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 出名要趁早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20

张爱玲 出名要趁早
王安忆 十年磨一剑
宝贝们 出名还要早

  大才女张爱玲一千句、一万句都不用听,惟有“出名要趁早”才是润泽几代上海人的“金科玉律”,即便是最需要沉得住气的文学界,人人如跑街的保险推销员一般,以“出名要趁早”为行动的惟一准则,惟恐自己的大把青春和才华过于寂寞,厚积薄发已是大大的过时。张爱玲20出头始出名,后辈以“宝贝”自居的海上女作家们,一个比一个年龄小,而且豁出去恶上的也不在少数。
  王安忆写小说,有男风,虽然讲的是上海的故事,却并非沦于风花雪月。其实王安忆出名很早,上世纪70年代末便已小有名气,也算是当时的“青春文学”一派,却没有今日的生猛。真正让王安忆声名大噪的是那本《长恨歌》,故事的核心却源起于1983年的“蒋梅英大案”。在旧上海,蒋梅英是十大美女中的第一美女,出身大家闺秀。解放后,她低调度日,在江苏路月村过着自己的小日子。1974年,时年62岁的蒋梅英虽然青春不再,却丰韵依旧。此时,年仅29岁的民警周荣鹤垂涎蒋梅英那半老徐娘的美色,便“动了坏脑筋”……1983年,周荣鹤容升高官,怕昔日的丑事暴露,便活活捂死了蒋梅英。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简直与蒋梅英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王琦瑶由盛转衰的经历即是一个“小资的上海”渐渐褪去的过程。王安忆把这个昔日听来的故事暗暗记在心里,才有了10年后的《长恨歌》。这个名气实在来得不匆忙,掂在手里也觉得重重的,颇有质感。她算是逆张爱玲而行的上海作家。
  而生猛的后辈才女多以“宝贝”自居,崇尚亨利·米勒的文字,短短几年便凭借一部半自传体的情感小说与王安忆平起平坐,海外的名声更有盖过王安忆的势头。然而,“宝贝”们的小说未见得有多好,但当年互联网上美女作家们的唇枪舌剑,却热闹非凡,互相声讨之声甚嚣尘上。究竟谁是海上“正宗宝贝”,并不重要,有趣的是在“出名要趁早”的纲领下,由不得半点懈怠,哪怕是牺牲了自己“内心的平静”。
  某日,两美女作家在酒吧邂逅,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A宝贝顺手抄起啤酒瓶就向B宝贝招呼了过去,B宝贝吓得花容失色。幸好A宝贝手里的啤酒瓶被别的客人及时截停,才避免了惨烈的两女作家打架事件。此后,A宝贝如祥林嫂般不断抱怨B宝贝剽窃了她的作品,而B宝贝则成了中国最有名的女作家之一,从出道到成名仅数年,便已功成名就,现在正不知道窝在哪个角落里数钱玩呢。
  而网络的兴起,让另一拨作家们搭上了快速列车。当年文学网站“榕树下”,吸引了诸多眼球,索性把口碑一直做到了网下的真实生活里。朱威廉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拉拢了陈村替他旗下的网络作家们呐喊助威。陈村自然是传统作家中掷地有声的人物。在他的撮合下,“榕树下”打出“十大传统作家VS十大网络作家”的口号,陈村、阿城等传统作家与安妮宝贝等网络作家在同一舞台上对话。一夜之间,网络作家们迅速占领大众的视线,10位都不怎么懂得写作的网络作家已然成了中国最懂得写作的精英,其势头如搭乘火箭一飞冲天。
  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简直是要害死人的,放眼海上,才情如张爱玲者又有几人?名声这东西,捞到捞不到,像张爱玲这样理性到冷酷的人哪会太过在意?只是她的坏心眼的一句混话罢了,算不得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