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六海

 LuXin4164 2012-12-19
老北京的六海

        六海指後三海(西海、後海、前海)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

       六個相互連通的湖泊組成內龐大的水系。六海原是永定河(高粱河)故道的窪地,後因瀦水而形成的湖泊,金代稱白蓮潭;元代位於都城中部,其北部稱積水潭或海子,南部稱太液池(只有北海和中海,沒有南海);明清時北部稱什刹海,南部仍稱太液池(含南海);民國時期北部稱什刹西海、什刹後海、什刹前海、簡稱西海、後海、前海,南部則稱北海、中海和南海,中海、南海又合稱中南海,大致已形成現在六海之格局。曆史上六海水系水源來自西山、北山諸泉,現六海水系水源來自密雲水庫,自北向南流向,兩岸名勝古跡眾多,為北京重要的曆史文化區域。

  後三海  水域面積34 萬平方米。元代統稱積水潭,引大都城西北諸泉水於和義門(今西直門)北水關流至都城,會聚於此,汪洋如海,俗稱海子。修建大都城時,依據積水潭東西長度確定了西城牆的位置,將積水潭全部納入城中。通惠河修通後,積水潭既是供水水源,又是漕運終點碼頭,周舳艫相接,繁盛一時,沿岸鼓樓一代成為元大都城內最繁華的商業區。明朝大都城北垣南移,積水潭部分水面被隔於城外,建德勝橋,將城內水域一分為二,橋西稱什刹海。後又修銀錠橋,在將什刹海一分為二,橋西北為後海。後來水道瘀塞,漕船不能直達積水潭碼頭,後三海商業氣息減少,沿岸修建眾多園林別墅,如太師圃、鏡園、漫園、湛園、楊園、方圓。清代王府取代了園林別墅,在此興建恭王府、醇親王府、慶王府、濤貝勒府等。民國時期後三海殘破汙穢,成為一潭死水。1950年開始治理河道,清淤修岸,改善水質及環境。80年代以來多次對什刹海地區進行整理,現後三海已成為風景秀麗、京味濃鬱、古跡眾多的曆史文化旅遊風景區。

  前三海  水域面積82萬平方米金時原為郊園中的湖泊,元興建大都城將湖水圈入皇城,稱太液池,亦稱西華潭,為今北海、中海範圍。同時在太液池中的瓊華島南側修建儀天殿,在殿西側築橋,使西兩岸相連,自此太液池被分為南北兩部分。明時東橋被改為暗溝,西橋建為石橋,即金鱉玉蝀橋,橋北稱北海,橋南稱中海。明永樂年間修建北京城時,為將太廟與社稷壇置於皇宮之前,皇城南站展,遂挖鑿南海。這一工程不僅擴大了北京皇城內的水域面積,而且由挖鑿南海及護城河的廢土堆形成雄踞北京城中央的景山(原萬壽山、鎮山或煤山)。清以後稱這片水域為南海,南海中有一島嶼稱瀛臺,清末光緒帝曾被幽禁於此。南海南岸建寶月樓,即現在的新華門。前三海的水域劃分為:瀛臺以南、新華門以北為南海;勤政殿以北、萬善殿以南為中海。西苑門內水閘為中海與南海的分界。承光殿以北、五龍亭以南為北海。金鱉玉蝀橋為中海與北海的分界。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見北海公園)。1949年後多次疏浚淤泥,整修護岸,修繕古跡。50年代金鱉玉蝀橋向南展寬,成為現在的北海大橋。舊日"燕京八景"中的二景"太液秋風""瓊島春陰"在此。現北海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中南海於元、明、清三代有許多重要宮殿建於兩岸,如勤政殿、居仁堂、懷仁堂、紫光閣、萬善殿、豐澤園等。民國初年,總統府設此。1949年後為黨和國家首腦機關及主要領導人駐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