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工业第一方略 加速工业经济突破

 丸子的大喵 2012-12-12
市政府关于印发淮安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淮政发〔2012155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淮安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淮安市人民政府

     201293

 

淮安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产业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市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1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2.6%

1新材料产业。我市在新型化工新材料、特钢新材料和非金属新材料方面已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新型化工新材料方面,一批化工中间体产品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安邦电化乙烯利生产规模世界第一、六氯环戊二烯生产规模世界第二,嘉诚化工邻氯苯胺生产规模世界第一,淮河化工一硝基甲苯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特钢新材料方面,淮钢特钢已具备年产300万吨特钢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位居全国三甲,高品质弹簧钢、轴承钢、齿轮钢产品优势明显,管坯钢生产规模全国第一,金属新材料的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非金属新材料方面,凹土系列产品形成了40万吨生产规模,纳米凹土产品提纯度达99.8%以上,食用油脱色净化用吸附白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干燥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高黏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以上,抗盐粘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玖川科技成为国内最大的非金属矿物高附加值凹土产品生产企业;天一超细金属粉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年产五羰基铁等相关复合材料1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羰基铁粉生产企业。

2.新能源产业。我市初步形成光伏及太阳能利用、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风电、垃圾发电竞相发展的格局,目前已具备60MW太阳能电池片、300MW电池组件、23MW光伏发电、45MW秸杆发电、400MW燃气发电的生产能力。太阳能光伏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到组件、光伏工程及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中电投20MW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金太阳光伏产业园、辉华硅科技年产1000MW太阳能电池单晶硅片、宇天港玻光伏玻璃及太阳能薄膜电池片、新源科技光伏组件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优势明显,辉煌太阳能初步形成太阳制热水、热泵制热水、循环制热水三大产品集群,天赐源磁化太阳能热水器畅销国内外。其他新能源利用方面,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拥有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的软质秸秆发电技术,开创了我国软质秸秆发电的先河;国信燃机发电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的中科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主体完工;龙源风力发电完成30多台风机安装;永江新能源风电设备和风机叶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盱眙核电项目已通过规划选址。

3新医药产业。我市医药产业已具备研究和生产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生物制药等多种门类产品的能力,拥有20亿支水针剂、4000万瓶大输液、30亿片(粒、袋)固体制剂的生产能力,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达到21家,其中14家完成不同制剂车间的GMP改造。目前,我市药品生产企业已开发12种剂型90多个新品种,批准投产的有40多种,其中I类新药2种、Ⅱ新药3种、Ⅲ类新药2种、Ⅳ类新药近10种。天士力帝益药业一类新药右佐匹克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独家生产;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二类新药替莫唑胺胶囊为国内首创。诚意药业腺苷、缬氨酸和麦德森制药肝素钠、硫酸软骨素等产品技术国内领先。正大清江药业拥有大蒜素胶囊、清开灵滴丸等国家级新药10余种。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园、涟水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涟水医药科技产业园全面建成后将形成50亿支小容量注射剂的年生产能力。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淮安软件园、洪芯智能软件园升级为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清河动漫科技产业园升级为首批省级科技产业园。阿里巴巴、搜狐、微软、联创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初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四个特色区”的发展格局,核心区即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的淮安软件园,四个特色区分别为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以物联网应用为主的洪芯智能软件园、以动漫制作为主的清河动漫科技产业园和以软件研发为主的浙大网新科技园。3万席中国移动集团呼叫中心成功签约,淮安“中国声谷”扬帆起航。江苏省洪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安芯汽车身份证”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发明专利认证。冲浪房产、远景德盛、淮工深蓝、优拓网络等4家软件企业通过CMMI3(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初步具备开展国际软件外包资质和能力。

5.高端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关键设备制造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成套化的新产品比重持续增长。江苏金石机械集团研发生产的水下井口及采油树、HH级井口、新型“C”形金属密封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在高端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高压油气井口装置、大口径球阀等系列井口装备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海珠机械产品覆盖船舶、车柴、工程机械等领域,是国内三大气缸套生产基地之一和船舶发动机缸套制造的龙头企业。金鑫传动机械是国内唯一生产低松驰预应力钢绞线成套设备、9-1200直进式拉丝机和减速器的专业制造商,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已经完成国外同类产品进口替代。圣行航空动力获得美国波音公司“AS9100适航认证”和法国BVA航空航天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承担国产支线ARJ翔凤飞机零部件生产加工,是美国波音公司、欧洲空客公司和中国商飞公司大型飞机研制零配件供应商。

我市新兴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一是缺乏在行业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二是总量规模偏小,占全省比重不足2%;三是产业集中度偏低,布局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培育不够;四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偏少,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总体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五是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缺乏相关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度调整和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方向,明确提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期间有序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全国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积极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应用示范、高端人才引领、产业与金融融合、产业国际化发展等五大工程,综合配套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举措,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我市看,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 “十二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靠开放、靠科技、靠人才的“三靠”策略,坚持项目为本、产业带动、招商推动不动摇,实施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战略,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构筑长远战略优势。

(二)基本原则

 1.外引内联,创新驱动。强化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引进,推动生产要素和主体横向联合。突出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和合作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水平,集中创新力量在应用领域实现突破,建设以应用开发为主干的创新平台,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作用,实现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根据我市现有产业基础、技术支撑、人力资源等条件和潜在优势,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把握节奏、有序推进,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实现产业整体发展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3.政府扶持,市场主导。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培育市场需求,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4.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得到大幅提升,成为省内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38%左右,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的比重达到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加。

2.产业投入。到2015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1000亿元,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投入超过7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投入达到300亿元。

3.创新能力。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30%以上;建成省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50个以上。

4.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特钢新材料、盐化工新材料、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石油机械装备等8个区域优势明显、产业配套齐全、在全省有影响的百亿元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太阳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产品制造、凹土新材料等6个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新材料产业

按照“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凹土新材料,开拓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共性基础材料,打造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600亿元。

1.金属新材料。重点依托淮钢特钢和北钢院淮安特钢产业研究院发展高性能特钢材料,开发核电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高速列车和风电机组等重大装备轴承用钢,做大做强特钢产业。加快培育发展镁合金、钛合金和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高温耐蚀材料、航空铝板等,不断扩大我市金属新材料的产品门类。着力推进淮钢特钢大型锻件和国铝高科高精度铝板等一批重点项目。到2015年,形成300万吨新一代优质特钢、150万吨高等级大无缝钢管、45万吨高精度铝板的生产规模,建成全省重要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

2.化工新材料。重点依托盐化工科技产业园、南大淮安化工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和平台,积极开展化工新材料研究和开发,加快突破环氧树脂、聚氨酯、改性尼龙、碳纤维、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等化工新材料。大力发展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加快建设伊美塑胶EVA热熔胶膜、圣欧芳纶纤维和绝缘复合材料等重点项目,着力推进中化集团精细化工产业园、扬子石化生物化工产业园建设,打造省内最大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3.凹土新材料。重点依托玖川科技等骨干企业和研发平台,以高效开发利用凹土资源为目标,加快突破超细和纳米、复合和聚合等关键性技术,发展环保和生态治理材料、生物工程材料、高分子有机无机合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新型材料,推动纳米技术在凹土资源性材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设国家凹土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凹土系列产品形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天然气利用和环保等关联产业,建设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200亿元。

1.光伏太阳能。加快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成套设备与系统集成、高效光伏电池等。完善和壮大光伏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整合,鼓励利用学校、医院、园区等公共建筑设施、大型厂房和滩涂等建设光伏电站。推进夸父太阳能光热光电采集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金圣龙太阳能发电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形成3000MW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生产能力和300MW光伏发电规模。

2.风电产业。依托永江新能源等骨干企业,重点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风电叶片、风力发电变速齿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等风电成套设备及控制系统,提高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做大做强风电装备产业。有序推进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以环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区域和丘陵山区为重点,实行规划控制,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风力发电项目。着力推进龙源风电350MW低风速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争取“十二五”末建成并网发电。到2015年,风力发电规模达到400MW,建成省内重要的内陆风力发电基地。

3.天然气利用。大力推进淮河、京杭运河等内河航道运输船舶油改气,规划在内河沿岸布点建设LNG加气站,促进清洁能源在内河航运广泛应用。加快推进国信燃机二期工程2400MW和大唐电力2400MW燃机发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末建成并网发电。到2015年,天然气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200MW,确立淮安天然气利用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4.其他新能源。鼓励辉煌太阳能、桑乐太阳能等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打造淮安太阳能集热器产业集群。加快涟水、淮阴生物质发电规划布点,推进盱眙正兆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100MW的生物质发电规模,建成全省生物质能利用示范区。加快推进盱眙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末完成工可报告。依托涟水强凌照明等骨干企业和清河澳洋顺昌LED芯片等重点项目,推动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和专用芯片、大功率器件的产业化,推进LED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依托京港新型建材、沃尔夫节能建材等企业,发展复合保温、轻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玻璃等节能建材产品,推进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部件产业化。

5.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城市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技术及成套装备,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依托超纯环保科技、依顺环保等骨干企业,推进生物环保技术与工艺等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秸杆固化成型等成套设备。加快推进中再生苏北环保科技园、苏北废旧汽车家电拆解中心等项目建设,建立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体系。到2015年,环保产业初步建立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

以生物药物及生物诊断、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及生物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努力把我市培育成为省内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1.新型化学制药。依托天士力帝益药业、双鹤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抗感染、抗肿瘤及治疗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精神系统的新型药物;加强传统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优势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涟水医药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省级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园区)。推进天士力帝益药业国家一类新药文飞、二类新药帝清规模化生产,加快诚意药业缬氨酸下游产品和润邦药业国家三类新药复方奥美拉唑胶囊等新品研发。

2.现代中药。依托仁寿药业、正大清江药业等骨干企业,着力发展中药新药、现代新型中药饮片。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重点发展用于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中成药。做大洪泽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发展拟生态条件下规模化种植的濒危稀缺中药材。推进正大清江制药中药提取生产线技术改造、普康药业铁皮石斛颗粒生产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现代中药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生物制药。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依托麦德森制药、杰隆蛋白质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肝素钠和硫酸软骨素系列产品、色氨酸、生物技术抗肿瘤新药等,面向疾病防控的重大民生需求,争取实现一批新药产业化。到2015年,形成一批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势企业。

4.生物技术。依托淮安农科院和高科种业等载体,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推进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依托百麦科宇绿色生物能源等骨干企业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培育发展生物醇、酯等生物基材料,推进生物纤维等生物基材料的产业化。到2015年,形成年产5万吨秸秆乙醇的生产能力。

(四)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管理软件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等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长三角北翼迅速崛起的软件及服务业外包基地。到2015年,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250亿元。

1.软件。以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和浙大网新科技园为载体,加强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等基础软件开发,推进电信、教育、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应用软件研发,发展金融、财政、住房、财务管理、信息安全、医院等领域管理软件开发和设计;加快突破信息增值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应用软件,发展网络游戏软件、大型数字动画软件、游戏开发工具软件。

2.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电子核心基础技术与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重点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范围与接入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重点发展高世代液晶面板及其关键配套产业,推进激光显示、三维(3D)显示、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及下一代视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电子核心基础技术与器件重点推进关键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依托富士康科技城,打造省级重要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

3.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互动娱乐、网络游戏、数字动漫等外包服务,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积极拓展服务外包领域,探索引进国际软件业务分包、数据备份维护、远程教育和区域呼叫中心等企业,培育新的外包业务特色。围绕创建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基地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淮安软件园、淮阴软件科技产业园、清河动漫科技产业园等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

4.信息服务。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速发展信息传输服务,积极构建“无线城市”;推进“中国声谷”加速崛起,基本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中国移动淮安呼叫中心,促进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5.物联网。以打造“智慧淮安”为目标,依托洪芯智能、淮信科技、淮工深蓝、物合智联科技等骨干企业,大力推动物联网十大示范应用工程建设,培育物联网核心产业、物联网支撑产业和物联网带动产业。到2015年,培育物联网应用企业100户,集聚销售过千万元物联网企业30户以上。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以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石油机械、航空、智能制造和工业制备色谱等装备产业,提高大型成套装备生产能力,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打造省内有位置、国内有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达150亿元。

1石油机械装备。巩固石油机械装备行业优势地位,依托金石机械现有产业基础,着眼于海洋资源开发的长远需求,加强研发前瞻型石油机械装备,争取在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抢占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推进金石富源机械年产60台(套)防喷器、200台(套)多座式快装井口、万台(套)热采井口等项目建设,形成油气井口装备及配套设备规模化生产。

2航空装备。大力发展部分类别飞机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航空维修服务产业,重点推进盱眙圣行航空动力年产20万件航空零部件、涟水中欧直升机年产30架直升机、金湖飞天龙年产1万架旋翼机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装备产业基地。到2015年,初步培育形成三个轻型航空装备产业集群。

3专用装备。重点发展交通、建筑、矿山和农业等专用装备,推动专用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依托盱眙轴承产业基础优势,加强研发高端精密轴承,打造省内有影响的轴承专用装备制造基地。做强清拖农用装备产业,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操作方便的大功率拖拉机,开发生产大型、智能化、多功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等农作物种植、管理和收获成套机械设备。依托红光仪表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化装备。

4工业制备色谱装备。以打造国内重要的工业制备色谱装备生产基地为目标,提高汉邦科技液相色谱纯化设备制造研发水平,开发工业制备级色谱分离纯化系统,开展工业制备级色谱分离介质研制和应用开发,促进工业制备色谱分离纯化设备规模化生产,打破发达国家对国内相关产品及技术领域的垄断,提高我国在工业制备色谱仪器设备研发、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六)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新能源汽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产品应用多样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1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发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专用车等三大类整车。加快推进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敏实电动汽车、金湖县欧陆新能源汽车、淮安工业园区恒久电动汽车和安华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培育敏实汽车形成年产15万台新能源乘用车和多功能商用车的生产规模,欧陆汽车形成年产25万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恒久汽车形成年产15万台高尔夫电动车、旅游观光车、警务巡逻车和1万台奔驰商务车的生产规模,安华汽车形成年产1000台纯电动城市环卫清洁用车的生产规模。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批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资本与技术紧密结合,具有高速成长能力和鲜明专业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关键零部件。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依托,以汽配生产企业为支撑,争取在动力电池、控制系统、空调和缓速器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依托方舟新能源、赛尔电池等企业,重点发展镍氢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等高性能动力电池;依托神舟车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汽车驱动桥和自动门控系统;依托恒久汽车重点发展5万台汽车变频空调和12万台汽车电涡流缓速器。到2015年,培育1-2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动力电池“小巨人”。

3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争创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在城市公交等公用行业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1000辆。

(七)智能电网产业

做大做强智能电网一次系统,加快突破智能电网二次系统,打造市级坚强智能电网系统。到2015年,智能电网产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1智能电网一次系统。依托建设南瑞淮胜电缆一次设备产业基地,加快开发耐热、特耐热、超耐热铝合金新型导线和800KV1000KV1400KV大截面特高压导线,进一步扩大35KV交联电力电缆、架空导线、架空绝缘电缆、塑料绝缘控制电缆、特种电缆等产品生产规模。围绕输电产品智能化升级,加快建设电线电缆智能化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平台,发展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缆、超导电缆、功能性电缆、特种专用电缆和导线,打造以导线和中低压电缆产品为基础,以高压、超高压电缆产品为龙头,以特种电缆为补充,结构合理、品种齐全、规模雄厚的苏北最大的高科技导线和电缆生产基地。

2智能电网二次系统。着力提升清江变压器、金源科技、国华电力等一批骨干企业产业技术水平,争取在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和智能配用电设备等四大领域取得突破,重点加快推进南瑞淮胜电缆碳纤维导线和电缆等智能输变电设备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3智能电网系统。依托国家特高压“两纵两横”规划框架和省“四纵四横”主网架,构建“三片六环、一体两翼”的片区环网格局,建成以1000KV特高压和500KV电网为支撑、220KV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市级坚强智能电网。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加强协调服务。建立推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题会商机制,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全力推行“101%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构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报表和发布制度,加强产业运行监测与形势分析,开展相关产业深度研究,及时准确反映产业发展进程和发展动态,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4完善考评机制。制订和分解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发展目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如期顺利实现产业发展目标。

(二)加强政策扶持

1加强财政扶持。设立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重点工程以及载体建设。整合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市级创业投资基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申报国家和省各类专项资金。

2加强金融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提供贷款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票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各地设立政策性创投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参股。

3加强要素扶持。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通盘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年度供应计划,符合点供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省用地计划指标。在水、电、气等方面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并优先安排采购。

(三)提升创新能力

1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建立健全企业研究开发体系,形成经营、创新、生产有机联系的创新链条;鼓励企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支持企业承担各类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推动各类科研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

2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服务、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克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

3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大力实施专利、商标(品牌)、标准三大战略,鼓励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把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与知识产权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利创造、标准研制、商标(品牌)创建,使主导产品在行业中赢得竞争力和“话语权”,不断扩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促进产业集聚

1强化载体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向基地(园区)集中,提升产业基地(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部分有实力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争取省布点设立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2创新招商体系。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招商计划,引进一批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按照“突破上游高地,做大下游终端 ”的策略,拉长现有产业链条。对缺链型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争取项目落户。有针对性地谋划储备一批高端环节的优势产业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新兴产业项目布局。

3加强企业培育。鼓励龙头企业依托园区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协作,打造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按照具备好的市场、好的机制、好的领军人物的标准,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强化人才保障

1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依托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企业家队伍。对引进的领军型人才提供政府津贴和资助,提供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到“十二五”末,引进领军型人才或团队500人以上。

2加强培育急需紧缺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新能源和环保、新材料、新医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开展共建与合作,加强学科建设,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计划,建立人才集聚绿色通道。到“十二五”末,培育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000人以上。

3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企业和本地职业技术院校开展定向合作,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专业人才,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到“十二五”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