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暮雨晨钟 2023-06-16 发布于天津

一、马克思思想的秘密和诞生地

(一)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恩格斯早已开始,但是马克思更加鞭辟入里、深入骨髓。因此打趣地说,恩格斯是扛着轻武器进行批判,马克思则是拖着重炮。

(二)马克思似乎觉得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还不够彻底,也许有疏漏的地方,因此他在本作中想对哲学本质的发现做出努力。(或者写作的目的为了证明费尔巴哈的正确)

(三)读本作,我们特别要注意马克思此时处于异化理论的阶段。

二、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国民经济学基本命题的二律背反——其内在矛盾的命题同时得到证明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来自于罗马法,罗马法又以自然法为原则的(具有神圣属性的、自然赋予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即私有财产的前提就是自然法原则。

  (2)劳动价值论:国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此如果所有的物质财富、所有的产品和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应该属于劳动的人格化,即工人。

  (3)工资规律:国民经济学家又认为,工人只能得到其劳动的一部分,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因此国民经济学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站在自相矛盾的劳动(特殊的)的立场上,而不是一般的劳动、自然性质的劳动和永恒的劳动的立场上。

  (4)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马克思为此大力批评哥达纲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中表述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后面采用“片面的抽象的劳动”、最后用“异化劳动”一词进行描述国民经济学中自相矛盾的劳动。

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75年5月成立,是德国第一个统一的工人政党。其党纲(哥达纲领)既没谈到无产阶级专政,也没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充满了改良主义幻想。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

  (1)物的异化:即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现在反过来支配活劳动。(亚当斯密曾说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积累起来的凝结的死的劳动支配了活劳动(即变成自相矛盾的劳动),因此劳动活动本身发生了异化,即自我异化。

  (2)人的异化:阶级与阶级的斗争、工人与工人的斗争、资本家与资本家(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的斗争。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假设人喜欢劳动,不是指异化的劳动。劳动是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用以区别异化劳动)。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就是产生生命的生活,劳动创造人,人最基本的本质就是劳动。但在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下,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在人的活动中(人的类生活)表现出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

《摩登时代》

(三)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1)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国民经济学把私有财产作为无可争议的前提,并且认为这个前提是自然的结果。但私有财产是历史性的,是劳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成果。总之,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不是自然的,不是理所当然的。

  (2)国民经济学整个活动领域是在异化劳动范围以内的。在国民经济学家眼中,劳动本身的分化产生出的自相矛盾的劳动,把劳动本身设定为被积累起来的劳动所支配的活的劳动。

  (3)国民经济学把握了财富的本质,即劳动。古典经济学家是真正的理论家和代表利益集团立场的庸俗经济学家完全不同。

三、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一)积极扬弃(阐旧邦以辅新命

  (1)扬弃:既被废止,又得到生存,并在更高的阶段恢复。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现代生活出现了对立矛盾,但扬弃现代生活的条件在现代世界本身的发展之中(绕路走、回头走是行不通的)

  (2)无产和有产的对立

      ①差别→(发展到极端形成而形成)对立→(使得对立能够到达解决的地步而形成)矛盾→矛盾转化。

      ②私有财产一出现就出现差别→进一步扩大形成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私有财产,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的私有财产。

      ③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把私有财产(马克思并不反对私有财产)发展起来的成果据为己有。这就同空想的浪漫的共产主义(他们反对私有财产,开历史倒车)划开界限。

    (3)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一方面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是异化劳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以“积极扬弃”同德国哲学联系起来,与空想的共产主义划分界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同政治经济学有内在的联系。

苏维埃宫(Дворец Советов)概念图

(二)共产主义的三种主要形式

    (1)粗陋的共产主义: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平均化。这样,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社会要么变成平均化抽象化的工人(均等工资),社会要么变成平均化抽象化的资本家(均等股份)。工资意味劳动力价格,已经先行设定雇佣劳动关系之中了,因此应该消灭工资,才能体现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2)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和经济性质的共产主义(局限在异化的政治或经济范围以内):前者探讨的是共产主义民主与专制;后者要求废除国家和无政府主义(巴库宁)。但共产主义既不可能是政治性质,也不可能是经济性质。经济是私有财产的运动,没有私有财产运动的地方没有经济,也没有经济学。而更不用说政治只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了。可以说,共产主义是社会性质的(比如非常纯粹的志愿者活动)。

著名的苏联科普-科幻杂志《Техника молодёжи》封面

    (3)对私有财产的异化人的劳动的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通过人为了人的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具有哲学存在论的高度,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他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他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4)一般形式的共产主义总是先行屈服于现代形而上学,即屈服于现代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一般意识形态(如环保主义、环保经济学、绿色和平等等只是局限在现代的经济和政治逻辑、局限于资本的逻辑,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之内,这是毫无意义的)。资本无限制的贪欲和与主体性哲学(从笛卡尔的“我思”一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狼狈为奸,对自然界、对对象采取压榨拷打的姿态。资本的逻辑中,事物是纯粹的质料。如笛卡尔说我思,即表象事物,事物经表象在场;康德说人是目的(即反过来说自然界是手段),即使如此。

著名的苏联科普-科幻杂志《Техника молодёжи》另一本的封面

    (5)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自然的本质以及自然的人的本质、人作为自然的存在以及自然作为人的存在、人是目的,自然界也是目的!这是哲学革命的高度,存在论变革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完成了的、全部分化发展了的天人合一)。这种哲学原则的高度,真正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升到了哲学革命的高度。(海德格尔:事物是有其自身存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有待加工的材料,事物是由自身而在存在)。

(三)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马克思首先探讨了费尔巴哈的贡献,“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①对一般形而上学-整个哲学的批判,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另一种宗教。(详见《黑格尔哲学法哲学批判导言》)

      ②创立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

      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费尔巴哈在高级的哲学直观中把握了社会、确立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在费尔巴哈的高级哲学直观中被肯定下来。

    (2)马克思接着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仅限于高级直观当中。“他把感性的实在性(直接的感性立足自身之上,并且实证地以自身为基础肯定自身)同思辨的思维(自称的绝对的肯定同时也是否定之否定,绝对的肯定首先是肯定,同时是否定,然后是否定之否定 )对立起来”

      ①费尔巴哈不懂辩证法、不懂社会,不能使其高级的哲学直观和现实世界普通直观联系起来。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便变成了唯心主义者了(同黑格尔相比是惊人的贫乏)。

      ②在高级的哲学直观中(应有、应当、应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被了解为爱,真正的关系应该通过爱体现,即爱的关系。但在普通的日常生活的直观(现有、是、实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对抗的、异化的。

      ③否定之否定,即扬弃(思辨的思维经历的过程:正、反、合题),如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关于神学辩证法的解释:

——正题:从宗教神学出发(从思辨的思维出发,但这个阶段思辨的思维是抽象的)

——反题:扬弃了宗教神学(思维的外化,转化为了感性的、实在的、现实的东西)

——合题:宗教神学的恢复(重新返回了思辨的思维)

    (3)对象性活动(马克思由此直接引导到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①黑格尔为历史运动找到了一种表达,即具有的哲学高度的原则的表达。黑格尔哲学有历史原则的高度(黑格尔是第一人),但这种原则只是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感性的、对象性的原则,同时在手稿最后一部分拯救了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起来的活动的原则。

      ②黑格尔哲学中的“劳动”的贡献。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概括为“对象性的活动”

      ③ “活动”的原则是整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发展而来的术语。马克思一方面吸收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活动原则”,另一方面吸收了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的精华。

    (4)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

     ①康德:自我意识作为先验的统觉表达为“纯粹的活动”(避免人们把活动想象成经验的、心理的) 

     ②费希特:自我是活动的本身 

     ③谢林:无限的活动  

     ④黑格尔:自我的活动(绝对者自身的活动)  

     ⑤费尔巴哈:感性的直观、对象性的直观  ⑥马克思: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