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潜夫故里人 2012-12-15
教学参考书目
发布日期:  2012-3-14
  • 教学参考书目

[1]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2003年月日2月版。

[2]杨守敬《评碑评帖记》,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版。

[3]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载《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2版。

[4]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5]方若著 王状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1年7月版。

[6]罗卫东《陇南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7]祝中熹《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200年11月版。

[8]康世荣《秦西垂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版。

[9]田佐《话说西汉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0]祝中熹 李永平《甘肃考古文化丛书——青铜器》敦煌文艺出版,2004年2月版。

[11]祝中熹《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2004年2月版。

[12]张维《陇右金石录》(武都县图书馆藏本影印本)。

[13]叶昌炽著,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年4月版。

[14]谢国桢《吴愙斋尺牍》,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六十年[1971]。

[15]杨倩描《吴家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6]高天佑《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李祖桓《仇池国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18]孙星衍 邢澍《寰宇访碑录·序》,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六月版。

[19]钱大昕《金石文跋尾》,载《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2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2版。

[20]唐晓军《甘肃石刻艺术》,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版。

[21]祝中熹 李永平《甘肃考古文化丛书——青铜器》,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2]祝中熹《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3]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24]吴景山《丝绸之路交通碑铭》,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25]胡祥庆《成县风物英华》,兴界图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

[26]胡祥庆《西狭颂》,工人出版社,1993年7月版。

[27]高天佑《西狭颂研究在日本》,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8]魏礼 金作砺主编《礼县金石集锦》(未公开发行),2000年10月天水新华印刷厂印刷。

[29]樊军《吴挺碑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30]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载《燕京学报》专号10号,1935年3月版。

 

  • 陇南金石题壁研究状况

一  清代以前金石学者对陇南金石的载录与研究

(一)宋代金石学者对陇南金石的载录与研究

宋代是金石学的兴盛期。朱心剑先生认为:“(宋代金石)研究方法,大约不出于著录、摹写、考释和评述四端。有存其目者,有录其文者,有图其形者,有摹其字者,有分地纪载者,有分类编篡者,或考其时代,或述其制度,或释其文字,或评其书迹,至为详备。”宋代金石著述影响最广者,当推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王象之等人。而陇南东汉摩崖《西狭颂》、《郙阁颂》、《耿勋表》等已在其著述中屡屡出现,其中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录碑目最多,达十七品(包括兴州二品);洪适《隶释·隶续》对陇南汉刻,载目录文,详考人物,辨证异体,考述甚详。

1、欧阳修《集古录》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搜罗金石刻文,积至千卷,跋尾四百余篇,辑《集古录》十卷,成书于嘉祐、熙宁间。在两宋时金石学者对《郙阁颂》的关注、研究,当领先于其他秦陇汉刻,不仅迭见于文人墨客题咏,而且南宋和明代后期还有异地续刻和增补现象。[2]最早收录陇南碑刻是《郙阁颂》(东汉时《郙阁颂》所在地略阳隶属武都郡)(其卷三)

《集古录》择录部分铭文,释文将“常”讹作“恒”,“李翕”误作“李会”,“衡官掾”误作“俾府掾”,“今”误为“尔”。由此可见,《郙阁颂》摩崖在北宋时已泐损极甚。《跋尾》作于宋治平元年(1064)六月十日。

2、曾巩《元丰题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与欧阳修同时,史称其尝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百余卷,但书已佚,今仅存《序》及《跋尾》四十余则在《南丰类稿》中,或称《元丰题跋》。《元丰题跋》首次著录并详考《西狭颂》与《五瑞图》。

《题跋》辨正欧阳永叔(修)关于“李翕”的误识,其中还论及《西狭颂》、《郙阁颂》拓本在宋代的流传。

3、赵明诚《金石录》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人,赵挺季子。赵以所藏三代彝器及汉唐以来石刻,仿《集古录》例,作《金石录》三十卷,凡跋尾五十二篇。其中录及陇南金石者仅《西狭颂》一品而已》。

赵氏择录《西狭颂》部分铭文,对其内容进行了粗略分割,并未作深入研究,但从“文字首尾完好”一语,可以了解到《西狭颂》摩崖在北宋的存在状况。

4、洪适《隶释·隶续》

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人。欧、赵以来,金石碑版录全文,今所存者,仅有洪适《隶释·隶续》一书。《隶释·隶续》对陇南汉摩崖录考最为详备。

5、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王象之,字仪父,婺州金华人。庆元二年(1196)进士,博学多识,仕宦之余,收集地理书及诸郡县地志、图经,辑成《舆地纪胜》。《舆地纪胜》于嘉定十四年(1221)开始综合编纂,约书于宝庆三年。该书以南宋统治区为限,共计府、州、军、监一百六十六,合二百卷。 “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道。明代曾将其中的《碑记》,辑为《舆地碑记目》四卷刻印。《舆地碑记目》对陇南碑刻的著录,除上述东汉摩崖外,还论及隋唐碑刻和宋人题记等,所收碑目达十七品。

   《舆地碑记目》所著十七品碑刻,幸存者仅《西狭颂》、《耿勋表》、《王仁裕墓碑》三品,《郙阁颂》已碎裂数块,面目全非。其余诸刻,或佚或毁,不知所在。

6、其他金石著录

     除上述各家外,其他宋代金石著作,如无名氏《天下碑录》、董逌《广川书跋》、娄机《汉隶字原》、郑樵《金石略》等也有著录。

(二)明代金石学者对陇南金石的载录与研究

金石之学,至宋兴盛,至元明而中衰。元代八十余年,金石著作,屈指可数。明代稍有振起,但不能与宋代同日而语。其存目者,有杨慎集《水以注碑目》一卷;存目而附跋尾者,有赵崡《石墨鐫华》六卷;录文者,有杨慎《金石古文》十四卷。

(三)清代金石学者对陇南金的载录与研究

金石之学,肇于汉,盛于宋,中衰于元明,复兴于清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云:“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自顾炎武著《金石文字记》,实为斯学滥觞。继此有钱大昕之《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武亿之《金石三跋》,洪颐煊之《平津馆读碑记》,严可均之《铁桥金石跋》,陈介祺之《金石文字释》,皆考证精彻。而王昶之《金石萃编》,荟录众说,颇似类书。其专举目录者,则孙星衍、邢澎之《寰宇访碑录》。其后碑版出土日多,故《萃编》、《访碑录》等再三续补而不能尽。”

《西狭颂》、《郙阁颂》和《石门颂》合称“汉三颂”,三者形制相同(摩崖)、时代相近(东汉建和、建宁间)、地域相邻(陇南、陕南)、内容相关(记述架桥修路),且《西狭颂》、《郙阁颂》在汉代同属武都郡,二刻主人公同是李翕,撰文者同为下辨仇靖。因此,古代著录,往往相提并论。西狭汉刻亦倍受金石学者青睐,自宋至清,无不论及。日本学者古田康子撰《〈西狭颂〉与〈郙阁颂〉》一文,文后就古代金石文献对《西狭颂》、《郙阁颂》和《天井道记》的载录列表归类,所列相关金石文献达47种,其中清代37种,事实远不止此。

陇南,地处西部边陲,自南宋以后,渐被世人淡漠。清代金石名家又多集于山东及江浙一带,著述虽丰,但所收陇南金石碑目,亦不出欧、赵、洪三家左右。著录《西狭》诸汉刻者多达数十种,而其他碑刻却只字未提。乾道间,阶州(武都)邢澍,宦游江浙,博学洽闻,精研金石,与孙星衍辑成《寰宇访碑录》十二卷,石刻碑目浩如烟海,然而,翻检诸卷,仅觅得陇南碑目8品(包括《郙阁颂》),是为遗憾。光绪初,陕甘学政吴大澂曾亲访《西狭》、《耿勋》诸刻,并托人寻访《大云寺石碑》。光绪末年,甘肃学政叶昌炽曾两度至阶州按学,途径西和、礼县、成县、康县。搜访大量的金石碑拓,相关细节多见《缘督庐日记》和《语石》之中。

A.乾嘉金石学者及其著述

1、邢澍

邢澍(1759-?),字雨民,一字自轩,号佺山,甘肃阶州(今武都)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乾隆癸丑(1793)由进士知永康县事,《永康县志·职官列传·卷五》称:“博学,工诗,尤勤于课士。有就正者,虽案牍纷纶,先评艺文,所赏识,多成名士。为政尚严肃,遇盗贼必置重典。鼠窃屏迹,几于道不拾遗,市井无赖。具有名籍,有犯必痛惩之,不少贷,承累任阘冗后,得此肃清,风气为之一变。寻以考最,迁长兴。”[1]嘉庆元年,邢澍迁任长兴知县,达10年之久。赵定邦同治十三年修《长兴县志》云: “(邢澍)嘉庆元年知长兴县,案无留牍,自奉俭约,无他嗜……前后十年,百废具举。”《甘肃通志·传》(卷六十八)记载:邢澍“善治大狱,发奸摘伏,皆神效,而行政利人,有‘表天’之号,循声卓著,为上游所推重。”邢澍为政清廉,藏书万卷,博学洽闻,张廷济赞其“学是儒林吏是仙”。在史学、经学、训古学、金石学、姓氏学诸方面造诣颇深,传世著作十余种,论金石者三部,尤以《金石文字辨异》及与孙星衍合辑《寰宇访碑录》最负盛名。又有《金石札记》一书,卷数失考,刻本不传,张维《陇右著作录》以为《金石札记》与《金石文字辨异》系同书异名,张说未必可信,从书名看,《金石札记》象是读碑札记,若此书存世,兴许能找到有关陇南金石的详细载录。

《金石文字辨异》十二卷,其体例简明,收字多而考订精当,全书收录自汉至宋元单字2498个,凡碑石、砖瓦、墓志、经幢、摩崖等所举异文俗体均在收录之列。何元锡《后序》评价云:“是书之成,集腋成裘,因一合十,详时代以定真原,辨歧分以识厥体。譬之问津得要,求异斯同,洵为小学家不可少之书。” [4]《西狭颂》、《郙阁颂》、《耿勋表》各刻俗字异体均有收录,但辨例多取洪氏《隶释》、《隶续》所举。如在释“苦”之异体时,引《郙阁颂》云:“行理所苦”,而碑文实作:“行理咨嗟,郡县所苦”。碑以“行理”假借“行李”,时建国先生校释时,直书“行李咨嗟,郡县所苦”,亦误。由此可见,邢澍对《郙阁颂》铭文并不了熟。

《寰宇访碑录》十二卷,系孙星衍、邢澍合著,书成于嘉庆五年(1800)。此书最初资料来自邵晋涵。其后二十余年,孙星衍“游学四方,思以目,见于手摸,为之增补”,“又值同世通人名士,搜奇好异,邮示所获,扩其见闻”。经王昶、钱大昕、翁方纲、阮元、武亿、赵魏、何元锡等人订正增补,而后获交邢澍,邢澍“据筐箧所有,补其不备,删其重复,乃始成书。”该书收入先秦至元碑版、瓦文八千余通,以年代排序,注其书体、年月,详其出地、藏家,线索清晰,便于查阅。受其影响,赵之谦、罗振玉、刘声木等人均有增补续作。即便有邢澍参与,此书所收陇南碑刻寥寥无几,除众所周知的西狭汉刻外,仅增补阶州四通宋碑而已,见下表。

卷次

碑目名称

记录

碑刻地点

备注

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

八分书,建宁四年六月。后列《扶风吕国等十二行题名》。

甘肃成县

今存

李翕黾池五瑞碑

八分书,建宁四年六月。

甘肃成县

今存

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八分书,建宁五年二月。

陕西略阳

今存

武都太守耿勋碑

八分书,熹平三年四月。

甘肃成县

今存

阶州福津广严院记

正书,元丰元年八月。

甘肃阶州

今存

卧龙山玉皇阁威显神君像

正书,淳熙五年十月。

甘肃阶州

已佚

福津县广严院碑

魏鲸撰并正书。淳熙十五年八月。

甘肃阶州

今存

万寿山修观音祠记

张寅撰,刘震正书。庆元五年六月。

甘肃阶州

今存

    《寰宇访碑录》所收陇南碑目,除《威显神君像》碑外其它碑刻皆存。《威显神君像》,《武阶备志·碑碣》(卷十八)称:“《威显神君画像碑》,高四尺,阔二尺五,中为画像,刻工精妙。前正书:‘皇宋淳熙五年戊戌十月癸亥十三日癸卯’。后书:‘朝奉大夫知阶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沿边都巡检使借紫眉山史,祁上石。’碑在阶州城北卧龙岗。”

从邢澍两部传金石世著作看,先生对陇南金石的关注十分有限,这与其长期宦游江浙有关,陇南金石信息无从传递,与先生交情甚笃之陇上学者仅武威张澍而已。

2、钱大昕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人。钱大昕与王鸣盛、赵翼并称清代“乾嘉三大历史考据学家”。梁启超云:“清代学者之一般评价,大抵最推重钱,王次之,赵为下。”钱大昕不仅精通史学,而且在金石、算学、音韵学、诗赋等诸方面成就斐然。

邢澍与钱大昕可谓忘年交,二人情谊甚笃。嘉庆六年(1801)三月,邢澍邀钱大昕、阮元等名儒游顾渚山,钱大昕有诗赠邢澍云:“一月蚕忙判牍稀,寻山留客暮忘归。城头姑射真相似,好与闲云作伴飞。” 嘉庆七年,邢澍曾招请大昕、大昭共篡《长兴县志》。邢澍《长兴县志序》云:“壬戌之岁,始延请嘉定宫詹钱辛楣至署,稽旧之失,汰旧之繁,增旧之阙,订旧之讹。”

钱大昕认为:“金石之学,与经史相表里……欧、赵、洪诸家涉猎正史,是正尤多。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钱氏一生收集金石文字,“凡知交官居乡之地,莫不遍托搜罗,至身所经山崖水畔,黉宫梵宇,有断碑残刻,必剔藓拂尘,摩挲审读,或手自推拓,积三十余年,遂成巨富。”所著《金石学目录》、《金石文跋尾》,被王鸣盛称 “《潜研堂金石跋尾》尽掩七家(欧阳修、赵明诚、赵涵、顾炎武、王澍、朱彝尊)出其上,遂为古今金石学之冠”。

     《潜研堂金石跋尾》尤其注重以金石碑刻补证经史经史文献,在《西狭颂》跋尾中,将石刻所述李翕与《后汉书?皇甫规传》所载相比,认为“后来治行或减于前”,石刻有“溢美”成分;跋《耿勋表》辨翁方纲“荚”字误;跋《郙阁颂》则提出《郙阁颂》前亦曾有“五瑞图”画像,此说缺乏依据。因为钱氏所见拓本极有可能为《田克仁〈郙阁颂〉仿刻》本,左上有明人申如勋补刻,故云“书法太丑”。《金石跋尾》还收入陇南阶州二宋刻——《福津广严院敕牒》(嘉祐七年十二月)、《万寿山观音祠记》(庆元五年六月)。其拓本当来自邢澍,跋《观音祠记》云:“碑在阶州,金石家未有著录者,今长兴宰邢君佺山捐以贻予”。

3、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金石学家、诗人、书法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博学多才,精于金石考证鉴赏。《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翁方纲毕生精心汲古,广阅博览,在两汉金石的研究方面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以往的金石学家,征文考事时大多以时为记。考虑到见于著录的两汉金石有二百八十六件,有年月可考者一百一十四件,所以翁方纲在编著此书时仅以亲眼所见为记,依地依事编次,而不再以年月编次。《两汉金石记》的目录篇存于卷二,其后附有《欧阳文忠公〈集古录〉目次考》以及《洪文惠公〈隶释〉、〈隶续〉目次考》两篇文章,旨在方便读者之抉摘。[12]《两汉金石记》 详记两汉金石,碑刻非亲眼目睹者,皆不辑录,文中的记载翔实可靠,鉴别不爽,立论极有独见。在历代金石著录中,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是一部难得的两汉金石专著;若就金石断代研究而言,翁方纲此书则堪称开山之作。王昶对翁氏此书亦倍加称赞,认为此书“剖析毫芒,参以《说文》、《正义》,几欲驾洪文惠而上之。”《两汉金石记》有关陇南汉刻的考述极其精准。

B.晚清宦游学人与陇右金石

1、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陆城镇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著《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是《评碑记》和《评帖记》两篇的合集,又简称《评碑评帖记》。《评碑评帖记》将金石文字学考据之法引人书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评碑记·自序》云:“宋元以来,书家林立,惟行草差可观,而真书云绝,无论篆隶。良由精于简札,略于碑版。故特著此篇,以矫其弊。”《评碑记》中论及陇南汉刻。

2、吴大澂与陇右碑刻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出任陕甘学政。先生按学之余,不遗余力搜拓鉴藏秦陇金石古器,所获颇丰。同治十三年(1874)秋,视学陕南汉中,道出褒城,亲访石门汉魏刻石,著《石门访碑记》,手校《石门铭》摩崖。次年十月,出棚补试甘肃巩、秦、阶三属,途经成县鱼窍峡,亲访《西狭颂》、《五瑞图》石刻。吴大澂秦陇访古的相关细节,多见于吴大澂与山东潍县陈介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三人间的书札尺牍中。

3、叶昌炽与陇南金石

叶昌炽(1849-1917),字鞠裳,号颂鲁,自题缘督庐主人、蘧大夫等,江苏长洲(今苏州)人。[8]清末民初著名的金石学家、藏书学家,又是晚清政坛上颇有影响的史官和学者。其著作《语石》和《藏书纪事诗》享誉海内外,其《缘督庐日记》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叶昌炽接任甘肃学政。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离任,叶昌炽任甘肃学政整整四载。四年中,足迹遍及甘肃各州县。甘肃虽边陲地僻,但文化遗迹极丰,“碑痴”叶君,其访古觅碑之心愿得以极大满足,以为“度陇以来墨林第一快事”。叶君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一年(1905),三年内曾两度至阶州(武都)按学,途径西和、礼县、成县、康县,搜集了大量金石碑拓,并托季子衡搜访文县碑刻,岳世英(广文)搜拓成县碑刻,《缘督庐日记》对此记录甚详。

(1)叶昌炽陇南访碑(参考课件)

(2)《语石》所载陇南金石

《语石》,叶昌炽著。全书共十卷,凡480条。叶君自称:“访求逾二十年,藏碑至八千余通”。作者考察研究大量碑刻拓本,参证前人著述,对历代石刻 “制作之名义,标题之发凡,书学之升降,藏弆之源流,以逮摹拓,装池、轶闻、琐事”等诸方面作归纳总结,钩沉发微,引征有据,堪称一部碑版石刻之百科全书。   

此书于光绪二十七年成书,先生度陇视学,又重加厘定,有关陇南碑刻的著录正是在“厘定”中增补。其补序云:

此书脱稿后,越二月,即奉视学甘肃之命度陇,见闻略有增益。丙午归里,养疴渎川,再加厘定,去其复重。(《语石·序》)

叶昌炽《语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所载陇南金石。

4、吴大澂、叶昌炽与《续关中金石记》

吴大澂与叶昌炽同为江苏苏州人,二人都曾任甘肃学政一职,二人皆喜好金石碑拓收藏与研究,二人又都曾亲访陇南金石碑刻。

姓名

生卒年代

籍贯

职位

上任时间

卸任时间

吴大澂

1835-1902

江苏吴县

今苏州

陕甘学政

同治十二年(1873)

光绪二年(1876)

叶昌炽

1849-1917

江苏长洲

甘肃学政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 三十八岁的叶昌炽与管礼耕(字申季)应广东学政汪鸣銮(号柳门,别号郋亭)之邀赴粤襄助学政事务。汪鸣銮为吴大澂表弟,而吴大澂于是年二月六日假满赴广州接印。于是同乡叶、吴结为金石之交,过从甚密。

吴大澂欲约请叶昌炽续编《关中金石录》一书,二月廿六日《缘督庐日记》载:

谒清卿中丞,遍视所藏彝器,内处签押房,罗列几满,又出示在秦中所得石墨……中丞将续《关中金石记》,属余任编纂之役。

顾廷龙《吴大澂先生年谱》亦云:“先生于簿书之余,犹留意金石文字,约叶昌炽续成《金石记》”。三月二十日,吴大澂书告姪本善,再论此事。

(四)民国时期对陇南金石的载录与研究

A.张维《陇右金石录》、《陇右金石录补》

1、概述

张维(1890-1950),字维之,号鸿汀,甘肃临洮人。先生于史学、金石学、方志学、地方文献学等领域造诣颇深,著述达数十种,载誉学林。张维“考校异同,订正舛误,次第其年代先后,而旁证以史事”成十二卷,计《目》一卷,《录》十卷,后又修定原稿,增录碑碣35通,别为《校补》一卷,附于原稿之后。 本欲附金石拓本,但先生所居兰州东城寸云草堂于1940年日军空袭金城时夷为平地,金石拓本尽毁。

《陇右金石录》刊印后,“每念生长边陲,见闻不无孤陋,而舟国所至,朋友所寄,又时时有所发现,辄复继续录次,其于旧说疏误,石拓漫漶,时代避讳,改易多所是正,而新增篇目亦复不少。”遂又辑成《陇右金石录补》一卷,增录石刻230通。甘肃金石,向无专书著录,以往金石书籍仅列西狭汉刻几例,对于甘肃其它金石载录尤为简略。张维在《陇右金石录·序》中写道:

秦中为金石渊薮,陇右河西密迩关辅吉金贞石随地面有,顾以僻在边隅,未有专录,古今金石书所载率多简略。《集古录》只载一碑,《通志金石略》四碑,《舆地碑记目》十五碑,《天下金石志》二十五碑,明嘉靖《陕西通志》二十四碑,《金石萃编》四碑,《金石索》、《关中金石记》、《寰宇寻碑录》、《西垂石刻录》、《寰宇寻碑录补》,少者五六,多亦不过十余,惟《金石萃编补》合金石都四十五事,《缘督庐日记》五十余事,而所录皆限于元代以前。明王应遴著《墨华通考》,省为一卷,陕西一卷,九边一卷,载碑刻至明而止,而其书陇中未见传本,至宣统《甘肃通志》始兼录前明,凡总目一百有六,视诸书为最博。十数年前,续修《通志》,桂林廖进之主编金石,乃撮录至二百七十有奇,以视旧籍盖已皇皇巨编。

2、《陇右金石录》对陇南金石的著录与研究

《陇右金石录》是甘肃金石文献力作,前无古人。顾颉刚先生赞其“博大精深,确后学之所必须”②。此著收录上古至明代石刻(包括摩崖、碑、碣、墓志、经幢、石磬、瓦当、砖铭、造像、石塔等)十二类;青铜铁器(包括钱币、玺印、兵符、权量、香炉、金属人马、金属造像、礼器、食器、兵器、乐器等)24类,另还收录玉台等器物,计上古14、秦2、汉47、魏2、晋12、南朝宋2、北魏13、北周9、南朝梁2、隋15、唐75、五代5、宋158、西夏15、金20、元89、明772;《校补》收录51件,共计1303件。

《陇右金石录》共收录陇南金石152品。其中吉金6品(先秦《秦公簋》1品,汉印3品,汉弩1品,明钟2品),其余146件均为石刻。文县15品(录文5品),礼县15品(录文7品),成县53品(录文31品),西和17品(录文7品)、两当4品(录文1品),武都19品(录文11品),康县4品(录文4品),徽县25品(录文6品),宕昌一品未收录,崔阶先生曾对此作过详细统计④,然所列数据略有偏差,如《秦公敦》(即《秦公簋》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本出自礼县,因器物出土时礼县尚隶属天水故称“天水南”,《金石录》亦作“出于天水”。⑤汉代著录9品:1、《故道令印》,《金石录》未明出处,故道,汉时隶属武都郡,文引自《金石索》:“故道令印”四字见《印统》,《汉志》:“故道,莽曰:善治,属武都郡。”故城近两当县;2、《汉荆王玺》(武都);3、《汉羌王印》(武都);4、《大云寺后摩崖》(成县);5、《西狭颂摩崖》(成县);6、《五瑞图摩崖》(成县)7、《耿勋碑摩崖》(成县);8、《仇池碑》(西和),《金石录》作“在礼县仇池山”,误,实为“西和仇池山”;9、《蜀汉铜弩》(武都)。另外,崔君谓:“明代,令人遗憾的是西和、宕昌、康县等三个县竟没有一篇记录”。此语不确,《金石》所录明代西和金石共4品:《西和千岩寺碑》、《石佛山佛相》、《佛孔寺钟》、《添喜寺钟》。详见下表。

(五)建国以来对陇南金石墨迹的著述与研究

A.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秦西垂陵区出土的青铜器及相关研究

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公簋》,于1919年出土于“天水西南乡”,“西南乡”即礼县红河乡。围绕《秦公簋》的文章自王国维《秦公敦(簋)跋》之后,至今论述不休。20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圆顶山西垂陵园的发现,填补了秦国陵园发展史上的空白,是考察秦人早期文化的重大突破口。陵园内出土了众多青铜器,其中大批青铜重器多有铭文,如“秦公作宝用鼎”、“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秦公作铸尊壶”等。陵园的发现与青铜器的出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为之展开。

主要论著

1、冯国瑞《天水出土秦器汇考》,陇南丛书编印社石印出版,1944年12月

1944年,冯国瑞对天水出土秦器,如《秦公簋》、《秦公钟》、《秦车輨》等详加考证,又汇集王国维、商承祚、郭沫若、刘文炳、吴其昌等文章共10篇(其中冯三篇),由胡受谦作序。于1944年12月,由陇南丛书编印社石印出版。《天水出土秦器汇考》对《秦公簋》考证最详。

2、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

《秦西垂陵区》共收录礼县境内出土的金器、青铜器、石器、陶器等221件。其中礼县博物馆藏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器物10件;圆顶山贵族墓地器物128件;流失海外的秦西垂陵区器物10件;礼县境内与秦文化相关器物56件。李学勤先生作序,祝中熹先生作“导读”文。该书是一部图文并茂,融资料性、学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图片资料十分珍贵。

3、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礼县博物馆《秦西垂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

《秦西垂文化论集》是一部秦西垂文化研究资料集,《论集》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历史文献(共收6篇),一部分为论文(共收93篇)。分为族源争鸣、西垂发祥、都陵研究、器铭考释、发掘纪实五类。

4、祝中熹 李永平《甘肃考古文化丛书——青铜器》,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版

《甘肃考古文化丛书——青铜器》第三部分——重新审视秦国青铜器,有二节专论礼县青铜器,即“大堡子山秦陵所出青铜器”(页105-117)、“圆顶山秦早期国人墓地所出青铜器” (页117-133)。另外第三节“散出陇原各地的秦国青铜器”(133-154)也论及礼县散出青铜器,如《秦公簋》、《四纽盖圆壶》、《羊侯剑》、《右库工师戈》等。

5、祝中熹《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版

《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早期秦史》涉及陇南礼县的青铜器和石刻、陶器的章节很多。

(六)建国以来陇南石刻类论著与研究

A.国内作者著录

1、杨思、慕帮祺《甘肃金石志》

杨思、慕帮祺等篡《甘肃金石志》未刊印,1964年油印稿存甘肃图书馆。共载录甘肃古代石刻162件。

2、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7月版

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收录《西狭颂》、《五瑞图》、《郙阁颂》和《耿勋表》四通摩崖。

3、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释注《西狭颂》、《天井道题名》(实为《西狭颂》“十二人题名”)、《郙阁颂》、《耿勋表》。

4、吴景山《丝绸之路交通碑铭》,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丝绸之路交通碑铭》收录东汉至今有关丝绸之路交通类碑铭拓片76件,其中东汉2,唐、宋、西夏、元各1,明9,清46,民国14,现代1,其甘肃境内石刻占85%。而陇南摩崖、碑刻数量达34品。

5、唐晓军《甘肃古代石刻艺术》,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版

《甘肃古代石刻艺术》著录陇南石刻28品。

(二)陇南籍作者著录

1、胡祥庆《成县风物英华》,兴界图出版公司,1997年5月版

著录成县(1)大云寺《李叔政题壁》、《蒋之奇题记》、《游师雄题记》;狮子子洞《蒋颖叔题记》、《晃说之题记》;(3)杜甫草堂《胡明善·春日谒杜少陵祠诗碑》、《“潭云厓石”摩崖》;(4)金莲洞《感应金莲洞记》、《新修九皇洞记》;(5)甸山《陶自强纪行诗摩崖》;(6)西狭《刘思道题记》、《马义夫题记》、《李鷔题记》;(7)五仙洞《五仙洞记》、《孚泽庙赐额牒》;(8)仙人崖《王康题记》(《王子直甘露颂》);(9)石碑寨《世功保蜀忠德之碑》。此书重点展示《西狭颂》、《郙阁颂》、《耿勋表》,注释铭文,考证李翕、耿勋事迹。

2、胡祥庆《西狭颂》,工人出版社,1993年7月版

今拓本《西狭颂》字帖,附注释及部分古代金石学家有关《西狭颂》的载录。字口清晰,中日文对照,铜版纸印刷,略有反光。

3、高天佑《西狭摩崖石刻郡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和研究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对象为《西狭颂》、《五瑞图》、《天井道记》、《耿勋表》、《郙阁颂》及西狭历代题记。研究内容为涉及文本释注、异释考辨、作者研究、文学艺术特色、临本版本赏析、著录评注等诸多方面。4、高天佑《西狭颂研究在日本》,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介绍《西狭颂》在日本的研究状况,译集日本学者西林昭一、田中东竹、大桥修一、滨田、古田康子、牛丸好一、野口白汀等人关于“汉三颂”及西狭摩崖石刻的研究文章。

5、高天佑《西狭颂》(未公开发行),2006年12月天水新华印刷厂印刷

民国版《西狭颂》字帖,“正文”为民国刘元凯(字石余,号畏因居士,甘肃武都人)所藏。《五瑞图》、《“惠字西表”题额》、《十二行题名》为今拓。石余跋云:“《西狭颂》在武都属之成县,乃磨崖书也,笔法多篆,汉字中最高古才,然非初学者所宜也,石余老于五泉。”(页66)

6、魏礼 金作砺主编《礼县金石集锦》(未公开发行),2000年10月天水新华印刷厂印刷

《礼县金石集锦》收录礼县境内金石文物77件,著录包括图录、释文、说明(部分未附图)。其中先秦青铜器13品(包括商《亚父辛鼎》1,《秦公鼎》5,《秦公簋》3,《秦公壶》2、《右库工师戈》1及秦币1枚);汉代7品(《天水家马鼎》、汉印4枚,瓦当2通);北魏墓志砖2品;宋代石刻10品;元代石刻11品;明代石刻15品;清代碑刻18品;民国碑记1品;当代碑刻4品。

7、樊军《吴挺碑校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