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也有“叛逆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012-12-17

别让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父母也有“叛逆期”!


在某一天,我们会突然感觉自己的父母变得像个孩子——就像当年我们期待父母的爱并依赖父母一样,父母现在如此渴望得到我们的关心,也想依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生命与我们重新紧密地联结起来。父母的依赖带来温暖,但也常常让在奋力打拼的我们感到无形的压力,关系或许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越疏远——面对越来越难以沟通的父母,你是否正在感到力不从心?


矛盾从这里升起……

那些折磨人的心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就变得固执和唠叨起来,本来见面机会就少,而这少得可怜的时间竟然也用来吵嘴——真的是我们不够孝顺吗?在工作中可从来不会乱发脾气,为人处世上很有分寸,但是,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时间一长,我们立刻就变成了“小矮人”,像漫游仙境的爱丽丝一样,除了发脾气,没有别的招数阻止父母干涉她的个人生活。很多成年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时刻,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时间仿佛瞬间倒转,他们立刻变回那个在父母面前撒娇赌气的小孩子。


我今年28岁,毕业后留京工作。我一年回家一次,父母很疼爱也很想念我。但在心里,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喜欢他们,包括他们的性格、思维方式;我一直在抵抗他们,和他们说话,我很容易烦躁,莫名其妙发火,甚至我为遗传这件不能选择的事情感到懊恼。但事后又后悔,心疼日渐衰老的他们。这种情绪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很好控制。我也知道这样不对,我还是很希望和亲人和谐相处的。

——罗楠


我妈妈今年快70岁了,最近一段时间,她性格好像变了很多,为了一点小事也和我们争执,像个到了叛逆期的孩子。有一次,我看她上楼时提了些东西,就主动帮她拿,结果她却瞪了我一眼,用力一甩,自己拎着东西上楼了。以前妈妈不是这个样子。

——噼啪


我昨天又和妈妈在电话里吵了一架。她听说我要换工作,到一个待遇不如现在的地方,就没完没了地告诫我要现实点儿,考虑劳保待遇稳定性什么的,她永远都在拖我的后腿,我已经三十多岁,我有自己的人生,真的不希望他们过多干涉我的生活!” 

——李欣


其实,抱怨父母是一种需要

“父母让我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难道我不该抱怨父母吗?”“我指责他们教育的失责给我人生带来的打击。他们毁了我的一切,我恨他们!”“你们是我的父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在百度贴吧的“父母吧”里,充斥着把父母推上审判席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以至于有人感叹“我的天,竟然有那么多怨恨父母的人!”。

也许网络匿名的形式会让人更无顾忌地倾吐心声,不过生活中对父母的抱怨也绝不缺乏。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坦诚了他与母亲希望亲密却又互相伤害的矛盾情感。一次与母亲的争吵中,他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的确,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父母的过分关注或责骂,都会给我们留下隐秘而深刻的伤痕。这些痕迹在我们心里种下愤怒、怨恨甚至仇视。我们指的还不是父母的虐待或暴力,可能不过是“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的玩笑,或者对其他兄弟姐妹稍有偏袒……这些记忆不断重复地伤害我们,甚至能使我们终生不忘。

为何父母有时微不足道的错误就能令我们如此懊恼与愤怒?为什么有些人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咀嚼那些痛苦的记忆?当然,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治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诚实地说,埋怨父母似乎是一种需要。只要把错推到爸爸妈妈身上,我们就能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无能。但是,这样我们也永远不会清醒地看明白,总是爱上不合适的人只因老想着讨好妈妈或者要跟爸爸对着干。如此,我们就用无休止地指责维持着对父母的孩童式依附关系。


真正的孝顺是要接受父母的全部——他们全部的好与不好

还是在“父母吧”,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类似于“怨恨父母就是忘恩负义”、“他们是爱你的,只是爱的方式……”的论断。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孝为先”,“亲情是最伟大和无私的”是挂在很多人嘴边的话。不过,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却提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他说,很多时候,这句话会成为一个障碍,让人们看不到真相。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我作为孩子应该孝顺我的父母”,或者说“现在想想我也能理解他们,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为我好。”当一个人这样说时,往往是内心对于父母有负性情感,但是由于传统“孝”的观念影响,他们压抑下来,不敢表达。心理专家说:“我们在宣泄的同时,也有了修复的机会。压抑对所爱对象的愤怒,仅仅强调爱的一面,这种爱是靠不住的。表面看来是宁静平和的,其实是疏远了。只有建立在一种真实了解的关系上的爱,才是稳定的爱。实际上,表达之后可能会与父母相处得更融洽。表达,不是说我们成年了,就要去和父母吵架,而是要学会容纳我们的感情,把自己的情感——不论是爱的还是恨的——整合起来,变成对父母,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真实的对自己和对父母的接受。”


成长就是接受现实

接受自己的父母,需要放弃对理想父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样,父母也不要指望拥有理想的孩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父母不管怎样做,都是错的。我们应该“从父母命运的背景下看他们”。那些说“他们没有资格做父母”的人忘了,世上并没有教授做父母这门职业的学校。人们无法学习做父母,一切取决于他们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好也罢坏也罢。每个人只有在家族血脉的代代相传中,在生儿育女、并受他们指责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接受。只有尊重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成为自己。


专家解读——在和父母的关系上,你需要首先检讨和改变自己!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喜欢谁,你会像谁;你恨谁,你也会像谁!你没有觉察到他们年轻的时候也跟你一样容易烦躁,莫名其妙地发火,他们彼此吵闹打架,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现在你也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以前父母不能很好相处,现在你也不能与他们很好相处。 觉察到这一点,你需要静一静,想想自己该怎样来改变这种让你受伤的亲情模式,要不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与父母交往。当然,不要说这些是父母遗传给你的,这样的归因是不想承担自己的责任。亲密模式并非遗传,而是学习。你从小就很叛逆很恨他们,正是这种恨让你学到了他们相处的方式。如果你过去对父母有过心痛和怜悯,你会主动插入关心并调节父母的关系,那时你会主张并坚持一种好的亲密关系,在这样的过程里,你也学会了如何善待亲人,如何善待自己。

现在善待父母还是可以改变你内心固有的亲密模式。不然,等你结婚生子后,发现你的婚姻似乎回到早年父母的婚姻模式,那时后悔就有些晚了。

对父母既亲近又排斥,这个心理应该是青春后期或成人早期的。青春叛逆让我们排斥父母,但叛逆以后我们内心重燃对父母的热爱——那时我们已经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边界,我们不再受父母左右,反而可以自如地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忧愁。对父母的双向情绪,提示你尚缺乏稳定的自我感,这是你在青春期的心理滞留,与父母无关。处理的办法是无条件接纳父母,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你的关爱和帮助,这样你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并心理成熟的人。


重建关系三步曲

1. 走出控诉的心态

不允许自己在职业上发展,不能建立亲密关系或随心所欲的生活:这种种表现都说明有必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不要沉溺在对他们的埋怨不满中。

2. 允许自己指责他们

我们心里藏着那么多没有痊愈的伤口:悲伤、屈辱、挫折……把它们表达出来,这会帮助我们同别人相处时掌握好距离,避免重蹈覆辙。

3. 总结阶段

这是一项“秘密”工作,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进行,它让我们重新排列过去幸福或痛苦的回忆,以重建自我。借助于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记忆会重组一个可以接受的父母形象。


拒绝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爱父母就对了!

专项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才会依靠自己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感觉自己依赖的表现自己力量的东西已经不在了,常常会有抑郁、失落感以及害怕被社会遗弃的焦虑——没有人需要我了吗?他们要寻找生活的意义、寄托和需要自己的人,来证实自己的能力!所以,尝试从下面这些方式作一下改变吧,你会发现,找回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其实并不困难!


第一步:重新了解他们

父母塑造我们,对我们一生影响重大,我们却可能并不了解他们!我们对一个明星或是朋友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对父母的。他们很少真正谈论她自己,他们的心灵史对我们缄默。所以我们发起倡议:像采访明星一样采访我们的父母!

和父母约好采访时间,坐下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下去,听他们讲自己——童年、成长。梦想、爱与怕、幸与不幸、成功与失败、创伤和她的治愈。以及他们和你这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缘分……


第二步:做一次时间旅行

当我们唱着“常回家看看”回父母家里时,我们以为是在对父母尽义务,而实际上可能是我们自己需要不时回到童年状态,因为在父母身边我们可以彻底放下自己,休养生息。

当我们遭遇重大事件,处于危机中时,表现出的无助、依赖、幼稚,需要陪伴安慰等等,就是退行,是我们面对危机时的应激反应,属于自我防御机制。危机过后,经过种种努力,我们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做出退行的举动,比如偶尔在父母面前撒娇、发脾气,夫妻之间假装天真、耍赖等等。这些退行无伤大雅,它显示出我们脆弱的、人性化的一面,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更加游刃有余,自由自在。


第三步:扔掉对着干的沟通方式

有个幽默故事。一个50岁男人说,我看到报纸上说抽烟有害健康,就把烟戒了;报纸上又说喝酒有害健康,我就把酒戒了;报纸上又说,做爱有害健康,我把报纸戒了——这是对逆反心理的最好描述:逆反心理总是跟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控制迟早会触及一个人的底线,所以迟早会激起这个人朝与控制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使控制失效。所以,赶紧改变自己对他们的祈使句口气,学会表扬他们,赞美他们,很多事情的结果就会因此而改变。


第四步:帮助父母独立

“父母的抚育之恩是子女无法拒绝的主要理由,不论是否做得足够好,子女很容易陷入一种集体的愧疚中。”压力可能被我们自己放大了!“孝”的观念在戏文里、传说里、课本里、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潜滋暗长。其实是我们的心理力量不够,在某方面没有长大,把内心的一部分交给了父母控制。对于父母的过度索取,要学会温和说“不”,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父母真实的需要!如果父母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一定要帮助父母重新独立。不仅年轻人需要成长,年长的人同样需要。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功课,是不断完善人格、健康发展自我观念的心理旅程。我们可以像“导游”一样,陪着他们选择,给与他们支持,与父母多沟通,帮助父母了解他们内心积极的愿望。当父母决定去完成自己的愿望,积极去过自己的生活,他们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同样,当我们与父母的关系重新回归到两个成年人的关系,所谓依赖也转化成为一种,各自拥有自己的健康生活,同时分享彼此的生活,互动和情感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