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奚中路先生堪称“当今菊坛第一大武生”,这个双休日,连续两个下午,他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先后领衔上演了“三国戏”《九伐中原》和《走麦城》。
12月15日下午,上京推出的是重新整理、排练的传统剧目《九伐中原》。报载:“早在上世纪30年代,武生泰斗杨小楼常与郝寿臣贴演该戏,每演必满,极具号召力。继他们之后,该戏便甚少见于舞台,现在已濒临失传。此次由上海京剧院年轻的幕后创作团队将剧本、唱腔进行统筹、整理,才使得该剧重现舞台。”
CCTV今年举行的第七届“青京赛”,上海京剧院参赛的青年演员过关斩将,勇夺7金12银,充分表现了上京的梯队实力。这次又毅然翻出箱底,挖掘传统,把几成绝响的《九伐中原》统筹整理,重现舞台,由此可以看出上海京剧院永不满足的追求和决心。
这次在逸夫舞台演出的《九伐中原》其实是整合了有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的5个折子,含:“红逼宫”、“探营”、“拜泉”、“大草坡”、“铁笼山”等。现场发放的节目单上有以下内容介绍:
三国,魏将司马师自败蜀后,跋扈专权,剑杀贾诩。魏主曹芳忌之,与张皇后父张缉密议,暗写血诏,拟连接各路诸侯诛讨司马。司马师得知消息,搜出血诏,杀死张缉,又杀张皇后,废曹芳。后姜维伐魏,司马师、陈泰大败,困守铁笼山,与郭淮会师。姜维断其水道,司马师拜泉得水。姜维约西羌国王迷当率兵十万相助,司马师命陈泰游说迷当,并诈称姜维曾辱骂迷当。迷当信以为真,反助魏以攻姜维。与司马师合力夹击,姜维大败,向汉中败退而去。
京剧戏目中有“蓝逼宫”、“白逼宫”和“红逼宫”之说。“蓝逼宫”即《打金砖》,《白逼宫》即《逍遥津》。上述《九伐中原》中从“剑杀贾诩”到“废曹芳”,则是“红逼宫”的主要情节。
《红逼宫》亦称《司马逼宫》、《废曹芳》。该剧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一〇九回,为郝寿臣代表作。其情节和《白逼宫》(《逍遥津》)有点相似,只是《白逼宫》中跋扈专权、威迫主上、势压百官的是曹操,《红逼宫》中则为司马师。
上述《九伐中原》剧情中从“姜维伐魏”到姜维“向汉中败退而去”,则包含了以《铁笼山》为主体的“探营”、“拜泉”、“大草坡”、“铁笼山”等主要情节。
《铁笼山》亦称《草上坡》、《大战蛮兵》、《九伐中原》,也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一〇九回。该剧以工架气派见长,为杨(小楼)派代表作。尚和玉、厉慧良、高盛麟、唐韵笙等亦均擅演姜维。这次演出,整合了《红逼宫》和《铁笼山》,剧名则直接借用了《铁笼山》的异名《九伐中原》。
本次演出,姜维由两位演员主打:“探营”中的姜维由“麒派”老生、第7届“青京赛”金奖获得者郭毅饰演;“铁笼山”中的姜维则由大武生奚中路饰演。至于贯穿全剧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司马师,则特邀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武花脸演员王博文饰演。
“探营”中姜维有一段“唢呐二黄”的唱腔,一直在高音区运腔,台下观众听起来总感到忐忑不安,就怕演员唱高音时把嗓子给唱破了。尽管听起来有点悬乎,演员行腔也并不潇洒,好在郭毅还是勉为其难地把全曲都顺利拿下了。
“铁笼山”中的姜维由奚中路饰演。这是奚中路擅长的长靠老生,虽然是新排的传统老戏,但奚先生就凭着他“勇、猛、冲、稳”的表演特点和矫健的身手,扎实的功底,驾轻就熟、潇潇洒洒地拿下了这个角色。
【红逼宫】

魏主曹芳(杨楠饰)

司马师和贾诩

司马师(王博文饰)

张皇后(缪海蓉饰)

张缉(范永亮饰)





【探营】

姜维(郭毅饰)

【大草坡】

四蛮女(冯蕴、杨亚男等饰)



【铁笼山】

姜维(奚中路饰)















【谢幕】


【附录】
一、唱腔
“唢呐二黄”是京剧曲调,源自于徽调中的老二黄,系由早期昆弋腔(亦称咙咚调)和拨子腔融合而成(一说系由徽调“高拨子”演变而成),后又进一步演变为二黄。改昆笛伴奏为唢呐伴奏,腔较二黄平直、粗犷。京剧中的唢呐二黄,保留了原有的高调门的特点,腔调浑厚古朴,其结构与二黄同,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由于调门高,小生用假嗓唱较为合适。如《罗成叫关》中的著名唢呐二黄唱段。至于徽剧中的《大回朝》、《龙虎斗》等剧都唱这一腔调。
二、脸谱
1.姜维面门的太极图案。姜维为红三块瓦脸。但《收姜维》后诸剧面门便加画太极图案,这主要展示被孔明收为弟子,说明姜维继承了孔明的学识,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2.司马师眼下生的瘤。司马师的脸谱左眼角下勾画有红色斑点,主要表示其眼下生有病瘤。此瘤随着司马师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大,《空城计》时勾画较小,《铁笼山》时较大,《红逼宫》时更为突出。
三、演员
姜 维—— 奚中路(铁笼山)、郭 毅(探营)
司马师——王博文(特邀) 张 缉—— 范永亮
曹 芳——杨 楠 米 当——陈 宇
张皇后——缪海容 陈 泰——吴响军
郭 淮——梁国辉 马 岱——郝 帅
夏侯霸——王易山 蛮 女——冯 蕴、杨亚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