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骏说《孙子兵法》系列(五):最高军事境界“四大字”(上)

 掘地的老鼠 2012-12-20

    主讲人:马骏

  《孙子兵法》13篇,共6014个字,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它的精义更是深藏不露。从这6014个字中,可以发现孙子追求的最高军事理想境界是“知、全、先、善”。

  一、知

  战争是力量的搏杀。孙子是非常看重战争中的力量因素的。他在“作战篇”中讲得明白:“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就是说,凡兴兵打仗,需要出动轻车1000辆,重车1000辆,还有10万名士兵,并要千里迢迢地运送粮食。这样一来,前方与后方的各种开支,招待宾客策士的费用、物资器材、战车、甲胄的供给等,每天要花费千金,之后10万大军才能出兵作战。

  孙子崇尚力量,但却认为还有比力量更为重要的因素——知识。

  《孙子兵法》13篇,6014个字。出现最为频繁的是“知”字。共出现了79次之多。在《孙子兵法》13篇中,只“势”与“行军”篇没有“知”字。

  “知”作为名词就是“知识”的意思。比如,孙子认为: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要从5个方面分析,即“道、天、地、将、法”。孙子的原话是:“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即如果你要分析出战争胜负的结果,必须对5个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行。

  孙子在“火攻”篇里讲的“知”,更显露出知识的含义。他说:“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打仗靠力量,但不是靠蛮力。它需要知识,仅火攻就有5种方法。在敌营内部放火,下一步怎么办?及时派兵从外面接应!火攻要借风势,如果白天风大,晚上用火攻不利。为因为,白天风刮得久了,夜晚风一般会小了,甚至停止,不刮了。这就是气象知识。而这些孙子都说了,并告诉军人都要知道。

  “知”作为动词,它的意义则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动作或步骤。它的含义也并非仅仅只是知道而已,而有深入到了解的程度。比如,孙子讲:“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使用间谍的5种方法,君主都必须掌握了解,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能使用反间计。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这里的“知”,就是获得知识的步骤与动作了。沿着“知”的动词含义,也就是“了解”知识的轨迹向前,就进入了此种层次的最高表现:“智”。智也就是知的结果,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孙子兵法》中出现的智达7次之多。此外还有同“智”相近的“计”出现了11次,“谋”,也出现了11次。

  对于一个高端军人来说,他的智慧通常表现在能否权衡轻重,能否趋利避害。孙子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重。他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作为智者,为做好某件事情,必须要周详考虑利害各方面的关系。

   二、全

  儒家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道”。而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

  什么是“全”?就是全部、完全、全体,表现在战争领域,就是指一次作战行动总体,如战争的总体、战役的总体、战斗的总体。全,对应的是“破”,即部分、局部、侧面。战争里的破,就是一次战争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役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术的侧面或局部。

  然而,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全”,不能从字面上认识。孙子传下来的就是一本《兵法》13篇,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全利”目标。

  最近,有一些人根据冷战结束后美国打的几场局部战争,认为非暴力化或低强度暴力将成为未来战争的趋势。这种观点的理由就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被用作战争手段的改造,出现了可以提高作战效能并降低附带损伤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以“毁物却不伤人”!

  其实,说得最直接一点,美国人打的这几场局部战争表现出来的“附带毁伤减少”、“斩首行动”等等,不过是在想减少作战成本而已。这是让战争逼出来的。

  在战争文化中,西方人讲求的是“先兵后礼”,即打胜了再谈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名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直接把“大规模报复”理念,命名他的军事战略。但是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人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不灵了。特别是越南战争成为美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现代照相技术将遭受美国人燃烧弹伤害的越南小女孩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相,标榜人权的美国人能不感到压力大吗?

  于是,越南战争后,美国开始研究缩小打击面的问题。而以色列人的“定点清除”手段给了美国人一个启示。于是,出现了伊拉克战争中的“快速决定性作战”。快速就是指以尽可能快速度达成战局的目标;决定性就是指通过摧毁对手的凝聚力、粉碎其抵抗意志和能力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手。就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想方设法使军事成本与道德成本减少下来,使得国家利益最大化地实现。

  美国人从西方人的战争文化角度看到成本与收益。最终,失败教训让他们有了新的思考起点:还是要想办法减少成本,争取利益最大化。

  而美国人现在想的,孙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想到了。中国战争文化与西方不一样。中国战争文化也讲“战”,也讲“兵”。《孙子兵法地》开宗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而,孙子讲“兵”却不是“先兵后礼”,而是“先礼而后兵”。因为,在孙子看来,只有“先礼而后兵”,才能达到他的“全利”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孙子的论述中可以分析出来。《孙子兵法》一共出现10次“全”字。其中有7次“谋攻”篇中。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大凡作战的原则是:使整个敌国屈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攻破敌国就差一些了;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而击破敌军就差一些了;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而击破敌旅就差一些了;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而使敌人全卒降服就差一些了;使敌军全伍降服是上策,而使击破敌人全伍就差一些了。国、军、旅、卒、伍是古代的特定国家行政或军队的组织单位。

  在这里,孙子一口气用了5个“全”字,来解释他的利益与成本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作战成本和道德成本,争取利益最大化。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孙子马上强调:“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上上策”是通过谋略战胜敌人;“上中策”是通过外交策略获取胜利;“中策”是通过野战战胜敌人;“下策”是攻取敌人的城池。 

  “伐谋”是上上策,就是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攻城”是下策?在孙子看来,就是因为这种手段会付出的作战成本太大了。即便在付出很大的伤亡后打进了城,即便报复了攻城所遇到的抵抗,但胜利者也要收拾残局。所以,孙子主张,不到最后没有办法的时候,不要采取攻城的办法。而是,先通过实力威慑、谈判等手段,清楚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不答应自己所提到的条件可能带来的后果,劝说对方放弃抵抗。最终使得对方认识到,只有放弃抵抗,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进而屈服对方的意志,开城投降。而攻方则在损失极小的前提下,完整地得到作战的胜利,即“全国为上”。当然,这“全国为上”,是通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手段实现的,必要时,也要用“伐兵”的手段促成“全国为上”。

  平津战役时,我人民解放军总兵力是100万人,而国民党华北守军只有50余万。我军通过各种渠道向傅作义将军转达了和平解放天津、北平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天津与北平是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重镇,和平解决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历史文化古迹。可是,傅作义不干。于是,在除了“伐兵”等手段都不奏效的前提下,我军开始采用“伐兵”手段。1949年1月4日,第4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在杨柳青召开攻打天津部队高级将领会议,决定攻打天津。1月8日,部队开始攻城。在这次作战中,刘亚楼最大的亮点是:一是在第一主攻方向放了两只老虎,让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齐头并进,这在我军作战史上还不多见。二是参战的炮兵和坦克部队比过去任何一次都多,而且工兵首次参加了攻坚作战。所以,这次战役是我军有史以来攻坚作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正因为刘亚楼将军正确地使用了力量,才仅仅在1周之内解决了天津问题。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守军陈长捷司令以下全部投降。

  必要的“伐兵”打得好,才能为“全利”创造条件。天津解放后,傅作义将军没有盼头了,愿意接受我党我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

  人们都对孙子谋略意识感兴趣。其实,在孙子看来,谋略的法则是什么?他说得透彻:“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就是务必用“全胜”的策略争天下,这样既不使国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稿件来源:中华文明大讲堂 责编:山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