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花瓷器——青花料的种类

 海外寻瓷翁 2012-12-15
瓷器中称蓝为青花,特别指以钴元素发出的蓝。钴蓝的发色在世界最先出现在五世纪阿拉伯(陶)瓷器上,在中国钴蓝首先是在唐朝的唐三彩中呈现的。在唐朝,由于东西方的频繁交流,很多中东地区的人员来到中原,甚至定居下来,所以,钴料来自中东是非常可能的,特别是在多次考古发现中出现的唐青花的发色与中东的一致,也基本与元青花相似,元青花发色的某些区别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烧制方法与瓷胎的变异造成的。所以中国首先使用的青花料在唐到元期间主要是苏麻泥青料。
应该说,当青花开始流行的元代,寻找低廉的青花料是正常的事情,虽然回青在明中后期才开始大量使用,“回青”与制瓷附近产的“陂塘青”也应该在元末与明初开始使用。
在洪武一部分馆收藏品中,仍然有点苏料的发色,可能很少部分在使用剩余的苏料,甚至可能是元末带产品。
与永乐朝前期青花的发色偏黑,可能是国产杂料与非钴料混合使用的结果。
在永乐后期与宣德朝以及“空白期”,青花呈现苏料的发色,但是色偏暗,可能是苏麻泥青与其他青花料或者其他非钴料混合使用造成的结果。
在成化朝青花呈现“明珠料”的正蓝发色,也许“明珠料”开始使用的初期,或者是它与“陂塘青”混合使用的结果。但是苏麻泥青特征基本消失。
在弘治朝,由于弘治帝性格温和低调,“陂塘青(平等青)”开始大量使用。陂塘青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陂塘青呈色淡雅,与明代前期苏麻离青料浓艳者迥然不同。《江西省大志》有“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的记载,知陂塘青使用时间约在成化到嘉靖中期。
在宣德到明末民窑主要使用低廉的“石子青”亦称“石青”。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原料。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此料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此青料色发蓝带树叶青色,暗。明朝民窑还大量使用”无名子“:也称“画烧青”。明中期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正德《瑞州府志》“物产”条有“无名子出天则冈,景德镇用此绘画瓷器”记载。另“山川”条也说:“上高县天则冈尚有……,其地产无名子,皆在县西。”
在嘉靖朝主要使用“回青”。回青一名始见于《江西省大志》,有“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记载。万历《明会典》“土鲁番”条也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记载。景德镇瓷器使用回青料,就传世品观察,当始于明嘉靖(1522—1566)间,隆庆、万历(1567—1619)时继续使用。此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青、陂塘青色调不同。官窑中使用:明·黄一正《事物绀珠》:”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注一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在嘉靖后期到清,官与民(出口瓷)都大量使用“珠明料”它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云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产。氧化钴含量在2%以下,上品者氧化钴含量可达8—9%。明嘉靖后,青花开始使用云南珠明料,并逐渐以云南珠明料为主要青料,它发色鲜艳,是青花的比较标准色彩。
明末到清中期(官与民)开始使用“浙料”又称“浙青”。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七卷《陶埏》记载:青料“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明代末期、清代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浙料。浙江江山生青料含三氧化二铁4.40%、氧化锰19.97%、氧化钴1.81%。烧成后,青花色泽一般蓝中泛灰,清丽幽雅;也有的青翠鲜艳。是康熙蓝的主要原料。
在民国初期,青花使用的是一种发色蓝中到绿的原料。
关于青料的发色,在以后期间再具体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