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筒子河北岸,景山以西,北海以东,有一组俗称“三座门”的宏伟建筑。它就是全国仅存的明清两朝御用道观-------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大高玄殿是专门为嘉靖皇帝做醮供的地方。位于故宫外西北方,景山的西边。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毁于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都曾重修。 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3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5间,两旁配殿各9间。 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 大殿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大高玄殿大门前正南和东西原各有牌坊三座、习礼亭两座,均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扩展大街而拆除。门前东西的两座习礼亭也叫音乐亭。东名“阳真阁”,西名“阴灵轩”。这两座楼阁建筑精巧,很像故宫的角楼,有“九梁十八柱”之说。
建筑群坐北朝南,大门为琉璃花门三间,门前东、西、南三面原各有精美牌楼一座,东面牌楼两面匾额分别书“先天明镜”、“太极仙林”;西面牌楼两面匾额分别书“孔绥皇祚”、“弘佑天民”:南面牌楼临紫禁城筒子河,匾额书“乾元资始”、“大德曰生”。
门外原有东西习礼亭及牌楼三座,其中习礼亭构造独特,东名“阳真阁”,西名“阴灵轩”。为五花阁式,三重檐,歇山十字脊,结构类似故宫角楼,但更为精美,据说是建造紫禁城角楼之前的“模型”。 大高玄殿习礼亭
大高玄殿外的两座习礼亭 门前三座牌楼的正中题字镌刻在汉白玉上,南牌楼正面为“乾元资始”,背面为“大德曰生”;东侧牌楼正面为“孔绥皇祚”,背面为“先天明镜”;西侧牌楼正面为“弘佑天民”,背面为“太极仙林”。中间印章为“乾隆御笔”。1950年代,为拓宽马路需要,习礼亭及牌楼被拆除。2004年,南牌楼得到重建。
入琉璃随墙门,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三间单檐歇山顶,左右各有偏门一座。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基座。大高玄门后两旁有钟鼓楼,各高两层,单檐歇山顶。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五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最后一进建筑为乾元阁,上层为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
乾元阁 黄昏中的乾元阁与景山剪影
眺望牌楼与习礼亭
从紫禁城的西北角看大高玄殿:清澈的护城河,大高玄殿的三座牌楼和两座造型玲珑的习礼亭,远处是景山的五峰五亭,万春亭巍峨屹立于顶峰----------这可谓是老北京最优美的景致之一。可惜1950年大高玄殿牌楼和习礼亭相继拆除。
从北海琼岛俯瞰陟山街和乾元阁,远处可见景山和紫禁城。
1870---1890年的煤山【景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