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代肩舆与上海交通

 江苏常熟老李 2012-12-21
末代肩舆与上海交通
 发布时间:2008-12-11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上海于1843年开埠,得西方文明风气之先,西欧风情的马车,日本的二轮小车,以致火轮车、轮船、电车、汽车都先后在沪上出现,上海是我国首先开始步入现代交通的城市。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车站、码头、机场全是吊机、传送带等机械,青年们已很少知道杠棒、箩筐为何物了。而在三、四十年代,出门行旅则尽是肩挑、手提为多,远至清季末年,到处全是“箩扛”、“扁担”、“肩挑背抬”的景况,当时上海正处在末代肩舆与现代交通的历史转折时期。舆.原系指车子载人的部分,因中国山地丘陵多,山区不便马车,人们把车子载人的部分扛起来,即为肩舆,所谓肩舆实际上就是轿子。
    清季末年,上海已是“江海通津”、五方杂处的都会,尤其租界开辟后,引来一些文人墨客到沪上游览。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金匮瘦鹤在《游沪笔记》中描绘了苏州河一带情形。说旧时江西路桥沿岸从二摆渡桥、头摆渡桥(即今四川路桥)到大桥(即今外白渡娇)一带,当时是苏州、无锡的长河渡码头,四乡民船汇集岸边各种行栈鳞次栉比,南北货物都堆积在栈房和马路上。各种“箩扛者”(即挑夫)就专门等侯在码头行栈周围,等待派工。这些肩挑者都在码头内街租屋聚居以便渡船一到.随即应召雇唤。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那时有一种陋规,凡是船到码头,旅客上岸不准雇用小车(独轮车),只有落船搭客方可由小车送货。所以登岸旅客行李就全由这些挑夫包揽了。陋规已成惯例因此沿岸各码头挑夫垄断地盘,以便伺机勒索,索价很高。如果事前未先讲明价格,挑夫先是热情攀附,东拉西扯,一人提一物,一人一方向,使旅行者无路可告;或者半路上停顿,把重物放下,进行苛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使旅行者叫苦不迭。更有甚者,挑夫与渡船早有默契,在船中设有窨井,在乘客上岸之际,忙乱之中,打开仓中窨井甲板,把旅客行李藏匿其中,等到旅客追问,挑夫即双手一摊,任由搜索,旅客见挑夫未曾它去,船上也确实已无行李,只好自认晦气,殊不知行李早已落入挑夫所设陷阱之中了。当时二摆渡河沿岸挑夫聚处,霸占地盘,垄断搬运业。不像南市(指十六铺)各行栈均有定价,相安谋生。工部局为此亦曾专门出告示严禁,但二摆渡河一带挑夫“敲竹杠”行径始终未断。
    当年上海滩,从外滩到十六铺,市集繁盛,码头栉比,沿黄浦江有太古、怡和、招商、宁绍等轮船公司码头。北面停泊天津、大沽,南面停泊宁绍、港粤、长江各埠轮船,来往外洋巨艘也都停靠于此。因此码头附近人烟稠密,店肆货栈林立,从早到晚熙攘喧闹,人声鼎沸。例如沪粤码头上,广粤轮船五、六日便可到沪,四月间便有南国西瓜上市,依次是荔枝、龙眼、黄皮果、芒果、香蕉、杨桃、波萝、椰子、柑橙等,都莫不先时而来。而闽中青果、福桔、甘蔗也在秋冬间纷至沓来。当时如鸿元盛、潘元盛、广茂和等水果批发店也毗连栉比。因此外滩沿街,码头车站,交通要道,都聚集着大批挑夫等待雇用。这些挑夫多数无固定职业,流动性大,手持扛捧,上结绳索.沿街兜搭,被称为“野鸡”力伕。据当时报导,对他们若“稍一疏忽,即便远飏”。有时也跑到轮船码头,欺负那些初出远门的生客,往往在旅客簇拥中乱抓行李,“殷勤”相助,一些外地旅客,不知有诈,也不问价目,故往往“一肩之物,数里之谣,索钱数百文”。但自光绪以来,小车盛行,而且独轮车负重较大,收费较廉,使肩桃者逐步减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