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帖子说的几本书,都是师友唱和、投赠的结集,以内容胜。再写下去帖子太长了,所以重新起个头,说几本在印刷、出版上有点特色的东西。
我这一堆,都是最普通的木活字本。中国自己的活字印刷术使用了几百年,基本原理未变,工艺没有大改进,但随着需求变化也时有小修小补,这些活字本里也有例子。
山西省屯留县应征光绪十二年银总数民欠未完散数征信册,光绪十二年印本。
编制、印刷、散发各县民欠征信册,从光绪十二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并且持续了几年。其来龙去脉及在政府税收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需作专门研究,非只言片语所能讲清;而征信册的印刷则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可以简单说一下。清政府对如何印刷征信册有具体规定,概言之,一、由各省藩司指定专人负责,二、用活字摆印,三,采用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一项全国各地同时进行的印刷工程由政府指定使用木活字,这在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此后不久,传统活字印刷就和雕版印刷一起在西方印刷术的攻击下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有为皇家效力的机会。清政府限定使用活字,表明当时人对活字印刷的优势把握得很准确:方便快捷,价格低廉,适用于印刷临时性、一次性、小批量、小范围流通的印刷品。限定使用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则说明当时对活字本的缺点也很清楚,主要是排印质量不高,版面不美观,希望通过活字与雕版结合的方式,提高印刷质量。武英殿聚珍版的主要做法,是先用雕版刷印好带格子的纸,再把活字排成的文字套印上去,以解决活字膨胀带来的板框缝隙问题。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武英殿当然不在意,民间采用者则很少,此前所知只有聚珍堂书铺偶一用之。这次买到屯留县的征信册,才知道此程式曾由政府在全国推广使用,真是一个意外收获。
印发民欠征信册的做法在全国推行了好几年,每年印成品册数以10万计,在当时可称巨量,但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以至于人们已不知百年前曾有此大型印刷工程。这又证明了活字印刷作为便捷印刷方式的另一特点:印刷品不易流传,从今天图书馆的藏品去倒推当年活字印刷的应用程度,难以得出准确结论。
我原来就觉得那种认为活字印刷在中国没得到充分使用的观点不尽全面,因为大量宗谱家乘都是活字印刷的,发达的雕版印刷也没能如此深入到村庄和家族。活字印刷在它的时代,对社会生活参与的深度与雕版印刷相比有过之无不及。说活字印刷“不发达”,只是二者分工不同导致的产品流传多寡不同,给人们造成的一种错觉。现存民欠征信录数量和当年印成数量的悬殊差别,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书虽残得厉害,但既然归了我,就有放言“敝帚自珍”的资格了。
粗粗看去,还真不容易看出是活字本。

书页上有夹条痕迹,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同,如勺。

全书只用了一个板框。从不同页板框的断裂点相同,可证是套版活字印。

二十七年皖局朱道禀裁煤费稿并宪批;二十八年皖局凌道禀复煤费稿并宪批,光绪二十八年印本。
这是一张传单类的东西(或可叫作揭帖?),淮北盐商在同业之间散发的,内容与一项苛费的裁复有关,就不去管他了。宋老师是大藏书家,也是“大藏纸家”,以前听他说藏有各类单页印刷品为数甚巨。昨天他看了这张纸,也连声说好,让我有些小得意。这东西在报国寺买的,卖家要价不高,大概没看出来它是活字印的。
昨天让我们讨论了一阵子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它是怎么印的。此件长达120多厘米,80多行,如何用字盘摆印;二是,此件排印整齐,又无边栏,如何准确提出判断其为活字本的依据?对一,宋老师认为是用数个字盘同时排字,最后并到一起一次刷印而成的。对二,我们提出几个依据:有夹条痕迹,个别字字势欹仄,正面墨色偶有不匀,背面墨色严重不匀等。

夹条痕迹:
背面的墨色
蒸阳舆颂二卷, 刘圭、高倬书编辑,同治十一年印本。
蒸阳是衡阳的古称。此书是衡阳士绅在县令罗庆芗去职后攀辕颂德的谀辞汇编,虽然由大名人彭玉麟主持印刷,意思也不大。但以此书为例,可以解释活字本中某些字间笔画交叉现象。
版本书中总说活字之间笔画不可能交叉,交叉就不是活字,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判断活字本的一个铁证。但也有“例外”,就是有的书看起来笔画交叉。其实,交叉的字是刻在一起的字组,并非单字。过去人们发现的这类情况多是纵向交叉的,比如家谱中常用的年号、世系等,此书中夹行小注的字却是横向交叉,纵向不交叉,揆其原因,盖书铺只有大字,没有小字,夹注小字都是现刻的,左右两字合用一个字丁,占用一个大字位置,挤在一起,交叉也就难免了。这两个字刻在一起,只因偶然相邻,并无内在逻辑可言。如卷一第二十叶第十行,夹注写版时将第一个字误空一格,致行末多出一字,因为上面的字都是两两一组的,无法挪动,只好将最后“任士民迷离”五字刻在一起。这种横刻两字的现象,其他书里也有,但不如此书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