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唐《雪窗读书图》

 东方居士 2012-12-12
                                                                      李唐《雪窗读书图》

李唐《雪窗读书图》

 

    宋代建立了画院制,以宫廷画为绘画的正宗主流。北宋有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米芾、米友仁、崔白及徽宗赵佶等重要画家,南宋则有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画坛诸家。
    李唐的生活经历可谓坎坷,家庭出身没有什么背景,人至中年,凭自己的实力进入了北宋宣和画院。1127年“靖康之变”,他随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于1132年定都临安(杭州)。李唐与一些北宋官员设法南逃,历尽波折,终于到达临安,靠卖画艰难度日。李唐的画作起初不为南方画界所识。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1141年,宋、金议和,高宗赵构重建画院。李唐被一个内官发现,重新被召入宫为画院待诏,授“成忠郎”,受高宗赏识,称“李唐可比李思训”。此时,李唐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李唐画风质朴、严谨,气象雄伟,而造型、笔墨又趋于简括,以局部特写和边角之景代替整体刻画的全景式构图,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格局。他辈分高,又得器重,成为南宋画院的领袖人物,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及萧照等人所继承,作品流传广,对后世影响很大。李唐画法上取唐人李思训,师法古人而能超越古人,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所作山水雄伟奇峻,气势不凡,笔墨劲健,去繁趋简,自创了“大斧劈”皴法;画水技法则打破了鱼鳞纹程式,得其动荡涡旋之势。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砺,成就了他的绘画艺术。他人品端正,画品格高,以山水、人物最为擅长,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雪窗读书图》(见图)为绢本,浅设色,纵149.2厘米,横81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图构图新奇雄峻,是典型的边角取景。画的左边是硕大的岩石直立而上,岩上的树木向右伸展枝叶,山岩下即是草屋,大雪已经覆盖了房顶和地面。画家用大片的白色作为主调,将雪地的厚重感处理得无懈可击。左边突兀的岩石用的是斧劈皴,爽利劲健,笔法流畅,墨色表现的光暗过渡非常自然,加之左下角浑厚的小土山,更加稳定了画面。小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为画作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画面气氛纯净而肃穆,此光景应为初春雪后的早晨。画中人物凭窗持卷,专心致志地读,此是“画眼”所在。古有“囊萤映雪”的典故,这画中的人物难道就是那映雪的学子?竹丛与木枝围成篱笆,柴扉还是紧闭的,可见主人是想关门谢客、静心读书了。房顶的树叶以点虱法画成,而房屋周围的竹叶则是以书法的撇法画成,可见画家技法细腻多变。而密密麻麻的竹叶、树叶,与简略疏朗的山石、屋顶形成了大密大疏的对比,这种处理手法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和视觉感染力。身为宫廷画师的李唐,常受命作画,在“靖康之变”时,曾创作著名的《采薇图》,赞颂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的忠贞气节;而在南宋画院供职时,又作《晋文公复国图》,褒扬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励精图治、复国称雄的壮举。据说此画甚得高宗喜欢。但是,李唐作为历经沧桑的画家,少有表达自己遭遇的作品传世,这幅画应该是李唐向往安定生活的见证。
    李唐(约1066—1150),河南三城(今河南孟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采薇图》、《长夏江寺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濠梁秋水图》卷,藏于天津博物馆;《晋文公复国图》,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