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明代各个时期瓷器 兰茵阁

 文香阁 2015-03-03
明代各个时期瓷器 (1)洪武时期 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称帝,年号洪武,至1398年历时共31年。确定洪武瓷器的存在,是近几十年的事。之前人们都习惯把这一时期的瓷器断代“元末明初”。随着近些年考古发现,洪武瓷器才逐渐被人们认识。洪武瓷器胎质坚硬、洁白,胎色有淡红、淡黄、灰白色等,露胎处多有泛氧化铁的红色。洪武传世瓷器分为粗瓷和细瓷两类,细瓷大多有五爪龙装饰,属于官窑瓷;粗瓷是民间日用器皿。器物造型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永乐风格,如碗底足中间有乳状凸起,叠烧碗内中心一圈无釉。洪武时期民窑器形大多不够规整,圈足内跳刀痕迹明显,器物露胎处可见旋削痕。洪武瓷器釉质肥厚,部分釉面开片,底圈足内缩釉现象比较普遍。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一直延续到清乾隆以后逐渐消失。洪武时期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釉里红、青花、青白釉、酱釉、蓝釉、红釉等。青花器物的数量少于釉里红。釉里红发色轻淡偏灰,有时有晕散、飞红的现象,色调深浅不一。青白釉比元代枢府釉发白,但釉色不及枢府釉光润。洪武瓷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绘画和刻划两种。纹饰有云龙、动物、花卉、松竹梅、折枝梅、缠枝花等,图案花卉纹比较多见。有的碗心书写“福”“寿”字的;器物口沿常见几何纹装饰。洪武时期民间用瓷纹饰简单,线条粗犷。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又有开拓,初现一些不同于元代的风格特色。 (2)永乐时期 永乐(公元1403-1424年)瓷器胎色白,胎质细腻、轻薄,润厚莹亮,釉泡少;施釉不均匀处内有闪牙黄色和青色。永乐朝的瓶、罐大多为小器型。装饰手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印花等。青花器物构图层次较元代少,比明代后期多。图案单纯不繁复,图案布局极为紧凑。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青花色泽浓艳,有传说永乐、宣德所用的青料,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低,含铁量较高。含锰量低,可以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经合适的温度,能烧出像宝石蓝一样的色泽。但是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的“成功之作”。永乐白瓷器物上往往有暗花刻纹和印纹。由于这种胎薄釉莹的白瓷,给人一种“甜”的感觉,因此又称为“甜白瓷”。附:永乐瓷器的款识:永乐瓷器的款识都是四字篆书款,印、刻、写三种手法,字体小而不清楚。永乐白釉梅瓶的肩部有书写楷书“内府”二字青花款的,为景德镇烧制,及其珍贵。永乐款无楷书、行书,凡是楷书或者行书的永乐款都是仿品。 (3)宣德时期 宣德(公元1426-1436年)虽然仅历时10年,但这段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青花瓷和永乐时期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永乐、宣德以后,鲜红的瓷器制品极少烧制成功,因红釉对窑内气氛要求极高,烧制难度非常大,瓷器质量很难控制,所以烧制红釉瓷器被称为“火的艺术”。《景德镇陶录》这样评价:“永器鲜红最贵”,足见永乐、宣德红釉瓷器名贵一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最为珍贵的奇葩。宣德时期瓷器胎体比永乐时厚重,釉层肥厚闪青,釉面不平整,像桔子皮,俗称“桔皮釉”。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宣德青花瓷器的纹饰比永乐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常见纹饰有枇杷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梅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凤、海兽鱼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八宝:轮、螺、伞、盖、花、鱼、罐、肠)、阿拉伯纹等,器物边缘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宣德时期的瓷器器型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一般都有年款,大多楷书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或四字“宣德年制”款,与永乐不同,篆书款很少。款识书写位置比较乱,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宣德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附:宣德瓷器鉴定要点 后期仿制宣德瓷器数量巨大,青花、甜白、红釉、釉里红被仿制的数量最多。我们在鉴定的时候不光要注意器型和款识,还要仔细研究以下方面,宣德瓷器釉面一般为桔皮釉;用30倍的放大镜观察,气泡呈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气泡群之间的间距疏朗,一般来说气泡密集、整齐为新仿制的;盘、碗底足多数有边棱,不是滚圆的“泥鳅背”;宣德大盘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无法用手抓住;青花瓷器绝大部分具有黑铁锈斑,后期仿制的铁锈斑仔细观察会发现是明显加重钴料产生的效果,绘画以小笔触上彩,没有一笔涂抹的现象;宣德盘类塌底盘心下凹现象明显,如遇平底盘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仿品;立件瓷器胎体均为上下分段拼接,胎体前后合模成型的为仿制品。 (4)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正统、景泰、天顺(公元1436-1464年)是明代陶瓷史上情况不明的时期,出土和传世的器物中至今没有发现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个朝代的。由于这三朝瓷器不见年款特征难以分割,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此称之为“空白期”或“黑暗期”。但事实是这三个朝代的瓷器生产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近几年对景德镇御窑厂正统层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瓷器主要有大罐、大盆、大碗、盘等,纹饰有海水麒麟、海水龙纹、流云、火云、梵文、缠枝莲、仰莲瓣等,疏朗纤细和繁密粗硕皆具,保持了一部分宣德晚期的特点。景泰、天顺时期梅瓶、罐的颈部较高,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接胎痕比较明显,底足白砂底无釉,浅宽圈足。瓶多带月牙状耳;碗、盘壁上薄下厚,圈足内收,底足大多有釉。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正统时风格比较接近宣德,景泰、天顺时纹饰疏朗,潇洒随意,接近成化时期风格。 (5) 成化时期 成化(公元1465-1487年)一朝历时共23年,成化瓷器不仅斗彩著称于世,本朝的青花和色釉瓷器也同样精彩。成化瓷器总的风格是秀丽清雅,器物主要以小件赏玩品为多。从明代嘉靖、万历开始一些民窑仿制成化瓷器,属款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仿制的数量更多,其中也不乏精品。成化青花瓷有早期及典型成化之分,一般来讲,早期成化瓷和宣德瓷风格相类,青花颜料同样用进口料,现不平整的铁锈斑,青花发色具有浓淡的层次感。成化民窑青花瓷出现不少精品,但是多数器物青花发色青中偏灰,釉质虽然肥厚制作粗糙,立件器物底部跳刀痕明显。成化彩器施彩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一般采用平涂法,同一个色彩具有不同的色调,着色丰富而不繁乱,色彩的使用不会超过6种,一般3、4种最为常见。成化瓷器绝大部分用青花作衬托,彩瓷绘制的人物衣服只有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俗称“成窑一件衣”。成化斗彩因其主要作为宫廷用瓷,在当时生产数量就很少,自创烧就开始为极为珍贵的珍品。据《野获编》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一对成化斗彩杯就值100两白银。“成化斗彩”在清雍正以前称为“成化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釉上一般有3、4种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特征鲜明,红的艳如血;油红重艳有光;鹅黄娇嫩透明;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色稍透明;姜黄色浓光弱,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呈透明而微黄色;孔雀绿浅翠透明;葡萄紫色如葡萄而透明;赭紫色暗;姹紫色浓而无光。成化斗彩收藏最多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般小器型的比较多。成化斗彩均为官窑器,制作非常讲究,器物底部的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成化斗彩极为名贵,历代仿制很多,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仿制的“天”字罐和鸡缸杯达到很高的水平。成化官窑器物绝大部分有款识,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款的排列分两行,外加双线方框;部分两行六字外加双圈;根据成化斗彩传世品来看,成化六字款应该是专人书写,这些款识大概同出一人之手。孙瀛洲先生曾把成化斗彩六字款概括成六字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年”字三点头肩腰。成化时期民窑器物有书写“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形或方升形图记款。明、清两代的仿制品多见“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或书“成化”两字款。附:成化瓷器鉴定要点   后期仿制成化器物以斗彩和青花为多,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成化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质纯净,手抚如玉;器物外底足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成化官窑款识只有青花六字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标有其它款识的基本为伪造品,款识绝无篆书、刻划、印等,并且成化款书写用的是秃笔,字藏锋,无明显顿处,字体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用30倍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小而密集,这和宣德时期的特征是明显不同的;“米糊底”也是成化器物极为明显的特征。

(6)  期    弘治(公元1488-1505年)共历时18年。根据文献记载,弘治朝烧制瓷器的御窑厂曾停烧十几年,传世的官窑器不多,能够见到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盘、碗等器物。弘治朝瓷器基本上属于成化的延续,在成化朝红极一时的斗彩瓷器到弘治已经基本停止烧造。弘治瓷器胎骨洁白,器壁较薄;釉色肥厚、细腻、光亮;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现粉末状小气泡,并且多漂浮于釉面上;器物内壁施釉不够讲究,较粗糙。弘治官窑青花瓷器的胎、釉制作工艺基本上是成化的继续。色釉瓷以黄釉最为著名,这种黄釉瓷器胎色呈鸡蛋黄色,胎比康熙黄釉厚,器底釉色大多白中泛青,器物底釉釉色发白是弘治时期所独有的,也是我们在鉴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朝烧制的剔花绿龙器物非常突出,如白底雕填绿龙盘。弘治彩瓷的烧制非常稀少,主要为绿彩和红彩两种,白底绿彩是弘治主要的器物品种,在胎上刻出图案花纹,上透明釉时留出图案的空挡,用高温烧成白釉露胎器后,再在露胎部位施绿彩再以低温烧制。这种白釉绿彩器的传世品极少,清代康熙有过一些仿制,但仿制工艺不如弘治本朝,龙的形状狭细呆板。弘治年的官窑款识主要有两种,“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和“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款。民窑的款识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弘治官窑器的款识“大明弘治年制”的“治”字,三点水大多低于“ 台”字。 
(7)正德时期     正德(公元1506-1521年)朝历时仅16年。正德官窑瓷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器物风格由成化、弘治的纤细精雅趋转为厚重粗糙。圆器胎质致密细薄,相比成化、弘治还是略显厚重,立件大器胎体厚重粗糙,接胎痕比较明显;釉质肥厚光润,白中偏青灰,圈足底部为亮青釉;青花料用的是江西上高县天则岗的“无名子”,也叫“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着色均为双勾填色,一笔平涂,无笔触感,不留空白。正德瓷器有书写阿拉伯文字的,或者以阿拉伯文为主要纹饰构成的,可能是供伊斯兰教清真寺所用,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纹饰风格基本和成化相同。正德时期烧制的斗彩、五彩,色彩对比强烈。黄底刻花绿彩器自正德时开始有,均为官窑器物。正德官窑款识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和“正德年制”两行四字青花楷书外加双圈款最为常见。官窑款识的“德”字和宣德时的一样,“心”上面没有一横。

(8)  隆庆时     嘉靖(公元1522-1567年)本朝历时45年,隆庆(公元1567-1572年),因隆庆朝历时很短,瓷器的制作几乎全部沿袭嘉靖,唯一的区别就是款识,所以我们主要介绍嘉靖瓷器。嘉靖朝是明代各时期烧制瓷器数量最多的,传世器物也很多。主要品种品种有青花、颜色釉、彩瓷等。这一时期的青花官窑小件瓷器胎质坚致细密,胎体轻薄,釉面肥润光亮;大件瓷器胎体厚重,胎质坚致粗松,釉面不够平整;釉色白中泛青或闪黄。嘉靖时期的青花用料主要用西域地区(有记载应是新疆地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的钴料“回青”和江西的“ 石子青”料配合使用,两种料配合使用青花发色浓艳而青中泛紫,没有永乐、宣德时的黑色斑点。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此时期的瓷器器物的纹饰主要有松鹤、云鹤、仙鹿、八卦、灵芝、八仙、暗八仙(八仙用的扇子、鱼鼓、横笛、葫芦、阴阳板、宝剑、花篮、莲花)、“卐”字等充满道教色彩的纹饰,另外还有鱼藻纹、三羊开泰、婴戏仕女、云龙火球、鸡冠唐草、花果花鸟、岁寒三友、缠枝莲、缠枝牡丹、垂云、菊花、八宝、“福”“禄”“寿”、凤穿花、团龙、团凤、狮球麒麟、荷塘鸳鸯等。嘉靖时期的颜色釉瓷器除白瓷外,以蓝釉(霁青)、黄釉和紫金釉最为著名。甜白釉的制作仍以胎质细腻、釉色润泽著称,釉色白中稍泛青灰,三十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小而密集。蓝釉瓷器蓝中微泛紫色,接近底足的聚釉处泛黑色,有的釉面有细小开片,部分有棕色斑点。嘉靖红、绿彩都属于釉上彩,除白釉红彩、白釉绿彩外还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釉上红、绿、黄三彩是嘉靖彩瓷最主要的品种。明代青花五彩的风格也形成于嘉靖晚期。明代的描金装饰瓷器也是在嘉靖最为盛行。

(9)  期    万历(公元1573-1620年)一朝历时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以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为界,官窑生产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量极大,品质优良;之后的整个明代官窑生产日渐衰退。万历瓷器胎体厚重,制作比较粗糙。釉色不如嘉靖朝白润,白中泛灰,底足内白釉色中闪青,釉色细密。万历时期瓷器的造型与嘉靖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梅瓶的小瓶口颈较前期长。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新的器型:多层套盒和蒜头瓶。笔架的制作数量也是极多,青花和五彩都有烧制,上刻龙形,下带瓷座。万历官窑款识的形式很多,有六字双圈款,也有环行款;有青花款,也有刻划款;均为楷书,字体方正,笔力较硬,转折处较多顿笔,捺笔划很长。万历时期烧制的瓷器大器型器物所占比例很大,大缸、大罐、大觚、大瓶、大盘、绣墩等大器很多。万历民窑青花器物的款识有年号款、吉语款、赞颂款和图记款等。如“福”、“寿”、“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玉堂佳器”、“长春佳器”、“富贵佳器”等;图记款有兔子款、太极阴阳鱼等。万历官窑的纹饰仍然以龙、凤纹及缠枝莲、婴戏纹等传统图案为主。嘉靖时期盛行的云鹤、八卦、八仙、莲托八宝、莲塘鱼藻及以梵文为装饰的方法也仍流行,万历时期的淡描青花是极为突出的工艺。

(10  时期    天启(公元1621-1628年)皇帝在位七年。万历、天启之间还有一朝:泰昌。泰昌皇帝在位仅一个月就病死了,后改年号天启。因为泰昌朝时间太短,所以没有官窑烧造。天启朝已经进入明代尾声,历时也很短,所以天启官窑传世器物很少。现仅存一件没有争议的,带“大明天启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双圈款的花篮图青花盘,其它的一些带有天启年号的器物,是否官窑现在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天启年间官窑虽然严重衰退,民窑确是表现得蒸蒸日上。天启青花的色调丰富多彩,既有万历时期的淡描青花,也有纯正艳丽或者浓黑深灰色泽且偶有晕散现象的青翠色调。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单写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对日本外销瓷的生产,而吸收了东瀛的风格特点。特别是天启民窑瓷器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都与外销日本相关。

(11  时期    崇祯(公元1628-1644年)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在位17年。传世器物不见崇祯官窑,主要有民间定烧的佛前用品,普通民用瓷和外销瓷。民窑器主要以青花和五彩为主,一般认为崇祯瓷器制作粗糙,实际上崇祯时期制作的一些细瓷质量也是相当好的,我们在收藏活动中,经常会遇见一些这个时期的民窑器物,如果制作精良,色泽好的器物,还是值得我们收藏的。崇祯民窑青花颜色有灰蓝,深蓝,有晕散也有稳定的。纹饰一般画得比较潦草,常见的纹饰有螭虎、凤鸟、游鱼、山水、树石、花鸟、玉兔、婴戏、达摩、和尚、高士、八仙、荷塘、花卉、松鼠葡萄、松树、垂柳、月影、博古等。主要器型有盘、碗、罐、花觚、香炉、净水碗、桶瓶等。器物多酱口,底足较高,足外壁下部无釉。碗、盘底有放射状跳刀痕,砂底较多。崇祯瓷器带年款的很少,斋堂款较多“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都是崇祯常用堂名款,佛教供器多带长篇铭文。

(12  德化瓷    明代德化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于世。因为瓷胎含铁量低,含钾量高,高温烧成后色泽明亮光润,凝脂般乳白,釉中隐现粉红或者乳白。明代德化窑白瓷远销欧洲,有“中国白”、“鹅绒白”之美誉。明代德化窑白瓷除了定制的外销瓷外,大部分器型都是民间常见的日用器皿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主要器型有碗、盘、盆、杯、壶、炉、洗等,最具典型特点的当属梅花杯。明代德化窑的瓷塑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观音、达摩、弥勒、如来、文殊、布袋和尚、寿星等。明代德化窑出现了一批制瓷艺术大师: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  
 
明代各个时期瓷器 (1)洪武时期 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称帝,年号洪武,至1398年历时共31年。确定洪武瓷器的存在,是近几十年的事。之前人们都习惯把这一时期的瓷器断代“元末明初”。随着近些年考古发现,洪武瓷器才逐渐被人们认识。洪武瓷器胎质坚硬、洁白,胎色有淡红、淡黄、灰白色等,露胎处多有泛氧化铁的红色。洪武传世瓷器分为粗瓷和细瓷两类,细瓷大多有五爪龙装饰,属于官窑瓷;粗瓷是民间日用器皿。器物造型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永乐风格,如碗底足中间有乳状凸起,叠烧碗内中心一圈无釉。洪武时期民窑器形大多不够规整,圈足内跳刀痕迹明显,器物露胎处可见旋削痕。洪武瓷器釉质肥厚,部分釉面开片,底圈足内缩釉现象比较普遍。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一直延续到清乾隆以后逐渐消失。洪武时期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釉里红、青花、青白釉、酱釉、蓝釉、红釉等。青花器物的数量少于釉里红。釉里红发色轻淡偏灰,有时有晕散、飞红的现象,色调深浅不一。青白釉比元代枢府釉发白,但釉色不及枢府釉光润。洪武瓷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绘画和刻划两种。纹饰有云龙、动物、花卉、松竹梅、折枝梅、缠枝花等,图案花卉纹比较多见。有的碗心书写“福”“寿”字的;器物口沿常见几何纹装饰。洪武时期民间用瓷纹饰简单,线条粗犷。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又有开拓,初现一些不同于元代的风格特色。 (2)永乐时期 永乐(公元1403-1424年)瓷器胎色白,胎质细腻、轻薄,润厚莹亮,釉泡少;施釉不均匀处内有闪牙黄色和青色。永乐朝的瓶、罐大多为小器型。装饰手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印花等。青花器物构图层次较元代少,比明代后期多。图案单纯不繁复,图案布局极为紧凑。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青花色泽浓艳,有传说永乐、宣德所用的青料,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含锰量低,含铁量较高。含锰量低,可以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经合适的温度,能烧出像宝石蓝一样的色泽。但是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的“成功之作”。永乐白瓷器物上往往有暗花刻纹和印纹。由于这种胎薄釉莹的白瓷,给人一种“甜”的感觉,因此又称为“甜白瓷”。附:永乐瓷器的款识:永乐瓷器的款识都是四字篆书款,印、刻、写三种手法,字体小而不清楚。永乐白釉梅瓶的肩部有书写楷书“内府”二字青花款的,为景德镇烧制,及其珍贵。永乐款无楷书、行书,凡是楷书或者行书的永乐款都是仿品。 (3)宣德时期 宣德(公元1426-1436年)虽然仅历时10年,但这段时期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青花瓷和永乐时期的差别不大,有“永宣不分”的说法。永乐、宣德以后,鲜红的瓷器制品极少烧制成功,因红釉对窑内气氛要求极高,烧制难度非常大,瓷器质量很难控制,所以烧制红釉瓷器被称为“火的艺术”。《景德镇陶录》这样评价:“永器鲜红最贵”,足见永乐、宣德红釉瓷器名贵一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最为珍贵的奇葩。宣德时期瓷器胎体比永乐时厚重,釉层肥厚闪青,釉面不平整,像桔子皮,俗称“桔皮釉”。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摞大气泡。宣德青花瓷器的纹饰比永乐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常见纹饰有枇杷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梅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凤、海兽鱼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八宝:轮、螺、伞、盖、花、鱼、罐、肠)、阿拉伯纹等,器物边缘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宣德时期的瓷器器型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一般都有年款,大多楷书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或四字“宣德年制”款,与永乐不同,篆书款很少。款识书写位置比较乱,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宣德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附:宣德瓷器鉴定要点 后期仿制宣德瓷器数量巨大,青花、甜白、红釉、釉里红被仿制的数量最多。我们在鉴定的时候不光要注意器型和款识,还要仔细研究以下方面,宣德瓷器釉面一般为桔皮釉;用30倍的放大镜观察,气泡呈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气泡群之间的间距疏朗,一般来说气泡密集、整齐为新仿制的;盘、碗底足多数有边棱,不是滚圆的“泥鳅背”;宣德大盘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无法用手抓住;青花瓷器绝大部分具有黑铁锈斑,后期仿制的铁锈斑仔细观察会发现是明显加重钴料产生的效果,绘画以小笔触上彩,没有一笔涂抹的现象;宣德盘类塌底盘心下凹现象明显,如遇平底盘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仿品;立件瓷器胎体均为上下分段拼接,胎体前后合模成型的为仿制品。 (4)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正统、景泰、天顺(公元1436-1464年)是明代陶瓷史上情况不明的时期,出土和传世的器物中至今没有发现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个朝代的。由于这三朝瓷器不见年款特征难以分割,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因此称之为“空白期”或“黑暗期”。但事实是这三个朝代的瓷器生产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近几年对景德镇御窑厂正统层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瓷器主要有大罐、大盆、大碗、盘等,纹饰有海水麒麟、海水龙纹、流云、火云、梵文、缠枝莲、仰莲瓣等,疏朗纤细和繁密粗硕皆具,保持了一部分宣德晚期的特点。景泰、天顺时期梅瓶、罐的颈部较高,呈上小下大的梯形,接胎痕比较明显,底足白砂底无釉,浅宽圈足。瓶多带月牙状耳;碗、盘壁上薄下厚,圈足内收,底足大多有釉。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正统时风格比较接近宣德,景泰、天顺时纹饰疏朗,潇洒随意,接近成化时期风格。 (5) 成化时期 成化(公元1465-1487年)一朝历时共23年,成化瓷器不仅斗彩著称于世,本朝的青花和色釉瓷器也同样精彩。成化瓷器总的风格是秀丽清雅,器物主要以小件赏玩品为多。从明代嘉靖、万历开始一些民窑仿制成化瓷器,属款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仿制的数量更多,其中也不乏精品。成化青花瓷有早期及典型成化之分,一般来讲,早期成化瓷和宣德瓷风格相类,青花颜料同样用进口料,现不平整的铁锈斑,青花发色具有浓淡的层次感。成化民窑青花瓷出现不少精品,但是多数器物青花发色青中偏灰,釉质虽然肥厚制作粗糙,立件器物底部跳刀痕明显。成化彩器施彩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一般采用平涂法,同一个色彩具有不同的色调,着色丰富而不繁乱,色彩的使用不会超过6种,一般3、4种最为常见。成化瓷器绝大部分用青花作衬托,彩瓷绘制的人物衣服只有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俗称“成窑一件衣”。成化斗彩因其主要作为宫廷用瓷,在当时生产数量就很少,自创烧就开始为极为珍贵的珍品。据《野获编》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一对成化斗彩杯就值100两白银。“成化斗彩”在清雍正以前称为“成化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釉上一般有3、4种不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特征鲜明,红的艳如血;油红重艳有光;鹅黄娇嫩透明;杏黄色闪微红;蜜蜡黄色稍透明;姜黄色浓光弱,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等呈透明而微黄色;孔雀绿浅翠透明;葡萄紫色如葡萄而透明;赭紫色暗;姹紫色浓而无光。成化斗彩收藏最多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般小器型的比较多。成化斗彩均为官窑器,制作非常讲究,器物底部的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成化斗彩极为名贵,历代仿制很多,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仿制的“天”字罐和鸡缸杯达到很高的水平。成化官窑器物绝大部分有款识,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款的排列分两行,外加双线方框;部分两行六字外加双圈;根据成化斗彩传世品来看,成化六字款应该是专人书写,这些款识大概同出一人之手。孙瀛洲先生曾把成化斗彩六字款概括成六字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平年应悟,“年”字三点头肩腰。成化时期民窑器物有书写“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形或方升形图记款。明、清两代的仿制品多见“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或书“成化”两字款。附:成化瓷器鉴定要点   后期仿制成化器物以斗彩和青花为多,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成化器物胎质洁白细腻,釉质纯净,手抚如玉;器物外底足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成化官窑款识只有青花六字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造”两种,标有其它款识的基本为伪造品,款识绝无篆书、刻划、印等,并且成化款书写用的是秃笔,字藏锋,无明显顿处,字体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用30倍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小而密集,这和宣德时期的特征是明显不同的;“米糊底”也是成化器物极为明显的特征。

(6)  期    弘治(公元1488-1505年)共历时18年。根据文献记载,弘治朝烧制瓷器的御窑厂曾停烧十几年,传世的官窑器不多,能够见到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盘、碗等器物。弘治朝瓷器基本上属于成化的延续,在成化朝红极一时的斗彩瓷器到弘治已经基本停止烧造。弘治瓷器胎骨洁白,器壁较薄;釉色肥厚、细腻、光亮;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现粉末状小气泡,并且多漂浮于釉面上;器物内壁施釉不够讲究,较粗糙。弘治官窑青花瓷器的胎、釉制作工艺基本上是成化的继续。色釉瓷以黄釉最为著名,这种黄釉瓷器胎色呈鸡蛋黄色,胎比康熙黄釉厚,器底釉色大多白中泛青,器物底釉釉色发白是弘治时期所独有的,也是我们在鉴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朝烧制的剔花绿龙器物非常突出,如白底雕填绿龙盘。弘治彩瓷的烧制非常稀少,主要为绿彩和红彩两种,白底绿彩是弘治主要的器物品种,在胎上刻出图案花纹,上透明釉时留出图案的空挡,用高温烧成白釉露胎器后,再在露胎部位施绿彩再以低温烧制。这种白釉绿彩器的传世品极少,清代康熙有过一些仿制,但仿制工艺不如弘治本朝,龙的形状狭细呆板。弘治年的官窑款识主要有两种,“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和“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款。民窑的款识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弘治官窑器的款识“大明弘治年制”的“治”字,三点水大多低于“ 台”字。 
(7)正德时期     正德(公元1506-1521年)朝历时仅16年。正德官窑瓷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器物风格由成化、弘治的纤细精雅趋转为厚重粗糙。圆器胎质致密细薄,相比成化、弘治还是略显厚重,立件大器胎体厚重粗糙,接胎痕比较明显;釉质肥厚光润,白中偏青灰,圈足底部为亮青釉;青花料用的是江西上高县天则岗的“无名子”,也叫“石子青”。色泽青中偏灰,着色均为双勾填色,一笔平涂,无笔触感,不留空白。正德瓷器有书写阿拉伯文字的,或者以阿拉伯文为主要纹饰构成的,可能是供伊斯兰教清真寺所用,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纹饰风格基本和成化相同。正德时期烧制的斗彩、五彩,色彩对比强烈。黄底刻花绿彩器自正德时开始有,均为官窑器物。正德官窑款识以“大明正德年制”两行六字和“正德年制”两行四字青花楷书外加双圈款最为常见。官窑款识的“德”字和宣德时的一样,“心”上面没有一横。

(8)  隆庆时     嘉靖(公元1522-1567年)本朝历时45年,隆庆(公元1567-1572年),因隆庆朝历时很短,瓷器的制作几乎全部沿袭嘉靖,唯一的区别就是款识,所以我们主要介绍嘉靖瓷器。嘉靖朝是明代各时期烧制瓷器数量最多的,传世器物也很多。主要品种品种有青花、颜色釉、彩瓷等。这一时期的青花官窑小件瓷器胎质坚致细密,胎体轻薄,釉面肥润光亮;大件瓷器胎体厚重,胎质坚致粗松,釉面不够平整;釉色白中泛青或闪黄。嘉靖时期的青花用料主要用西域地区(有记载应是新疆地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的钴料“回青”和江西的“ 石子青”料配合使用,两种料配合使用青花发色浓艳而青中泛紫,没有永乐、宣德时的黑色斑点。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此时期的瓷器器物的纹饰主要有松鹤、云鹤、仙鹿、八卦、灵芝、八仙、暗八仙(八仙用的扇子、鱼鼓、横笛、葫芦、阴阳板、宝剑、花篮、莲花)、“卐”字等充满道教色彩的纹饰,另外还有鱼藻纹、三羊开泰、婴戏仕女、云龙火球、鸡冠唐草、花果花鸟、岁寒三友、缠枝莲、缠枝牡丹、垂云、菊花、八宝、“福”“禄”“寿”、凤穿花、团龙、团凤、狮球麒麟、荷塘鸳鸯等。嘉靖时期的颜色釉瓷器除白瓷外,以蓝釉(霁青)、黄釉和紫金釉最为著名。甜白釉的制作仍以胎质细腻、釉色润泽著称,釉色白中稍泛青灰,三十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小而密集。蓝釉瓷器蓝中微泛紫色,接近底足的聚釉处泛黑色,有的釉面有细小开片,部分有棕色斑点。嘉靖红、绿彩都属于釉上彩,除白釉红彩、白釉绿彩外还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釉上红、绿、黄三彩是嘉靖彩瓷最主要的品种。明代青花五彩的风格也形成于嘉靖晚期。明代的描金装饰瓷器也是在嘉靖最为盛行。

(9)  期    万历(公元1573-1620年)一朝历时48年,是明代历时最长的一个朝代。以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为界,官窑生产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量极大,品质优良;之后的整个明代官窑生产日渐衰退。万历瓷器胎体厚重,制作比较粗糙。釉色不如嘉靖朝白润,白中泛灰,底足内白釉色中闪青,釉色细密。万历时期瓷器的造型与嘉靖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梅瓶的小瓶口颈较前期长。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新的器型:多层套盒和蒜头瓶。笔架的制作数量也是极多,青花和五彩都有烧制,上刻龙形,下带瓷座。万历官窑款识的形式很多,有六字双圈款,也有环行款;有青花款,也有刻划款;均为楷书,字体方正,笔力较硬,转折处较多顿笔,捺笔划很长。万历时期烧制的瓷器大器型器物所占比例很大,大缸、大罐、大觚、大瓶、大盘、绣墩等大器很多。万历民窑青花器物的款识有年号款、吉语款、赞颂款和图记款等。如“福”、“寿”、“金玉满堂”、“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福寿康宁”、“天下太平”、“玉堂佳器”、“长春佳器”、“富贵佳器”等;图记款有兔子款、太极阴阳鱼等。万历官窑的纹饰仍然以龙、凤纹及缠枝莲、婴戏纹等传统图案为主。嘉靖时期盛行的云鹤、八卦、八仙、莲托八宝、莲塘鱼藻及以梵文为装饰的方法也仍流行,万历时期的淡描青花是极为突出的工艺。

(10  时期    天启(公元1621-1628年)皇帝在位七年。万历、天启之间还有一朝:泰昌。泰昌皇帝在位仅一个月就病死了,后改年号天启。因为泰昌朝时间太短,所以没有官窑烧造。天启朝已经进入明代尾声,历时也很短,所以天启官窑传世器物很少。现仅存一件没有争议的,带“大明天启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双圈款的花篮图青花盘,其它的一些带有天启年号的器物,是否官窑现在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天启年间官窑虽然严重衰退,民窑确是表现得蒸蒸日上。天启青花的色调丰富多彩,既有万历时期的淡描青花,也有纯正艳丽或者浓黑深灰色泽且偶有晕散现象的青翠色调。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单写意,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对日本外销瓷的生产,而吸收了东瀛的风格特点。特别是天启民窑瓷器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都与外销日本相关。

(11  时期    崇祯(公元1628-1644年)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在位17年。传世器物不见崇祯官窑,主要有民间定烧的佛前用品,普通民用瓷和外销瓷。民窑器主要以青花和五彩为主,一般认为崇祯瓷器制作粗糙,实际上崇祯时期制作的一些细瓷质量也是相当好的,我们在收藏活动中,经常会遇见一些这个时期的民窑器物,如果制作精良,色泽好的器物,还是值得我们收藏的。崇祯民窑青花颜色有灰蓝,深蓝,有晕散也有稳定的。纹饰一般画得比较潦草,常见的纹饰有螭虎、凤鸟、游鱼、山水、树石、花鸟、玉兔、婴戏、达摩、和尚、高士、八仙、荷塘、花卉、松鼠葡萄、松树、垂柳、月影、博古等。主要器型有盘、碗、罐、花觚、香炉、净水碗、桶瓶等。器物多酱口,底足较高,足外壁下部无釉。碗、盘底有放射状跳刀痕,砂底较多。崇祯瓷器带年款的很少,斋堂款较多“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都是崇祯常用堂名款,佛教供器多带长篇铭文。

(12  德化瓷    明代德化窑以烧制白瓷而著称于世。因为瓷胎含铁量低,含钾量高,高温烧成后色泽明亮光润,凝脂般乳白,釉中隐现粉红或者乳白。明代德化窑白瓷远销欧洲,有“中国白”、“鹅绒白”之美誉。明代德化窑白瓷除了定制的外销瓷外,大部分器型都是民间常见的日用器皿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主要器型有碗、盘、盆、杯、壶、炉、洗等,最具典型特点的当属梅花杯。明代德化窑的瓷塑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观音、达摩、弥勒、如来、文殊、布袋和尚、寿星等。明代德化窑出现了一批制瓷艺术大师: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