改造也可以看作是创造,而所谓创造,就是制造出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的东
西,这种新东西的出现完全是人的意识、智慧、想象和活动的产物;它作为人的作品,不但证实着人
的创造力,也显示着世界的变化。
因此,创造性可说是实践的根本特征。然而,创造性似主要表示
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人的对象世界并不限于自然界。比如,马克思探讨人的实践本质,缘于
现实的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是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的本意也是通过人的非异化劳动即实践的说
明来证明消除异化劳动的必要性,而要消除异化劳动,就要改造造成异化劳动的社会制度。正如人
的劳动或实践总是要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那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改造社会制度以消除由
此制度造成的异化劳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
因此,若认为创造性也表现为变
革性,则以变革性来表示实践的根本特征似更为妥当。要变革对象,首先就要对对象进行批判,随
着批判而对对象实施改造,因而作为实践的根本特征的变革性,它表现为批判性和创造性(或改造
性)的统一

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变革性,由于它表示的是人与对象世界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因而人
在对对象世界进行批判、改造即变革时,就不能不对这种变革活动或实践活动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和分析。
马克思紧接着做了这一工作,从中揭示了实践活动所内含的两个统一。
第一个统一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说到:“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
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
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
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
的”。[1](P124)在这里,马克思对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的人作了两方面的处理:其一方面,人不同于动
物和植物,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天赋、才能和欲望的能动的存在物;其另一方面,人又同动物和植
物一样,是肉体的、感性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受动的存在物。从其第一方面看,人是能动的,因
而可对对象世界进行能动的作用和改造;从其第二方面看,人是受动的,因而又要受到对象世界的
制约和限制。为何如此呢?是因为人的对象世界是作为不依赖于人的对象而存在于人之外的;因
而人具有作用和改造对象世界的能力,但这种作用和改造又不是随心所欲的。由此,人的实践活动
—5—就呈现为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能动性是要改造对象世界,让对象世界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依改变
自然世界要以改变社会世界为前提而言,这种能动性也可以说就是革命性;受动性是对象世界对人
的活动的制约性,它要求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对象世界的固有规律,依对对象世界的规律性探索是
一种客观的认识活动而言,这种受动性也可以说就是科学性。因此,人的实践活动之能动性和受动
性的统一也就表现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忽略了其中的任一方面,都不能实现实践之变革性根
本特征的要求。
第二个统一是价值性和真理性的统一。马克思说到:“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
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P54)在
这里,马克思在将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了人的生产或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在某些情况下,动物
也生产,如它们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等,但动物的生产只与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的直接需要有关,
它只是在生物进化所获得的本能的推动下进行这种生产,并且它只按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去获
取产品,因而动物的生产是一重的。人的生产则是自由的、多样化的。其一,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
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即人会作用于对象世界中的各种物体,获得它们的性质,利用它们的性质,获
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其二,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即按自己的欲望去生产产
品,使生产的产品符合自己的愿望。因而人的生产是二重的,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统一。就人
的内在尺度而言,它表达了人的愿望,而这种愿望总是表现为于人是“好”的,因而也可以说是价值
性;就物的外在尺度而言,它表达了对象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若被人认识就表现为真理,因而
也可以说是真理性。因此,人的实践活动之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也就表现为价值性和真理
性的统一;忽略了其中的任一方面,也同样不能实现实践之变革性根本特征的要求。
由是观之,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
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
的本质。在对实践活动的多重分析中,又深入地说明了实践之批判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变革性的
根本特征。马克思对实践之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质的探讨,为他就要建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新
哲学打造了第一块坚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汤 跃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