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郎之颤巍巍

 聽雨軒sjh 2012-12-10

女郎之颤巍巍

作者 玉郎君

颤巍巍,青春女郎最富弹性的动态,极性感的美学气质。似器乐之揉弦,韵味靡厚;若气球之着地,轻盈弹跳。所谓青春、风骚尽在其中矣。

中国古代,就有颠颤艺术的极至追求。

颤的造字,源于美人。《说文》:“颤,头不定也。”朱俊声通训定声:“颤,头摇动不定也。”《玉篇》:“颤,颤动也。”

中国很早就有“步摇”舞蹈。所谓“步摇”,就是美人在迈步时,通过头的摇晃使首饰颤动。《晋书》:“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

宋谢逸《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青石路,美人扭身摇曳,首饰歪斜,步摇上的蜂坠儿颤巍巍。

元杨樵云《小楼连苑》:“一枝斜堕墙腰,向人颤袅如相媚。”

中国古代美人的颠颤艺术出神入化。

中国书法的最高摸式为草书,草书的最高境界就是颠草。颠草大师张旭的书法功夫,就来自于公孙大娘剑舞的颠狂。

光知狂放,不谙颠颤,决无颠草。草书之飞动,犹人之舞蹈,不习颠颤,何以成书?!

《宣和书谱·张旭》:“(张旭)尝言初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知笔意,及观公孙大娘舞剑,然后得其神。其名本以颠草。而至于小揩行书,又复不减草字之妙。”

担夫、鼓吹、舞剑,一以贯之,功力都在这颠字上。

这就是张旭草书何以名颠草的原因。

担夫是颠颤的行家,一身重担,全凭颠颤减负。争道自如,也全凭颠颤助力。而鼓吹之原理就在于颤动,不颠颤不足以出好声。

元朝人管风流人叫颠不刺。御手用脚镫一刺马肚子,马就颠颤起来。风流人不用刺,就颠颠儿的,所以叫颠不刺。

你如果细心观察一下良马奔走时的屁股,就会立马体会到颠颤的美学韵致。

民国时,安徽流行一句话: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一条线就是凤台兰花艺人陈敬之。他善于演少女。他的手中花、扇子花灵巧多变。他演的少女,天真烂漫,轻盈细赋,惟妙惟肖。他在街上,《游春》的身段,颤、颠、抖、飘。如潮水的人都看疯了。

颤、颠、抖、飘是中华舞蹈的诀窍。

舞蹈训练,颠颤是关键。颠颤不仅是舞蹈保护的重要技能,更是舞蹈运动的抠扭。颠颤是舞蹈动作衔接、过渡的抠扭。舞蹈没有完美的颠颤衔接都将生硬别扭。

所谓木头人,就是缺少颠颤的机制。

颤,就是运动的关系。

颤巍巍,美人举止动态的基本功力。

其实,颠颤是动物运动的自然运动摸式。颠颤缓冲四肢落地的重力,是骨胳防震的随机态样。

骄美的马术,颠颤更显得重要。颠颤避免了高起高落对马的损伤,更增添了马术的美质。

汽车、飞机的减震,就是仿动物的颠颤。

美人举止的节奏,也体现在行动的颠颤。颠颤是调节节奏的内在机制。颠颤的周期形成美人的韵律美。

颠颤美学造就了中国的武术、马术、书法、舞蹈,等等。

更重要的是:颠颤美学形成了中国美人的一种风格。

“舞彻《伊卅》,头上宫花颤未休。”(宋张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