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上)

 liubaoliang 2012-12-06
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上)

(甘肃省康县一中      吕永海   746500 )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文言虚词大多数“身兼数职”,一词多用,这就给我们如何准确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虽然常见的文言虚词只有十几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的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一、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例①“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例⑵“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例③“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仅以“也”为例: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例②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例③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例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例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例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如“而”“且”都有表并列、承接、转折、假设等意义,若判断为并列关系,可用“又”替代(有时可不译),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若判断为假设关系,则可用“如果”“假如” 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通畅,说明判断正确,反之,则说明判断有误。以“而”为例: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并列关系)。例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承接关系)。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关系)。例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假设关系)。当然,虚词“而”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如前所述,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又如“焉”,可以用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哪里),也可用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焉:何必),也可用在句末(如“微波入焉”,焉:那里)。也有时作代词,相当于“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么)。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词(如“之”“其”“以”“而”“焉”等)在不同的句中或在同一句子的不同位置上,有时有着不同的词性和用法,如果能够把握某个虚词的词性,往往就能推测出它的含义。以“之”为例:例①“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第二三个“之”是代词,她(指燕后)。例②“太后盛气而揖之”,句末,作第三人称代词(他)。例③“之二虫又何知”,句首,作指示代词(这,此)。例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例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作动词,到……去。例⑤“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句中,是助词,相当于“的”。   

六、利用特殊句式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特殊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文言句式总的来说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者,……也”)、被动句(“见”“为……所”“受”“被”“于”)、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贫者语于富者曰”等)]、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固定句式较多,值得熟记的至少有十种以上,如:“不亦……乎”(“不也是……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没有用来……的”例②“军中无以为乐”)。“何……为?”(“为什么”例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拿/对……怎么办?”例④“如太行、王屋何?”)。“所以……”(“用来……”例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所以、因此……”例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得无(毋)……乎(耶)”(“恐怕……吧”“莫非……吧”例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之有”(“有什么……”例⑧“孔子云:‘何陋之有?’”)。“惟(唯)……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例⑨“惟利是图”“惟才是举”)。“为……所”(“被……怎么样”,表被动。例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综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虚词辨析题时,如能灵活的采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攻克文言虚词这块堡垒,光靠几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靠同学们平时多记多练多积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