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谐课堂”初探

 乔乃强阅览 2012-12-12

构建“和谐课堂”,这是新课改对每一个老师的要求。有了“和谐课堂”学生就会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就会将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就会逐步地明是非、懂道理、守纪律。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下面试作一番探讨。

一、让学生爱上课堂

实践证明,要学生喜欢的课,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在当前青少年“追星”的浪潮中,学生往往喜欢“青春靓丽”型的老师,对他们的课也就充满了兴趣。但是,当他们的新鲜感消失,或者他们的任性、懒惰与老师的严格要求产生矛盾时,“偶像”便轰然倒塌。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喜欢你,必须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去影响学生,去关爱学生。对学生的说服教育是必要的,但学生对老师“身教”印象更深。地上有纸屑,弯腰拾起来,黑板没擦干净,自己作示范。这要比简单地批评值日生效果要好的多。关心学生,关心的应该是全体学生。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有高低,个性有差异,作为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感情尽可能的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决不能出现“老师从没正视过”的学生。对待特殊家庭的、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及差生,尤其要予以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力求客观、实事求是;处理学生间的小纠纷,做到公平、公正,决不偏袒好学生。平时,常以微笑面对学生。

在教学中,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以自己的学识去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课外的问题,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然后去查资料。万一讲错时(如汉字读音),一经发现,立即纠正,不能为了自己的颜面而造成学生知识的缺失。

当然,根据学科特点引导、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重要的一环。假如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你的指导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假如学生不喜欢你这位老师,你设计再好,讲得再生动,也都可能付诸东流。

二、将教学与德育完美结合

在当前全社会追求分数的狂潮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遭到了空前的冷遇。“教书育人”因而被有识之士改为“育人教书”。作为一个学科教师,除课后找学生个别谈心以外,更多的则应该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语文学科,历来有“文道统一”的传统,不管它是以工具性为主,还是以人文性为主,从来都是以文选的形式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得到了一次次的思想感染,情操陶冶。八年级上册的课文从“长征精神”到“爱国情怀”、“至爱情深”,每一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炽烈的感情。当学习《长城》专题时,学生们无不觉得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学生深感作为炎黄子孙后代的荣耀,爱国主义感情因而得到提升。

三、让学生相信规则对他有利无害

任性、自私,是独生子女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上,则为随心所欲,无视纪律;表现在课后,则为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遵守规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自己有利,大部分学生都是相信的,即使经常违规的学生也是如此。问题是,他们是非观简单直接,认为符合自己胃口的才是正确的。例如在“师生平等”问题上,很多学生片面理解为师生在所有方面都应该是一样的。学生可以跟老师讲话毫无顾忌,进出办公室可以自由随意。其实,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师生平等”。“师生平等”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不同的角色,老师理应收到尊敬,学生对老师说话理应有分寸。学生都有上进心,只要将道理讲透,让他们真正领悟,就一定能自觉地遵守规则。

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让我们为此不懈地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