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骏说《孙子兵法》系列(二):为将之“五不要”

 掘地的老鼠 2012-12-20

    主讲人:马骏

  上次我们讲了孙子眼中能够辅佐国家强大的高端军人的“五要”,即智、信、仁、勇、严。但是,从孙子著作来看,仅仅具备这五点还不是优秀的高端军人。——孙子的原话是: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九变篇》。

  在人类从事的各行各业中,大概最危险、最残酷、最不确定的领域要属战争领域了。战争是最危险的领域,交战双方的行为是残酷的,充满了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己而用之。

  然而,战争还是最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用老百姓的话讲,最没有“准”的领域,也是战争。这就决定带兵打仗的人,需要特殊的领导能力。什么样的特殊能力?岳飞的“十六字诀”最能说明问题: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飞的这两句话道出了高端军人能力的特殊性。即没有打仗的理论不行,但是完全照著书本上的东西打仗也不行。战争中,高端军人过于理想化,太死板不行,而是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战法才行。千万不能死心眼,战争最忌讳死心眼,一根筋。明知不可为,偏偏而为之-这是打仗的大忌。这就叫性格影响大局。孔子是大学问家,他的学生非常崇拜他。认为他至少没有以下四大人格缺陷: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说得是孔子是一位不悬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和不唯我独尊的人。孔子学生说的这四大人格缺陷,恰恰是是高端军人也不应该有的。因为,如果高端军人打仗死心眼,一根筋地不会转弯,几匹牛也拉不回来,那么,这位高端军人等于自己把自己送到风险最大化的地方,他的倒霉的时候很快就要到了。孙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了为将者的“五不要”。

  第一不要是,“必杀可死”。也就是说不要“死打硬拼”。

  勇敢与胆量是军人的基本素质,怕死是当不了兵的。然而,“勇”也有“大小”之分。孔子讲的“勇者不惧”,看来是提倡“大勇”,否则他不会成为有“四大人格缺陷”的人。“大勇”才是真正的勇敢。与“大勇”相对的是“小勇”,这种勇敢的基本特征:上来意气,只顾自己的心灵感受,而不考虑后果,特别是不考虑整个客观实际和所具有的具体形势是不是对自己的行动有利,进而强行去做,只要自己痛快就行,而不考虑其他。

  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吴起有深刻体会。他说:

  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吴子·论将》用今天的白话文解释是:“一般人理解的名将,通常看他是不是英勇果敢。其实,所谓勇气,只不过在将领素质中占数分之一罢了。如果只依赖勇敢很容易离开了利害的权衡,这样便缺乏了为将的资格。”

  第二不要是“必生,可虏也”,也就是不能“贪生怕死”。这第二大不要似乎与死心眼关系不大,其实,我理解孙子在这里讲的是士气问题。

  刘裕是南朝第一个政权“宋”的开国皇帝。这个人的高祖就是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刘交的子孙刘歆收集整理了《孙子兵法》等书籍后,刘家就败落了。到了刘裕这一代,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所以,刘裕幼年种过地、打过渔、卖过草鞋什么都干过。后来参加东晋军队。晋安帝司马德宗时期,因平定孙恩起义有功而成为东晋掌握军权的大将。403年2月,晋明帝的外孙子、东晋大将恒温的儿子恒玄废掉安帝,自立为皇帝。刘裕率军讨贼。404年4月,沿长江一带展开几次大会战。

  当时,刘裕所率的义军仅有数千,数量上绝不是桓玄军队的对手。如果真正作起战来,其结果是很明显的。不过,桓玄军队的将领们是一群东晋社会中特有的士族出身,这部分人内争是行家,打仗是外行。平日里游猎无度,骄奢淫逸,享受惯了,都深怕打败仗。许多人还没有和刘裕的军队交手,就已经准备预防万一的退路了,所以部队的士气当然不振。

  刘裕看到这种情形,认为恒玄军队的兵虽多,但是弱于草鸡,闻战即逃。于是,率军身先士卒,拼死一战。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以北的舟山,双方展开大战。当时正刮东北风。刘裕下令趁风放火。一时火光冲天,战鼓齐鸣。刘裕抽刀率军从北面借风势进攻。恒玄的军队本无战心,又见火势炽烈,赶紧逃命要紧。于是,恒玄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恒玄见状,虽高声叫骂手下将领怕死,但是兵败如山倒,再骂也无济于事。只得放弃建康向荆州根据地逃跑。而刘裕则是穷寇更追。于是,双方在峥嵘洲,也就是今天湖北的鄂城县再次大战。

  这时,恒玄军队中的将领已是被刘裕打怕到极点。哪有心思听从恒玄的命令。恒玄军再次大败。恒玄军队与刘裕军队作战的故事,可以说是孙子的“必生,可虏也”最好的写照。将领们贪生怕死,没有应战的意志,士气能高吗?士气不高,能打仗吗? 

  孙子讲的第三个不要是“忿速,可侮也”,即不要“性情急躁”。在孙子为将之道的思想体系中,很强调高端军人的性情。他多次谈到为将者,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性情急躁。例如,他说: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兵法·九地》作为带兵打仗的高端军人,一定要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让人感觉你幽深不可探测。同时,还要端庄持重,有条不紊。

  高端军人沉着冷静到什么程度?孙子做了解释: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可拒。《孙子兵法·九地》冷静到,即便敌人进攻了,都要像处女那样沉静而不慌乱。直等到寻找到敌人的破绽后,再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地反击,让敌人来不及抗拒,进而夺取作战的胜利。

  孙子一再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兵法·火攻》作为君主,千万不要为一时之怒而发动战争;作为高端军人,千万不要为一时之气而出兵打仗。因为,在孙子看来,逞一时之怒气作战,会使人失去理性,而非理智状态下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孙子讲的为将之道的第四个不要是“廉洁,可辱也”,即不要“好名自尊”。一个高端军人如果过于在乎自己的个人感受,过于自尊,就有可能让人利用这一弱点,故意羞辱他,进而让他失去理智地行动。

  三国时,刘备是一个非常在乎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的情义。关羽被孙权部将马忠俘获后遇害。刘备听后,如丧父母,痛不欲生,决心亲自提兵向东吴宣战为弟报仇。结果,这次出征成了刘备的不归之路。75万大军让东吴一书生出身的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视名节如生命的刘备不得不在白帝城挥泪托孤给诸葛亮。这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他才后悔地说:“想当初真是太顽固了,没有听丞相的话,乃遭今天这样的惨败。我真是肠子都悔青了!”

  中国有句成语叫“忍辱负重”,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告诫人们:真正有力量的人应该具备“忍受屈辱,承担重任”的素养。

  与刘备相比,人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就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司马懿同诸葛亮对阵五丈原,司马懿接连失利后,决定闭寨不出。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都不没达到让司马懿出战的目的后,心生一计。他决定侮辱司马懿。他命人把一套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诸葛亮在写给司马懿的信中说:“如果你不出战,就不是个男人,那么你就把这套衣服穿上;如果你是个男人,趁早出战!”

  司马懿何等聪明,他一眼就识破诸葛亮想用羞辱他的方法,达到激怒自己出兵一战的目的。司马懿没有上诸葛亮的当,结果用耐心等到了诸葛亮病重去世的机会。

  孙子讲的为将之道的第五大不要是“爱民,可烦也”,即不要“溺爱民众”。这话从字面上看起来让人感到奇怪,爱民有什么不好?怎么爱民了,就会惹来麻烦?

  其实,我理解孙子在这里不是讲的是高端军人不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民众。而是讲的是“大爱”与“小爱”的关系。 所谓“大爱”,就是从根本上“爱”,想着大局地“爱”。战争不是医院,他不是救人的,而是杀人的。在充满风险的战争领域,有时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都要做出局部利益的牺牲。

  孙子在他的为将之道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重要观点:一切取决于战场的实际情况。他说:战道必胜。掌握了战场的实际情况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用什么方法保护民众的利益,要根据战场实际态势而定。  

  孙子讲的这“五不要”,其实就是说高端军人的思想修养和军事修养。这种思想不仅对于高端军人,即便是对今天的普通人们来说,都是有益的。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与烦恼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一项烦恼都是当事人对外界某种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遇到挫折,会烦恼;遇到挑衅,会烦恼;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烦恼;遇到责难,会烦恼……。然而,人如果天天总是生活在烦恼里出不来,一根筋地做事,思考问题,那可真是人生的大不幸了。所以,人要想生活得快乐,就要学会“换种心境读人生”的气度和达观心态。

  这正是:死生忿廉爱,过分就是害。处事会变通,为将才安泰。 

(稿件来源:中华文明大讲堂 责编:山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