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饰特征 1、最为常见的纹饰是细柔如鸳鸯的仙鹤;莲(荷)塘游龙纹饰,目前仅见于弘治;向外四伸叶纹的花朵,以及梅竹、海螺、仕女等。 2、龙眼一般为平视,仿佛一副眼镜,故戏称弘治龙为“近视龙”。 3、弘治凤身体短粗,尾巴分叉。 4、仕女人物一般用弧线勾描,潇洒得意,细部忽略。 5、开始出现吉祥语(金玉满堂、长命福贵)。 6、弘治时所绘技或折技花,叶密而小;菊花—牡丹花叶,三笔画成“个”字形,还有伞状花头。 7、弘治梅枝多挺拔俊俏,梅兜画成弯弯的“锯条”形,以示苍老,梅枝梢上点缀月牙,叫“月影梅”。 8、螺纹一般留白,往往在水波之中,常缀以白莲,有行螺和静螺之分。 9、大云肩中常填以缠枝朵莲纹。 10、火石红鱼纹。 11、人物图布局空旷,人物较小,多一坐一立,在土堆之上。 工艺特点 1、弘治器物釉面演变过程为:白中闪灰(早)——灰中闪青(中)——青亮(晚)。 2、底部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的更为柔和秀逸。 4、青花色泽一般为青中偏淡。 5、底部闪青色,是与成化瓷的重要区别之一。正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底部闪青色,这种现象在弘治已经开始。 6、器物底足与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器那样一致,而有差别。7、器物底足较短,无高底足的器物。 8、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典型 ,盘心一定下凹。 9、款中的“治”字的水傍三点,绝大多数均低于“台”字,民窑中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及银锭图案款。 10、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而成化则显微微淡红色。 11、造型创新品种为“孔明碗”。 要把握弘治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必须从明成化青花传承上看,因为弘治青花瓷器不管是青花、色釉还是彩瓷基本上都是成化瓷的延续和发展,总体风格相似。这个时期,成化斗彩的制作已经停止,黄釉、白釉刻填绿彩则负有盛名。该朝瓷器传世量远比不上成化和永宣时期,由于物以稀为贵,弘治青花市场价位居高不下。器型:主要有葫芦瓶、香炉、高足碗、折沿盘,撇口盘、三足炉、罐、收口碗、撇口碗等。官窑中琢器不多见,常见的盘、碗类圆器圈足较成化器稍矮一些,有些器底整个收缩下凹,器里圈足承托处微量凸露,盘底多有塌底现象。弘治青花总体上继承了成化朝的制作工艺,带有成化朝遗风,但就青花器型而言,更加规整流畅,秀逸柔美.胎釉:弘治青花瓷器,胎骨细腻洁白、致密,修胎工整精到,圈足光滑圆润,足墙偏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器碗、盘类器足双边线特征明显,即贴近器足的地方多饰有两条青花边线。所见仿品在胎足上和真品差异很大,底足平整光亮,足径宽大窄小不一,器身比例很不协调。 1、弘治瓷是成化瓷的继续,胎洁釉润,修胎规整纤巧,弘治瓷器与成化瓷器同样有玉质感。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釉色白中带灰,甚至有些泛青。器物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瓷器那样均一,而有差别。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典型,盘心一定下凹.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器物底足较矮,无高底足的器物。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