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种种问题23-1:西方伦理的渊源 西方伦理思想发源于古代希腊。公元前12至前8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转化,由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出现,氏族的血缘结合与“风俗统治”,逐渐被阶级的和地域的利害关系所代替。于是,探求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秩序的道德思考逐渐从一般社会意识中分化出来,并在传说、诗歌和寓言中反映出善恶、正邪、美丑以及“善人”、“完人”等道德观念。公元前7~前6世纪,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开始探求普遍的生活法则和行为方式。“七贤”的劝善格言,特别是梭伦(约公元前638~约前559)关于中庸和幸福的思想,成为古代希腊伦理思想的开端。 西方伦理思想历史悠久,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概括起来主要有: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原则和规范、德性的内容和分类、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价值分析、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及人生目的和理想生活方式等问题。在西方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思想中,这些问题常常以价值和事实或以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表现出来。价值与事实无关还是密切相关?道德价值取决于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或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不同或相反的回答构成了各种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和伦理原则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属于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伦理思想,比较注重实际利益和生活经验,否认对道德价值作先验的或神秘主义的解释,如快乐主义、幸福论、功利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与此相反,各种非自然主义和先验的伦理学说,则从先验理性、道德感或上帝意志中寻求道德价值的基础,如唯理主义、感情主义、严肃主义、直觉主义(直觉主义伦理学)、宗教信仰主义等,都带有这类特征,并明显地表现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这两类伦理思想在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它们或者偏于强调利己,或者偏于强调利他、利公,或者寻求利己与利他、利己与利公之间相互结合、等值、协调的解释。但是,它们本质上都是以私有制经济关系为基础,适应利益要求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伦理思想体系和价值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