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朝阳医院郭兮恒: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

 刘燕燕 2012-12-14

北京朝阳医院郭兮恒:六成睡眠问题根在“心病”

核心提示:生活节奏与内容的改变使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老百姓的睡眠时间全面后移,睡眠质量不断下降。在睡眠出现问题的人群中,六成问题根在“心病”。

  良好的睡眠是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按时睡觉的时候越来越少,睡眠时间被不断压缩,拥有良好睡眠质量似乎已成“奢望”。39健康网与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推出的“网民睡眠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的受访者每晚都在10点前入睡,甚至还有约20%的受访者0点后才入睡。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学组委员、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郭兮恒教授表示,生活节奏与内容的改变使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老百姓的睡眠时间全面后移,睡眠质量不断下降,对身心健康百害无利。而在睡眠出现问题的人群中,因各种心理问题致病的占到六成以上。

  想入睡:避免刺激、兴奋性的睡前行为

  晚睡的人群中,选择看电影、玩儿游戏、K歌蹦迪作为消遣方式的比重很大,这类睡前行为对睡眠质量产生的消极影响巨大。

  1.入睡困难。一般来说,睡觉前应当尽量使自身情绪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做睡眠准备。然而上述睡前行为会让人情绪十分兴奋,即便行为结束,躺在床上,当晚也会难以入睡。

  虽然兴奋的睡前行为偶尔为之,不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但如果形成晚睡的习惯,会造成生物钟后移,形成新的生物钟规律。

  这样的状态一旦持续,想恢复正常作息,就会十分困难。此时,会给人一个错觉——我失眠了。虽然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眠,但若彻底紊乱,其长期影响就是睡眠障碍。郭兮恒教授指出,很多出现睡眠障碍的人就是这样发展而成的。

  2.睡眠质量下降。睡觉前过度兴奋的睡前行为还会直接令人失眠、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差、工作能力下降,长期如是,更会带来诸如记忆力减退、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找原因:个性、心理因素决定“失眠体质”

  同样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对“失眠体质”人群影响更恶劣。郭兮恒教授也对“失眠体质”给出了界定,四类人群是“失眠体质”的高危人群,进而更易产生睡眠问题。

  1.情感容易受到影响的人。同样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悲剧电影,一部分人可能从头到尾都沉浸在眼泪之中不能自已,一部分人在悲剧高潮到来时才会伤心流泪,而还有一部分人也会感到悲伤,但却不会流泪。

  对情感刺激的敏感度更强,使一部分人先天容易形成“失眠体质”,产生睡眠问题。

  2.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人。郭教授介绍,在他的患者中,经常会有一些政界、商界、科技界的有成之人,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已属翘楚,然而强烈的好胜心和对自身要求过高,使他们也较之其他人更易出现睡眠问题。

  3.容易“被暗示”的人。有一些容易被“心理暗示”影响的患者,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暗示他们,某类药物对其特别有效。接下来,他们的睡眠问题可能或多或少真的会有所改善。

  4.性格内向,不愿交流的人。

  寻良方:探究内心是解决睡眠问题的钥匙

  “60%的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心理有关系”,郭兮恒教授说,“要解决,首先要了解。用药不是关键,探究内心,找出睡不好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曾经有患者描述何时开始失眠时说,他是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失眠的。一问究竟,原来这一天,患者离婚了,此后睡眠问题开始出现;也有患者抱怨多年来与身边亲友关系不佳,压力巨大,无法入睡;

  郭教授指出,患者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发生并不再发生的心理刺激。对于这类问题,医生会开导患者,让他们认识到那是过去式,应当勇敢追求新生活,比如忘记亲人离去、组建新的家庭,以此冲淡不快。

  另一类则是存在一直持续的心理刺激。这时医生会帮助病人缓解甚至解决这些心理刺激和负荷。相处不好,就去试着修补关系;压力过大,就尝试看淡、学会调整。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专家找到郭教授帮忙解决睡眠问题,此时,睡眠专家变成了心理医生,为他做心理辅导。

  郭兮恒教授强调,解决睡眠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以外,更需要交流、挖掘、开导。
       抓要点:时机、时间和节奏对良好睡眠是缺一不可

  何谓“良好的睡眠”?郭兮恒教授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以下三点判断良好睡眠的标准,缺一不可:

  1、合适的睡眠时机。拥有良好睡眠的前提是合适的睡眠时机,这一点没有任何强制标准,倘若经常半夜2、3点才睡觉,就谈不上是良好的睡眠。

  2、适当的睡眠持续时间。从躺下睡觉到起床,应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途老醒,不是健康睡眠;上午睡俩小时,下午睡俩小时,晚上再睡四小时也不是健康睡眠。

  3、正常的睡眠节奏。睡眠是有结构的:从浅睡眠进入深睡眠,从深睡眠回到浅睡眠,再进入做梦睡眠,然后进入下一循环,是一个睡眠周期。

  浅睡眠并不意味着失眠质量差,就像一顿饭有主食、有菜、有汤,睡眠的各元素时长也有固定比例,只要符合比例就好。

  睡眠时间的长短个体差异很大,有的5、6小时,有的7、8个小时,这只看需求,并无一定之规。

  郭兮恒认为,只要符合这三点,醒来以后头轻、眼亮、精神饱满,能应付白天的工作,就是良好的睡眠。

  应警惕:睡眠问题切忌胡疗乱治

  虽然大多数人都了解健康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但能够从行为上也同样重视的人却为数不多。

  “网民睡眠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7%的受访者即便知道睡眠状况不理想,但仍选择放任不管。

  “还是不够重视”,郭兮恒教授惋惜地说,“现在的人,要想获得,都必须付出代价。升职要靠努力工作;物质享受要支出金钱;就连维系情感关系也要付出精力。而睡眠无需成本,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重视”。

  事实上,睡眠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和吃饭一样重要。睡眠不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内分泌、神经性、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等人体系统的正常运作都与睡眠有关,需要正常的生物钟带动。

  思想上重视,还需行动上支持。1.要提高睡眠质量,遵循其规律性是重要的前提。如前所说,合适的睡眠时机、适当的睡眠持续时间、正常的睡眠节奏缺一不可。

  2.心理要健康,心理状态要好。性情随和、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心胸宽广的“正能量”拥有者往往都拥有良好睡眠,用健康阳光的态度为人处世,反过来也会对睡眠产生积极影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斤斤计较、遇事想不开、老觉得别人嘀咕自己的人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了。

  3.睡眠不好的人更要注意生活环境。一旦因为环境因素影响睡眠,就应当尽量消除刺激源。若因为偷懒、图方便而放任外部干扰导致睡眠问题出现,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4.出现持续性的睡眠问题,要注意多方面找原因。睡不好觉可能就是单纯的“失眠症”,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外部症状。比如,甲亢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睡不着觉、失眠。千万要注意,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睡眠问题。

  5.偶尔睡不好觉别太在乎,学会调节,非要治疗时,也要科学治疗。每个人都有睡眠不好的时候,工作没做好、该涨薪没涨、和爱人吵架都可能成为失眠的导火索,但切忌自作主张乱吃药、胡治疗。自我治疗只可偶一为之,不可成为常态。

  曾有患者因长期服药产生严重依赖,安定一次15片不太好使,可不吃药就彻底睡不着。郭兮恒教授努力尝试用相对合理的药替代不合理药物,并逐渐减量,改善睡眠。

  6.对于寝具的选择,郭兮恒教授也给出了建议,不用过于挑剔,但也不能出大格。枕头高低要适中,不可太高,“高枕无忧”是错误的;也不能过低,否则颈部肌肉牵拉也不舒服。透气性能要好。没太多噪音。床的软硬度也要适中。

  睡个好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容易的事情,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渴望而不可得。

  作为睡眠医学专家,郭兮恒教授希望健康人群能珍惜并保持良好的睡眠,已经产生睡眠问题的人,则应当改进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状态、配合医生治疗,使睡眠重上正常轨道,睡出健康幸福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