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米芾《苕溪诗帖》

 率我真 2012-12-11

宋·米芾《苕溪诗帖》  

 
十三少碑帖介绍:宋·米芾《苕溪诗帖》 - 十三少 - 中国·太阳堂
转发至微博
作品简介
 

  【名称】宋米芾苕溪诗帖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简介】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cm,横189.5cm。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时米芾38岁。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仁黻”。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作品赏析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尚意”是宋人书法的一大特色。所谓“尚意”,即崇尚意趣和尊重个性。有宋一代,“苏黄米蔡”齐名。米芾对同侪各有妙评:“蔡襄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而向皇上“汇报”自己书艺时,则曰:“臣书刷字。”以垩帚刷壁,轻则有所不及,重则垩液淌落。而米书正有“刷字”之妙——落笔较重、取势较涩、振迅天真、因势生形,正如苏东坡所誉“沉着痛快”。
  “臣书刷字墨淋漓,舒卷烟云势最奇”,启功先生此诗句本是为米书《蜀素帖》所作,可在笔者看来,米芾早于《蜀素帖》一月有余所作的《苕溪诗帖》更可担当此誉。该帖于元祐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八月八日书于澄心堂素笺,其时米芾38岁,虽是率尔操觚,个人风貌却跃然纸上。据曹宝麟先生考证,这件手卷抄录米芾自作五律诗6首,书写地应在苏州。当时米芾应湖州太守林希之邀,即将启程,因而将近作录于一卷以“呈诸友”。诗中记录了纵游常州、无锡、宜兴、苏州等地的文人情怀。“诗中虽不乏闲适优游,但也隐含着一些因贫病而生出的无聊甚至自嘲。”
  我们能够欣赏故宫博物院所藏《苕溪诗》一帖,堪称无上幸事。据《国宝沉浮录》一书所载,该帖曾入南宋绍兴内府,宋高宗赵构敕米芾后人米友仁为之鉴定并书跋。元朝时为鲜于枢所得,鲜氏书风于此可寻端倪。明朝李东阳为此帖作前题后跋,引首是李氏所题玉箸篆“米南宫诗翰”,拖尾是李氏为藏家陆全卿所作跋语。清乾隆将此帖编入《石渠宝笈初编》,作为枕中之秘。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利用北洋政府所予“清室优待条件”,将包括《苕溪诗帖》在内故宫所藏千余件法书名画携出变卖,从此《苕溪诗帖》散佚民间。
  上世纪60年代,杨仁恺等先生从哈尔滨一青年欲出售的“破烂”字画中发现《苕溪诗帖》。该帖引首李东阳篆书已残,卷中亦损去十字:“知穷岂念通”句中“岂念”二字毁损,“病觉善心功”句下残三字,“青冥不厌鸿”句缺“冥不厌”三字,“载酒过江东”句前缺“载酒”二字。如今“足本”系据延光室珂罗版影印本临摹补齐。此帖历尽劫难,理应得到珍视。
  《群玉堂帖》载有米芾《学书帖》云:“余学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从米芾自道可知,其书始以唐人为法,进而上溯魏晋,乃至石鼓、竹简、鼎铭,无不用心。浸淫既久,遂有“集古字”之讥。其为人放荡不羁,又有“米颠”之名,“故书亦类其人,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宋人孙觌语)《苕溪诗帖》将晋唐技法与郁勃情感交会腕底,可谓“神气飞扬、筋骨雄毅”(元人虞集评米书)。


书法风格    

  《苕溪诗帖》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内擫”与“外拓”两种笔法各具特色:前者以腕力控笔,线条沉实,中宫聚拢,故称骨胜之书;后者运笔飞扬而筋力暗敛,欹侧多态,意趣悠然,又称筋胜之书。《苕溪诗帖》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故线条劲挺有力,既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
  米芾用笔多变,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颖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各具姿态。试看《苕溪帖》墨迹,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着痛快之感。每字结体修长,下半部微向右倾,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左右、上下结构的字,强化开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纵,或上敛而下放。“游”、“蓬”、“过”等字“走之旁”形态各异,如挂帆沧海——“依旧满船行”(米芾诗名)!章法上除起首交待“戏作”缘起及书者名款占两行、卷末记录书写年月占一行外,所作六首诗顺势承应,各成一“章”,得“缜密”之妙;各“章”之间留有空白,有“疏朗”之美。又有小行书“夹注”其间,虽非有意为之,但已尽显错落参差之美。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当然,帖中某些字欹斜过甚,如倒数第三行“对声”等字,有欲倒之势,恐为人垢病。明代吴宽就直指米书“习气”为“猛厉奇伟,终坠一偏之失”。
  米芾《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影响巨大。米芾子米友仁、南宋吴琚、金代王庭筠等人之书均以毕肖米书著称。

释文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