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秀林中风证治

  平凡的人 2012-12-22

李秀林中风证治

分类: 临床经验 | 修改 | 删除 | 转自 凌波仙女 | 5人转藏 | 2009-10-17 14:09:46

最潮最好玩的【休闲小游戏】,不玩你就out了



李秀林

中风的证候分析
(一)昏迷
昏是指神志不清,迷是指意识模糊。由于发病的部位、病情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昏迷在临床上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把临床上常见的昏迷概括为昏聩、昏蒙、昏睡和意识痴迷。
1.昏聩 是昏迷证中最为严重的危候。患者神志丧失、意识消退。同时可见有面色苍白、汗出如油、目合口开、手撒遗尿、鼾鸣、舌体卷缩、脉大而芤,体温升高、肢体感觉障碍运动丧失、瞳孔反射消失等危证出现。
2.昏蒙 是指患者神志不清、意识模糊。同时可兼面红气促、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口角歪斜、呕吐污秽,或手足抽搐瘛疚,或烦躁不安、谵语、循衣摸床,舌红苔厚或如镜面,脉数滑疾带弦,体温可正常或有升高,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瞳孔反射迟缓等症。
3.昏睡 是指患者静卧不烦,如同睡眠。神志模糊,沉睡不醒,呼之不应,不与人言。同时可兼见面白唇青、四肢不温、口角歪斜、脉沉而迟、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瞳孔反射或可正常。
4.意识痴迷 是指患者神志清楚,但意识模糊不清,迷如痴呆。让他抬起胳膊,他却抬腿;让他张口,他却紧闭;让他伸舌,他却将舌后缩,不能明白医生的语言以及意图。虽不属于昏,却不离于痴迷,表现为神明失用的状态。可兼见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感觉异常等症。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其中包括意识、思维、智能、言语等。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而其表现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无形则无神,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疲。所以经云“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我们在观察神气的时候,必须认真观察形体的诸种证候。如面色、口、目,以及机体其他各部分所反映的各种情况,来分析判断神气存亡的指征。
神来于先天之精,又依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故经口:“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同时,气与神的关系密不可分。气生于精,气是生命的动力,也是神体现于外的动力,所以气能生神。总之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三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发生疾病和衰老的原因。因此,观察神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内藏精气的盈亏。神是五脏精气的外荣,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中风发病,精神昏迷,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神明失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五脏气争,血脉不和。所以,古人一再告诫人们,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二)口角歪斜
口角歪斜是中风病的主症之一,以口角歪斜,鼻唇沟消失,额纹消失,眼目不能闭合为主要表现。
《灵枢·经脉篇》曰:“胃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歪……”《灵枢·经筋篇》曰:“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曰:“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口歪僻,言语不出,两目不能平视”。《景岳全书·非风》论曰:“凡非风口眼歪斜,有寒热之辨。经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曰:“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络为风邪阻滞,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不能开,嘴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其实并非左右之歪斜……”
口角歪斜一症,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风邪中于经络者,则只见口角歪斜;而风邪中于脏腑者,口角歪斜多伴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
这里所要讨论的是中经络之口角歪斜与中脏腑之口角歪斜,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角歪斜,皆不属讨论范围。
中经络之口角歪斜多是由于正气不足而风邪侵袭所致,患者突然口角歪斜,面部感觉异常,并兼有头痛,鼻塞,颈项发紧不舒,颜面肌肉抽动或刺痛。
中脏腑之口角歪斜多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筋脉经络失养所致。患者多伴有昏仆、不省人事或意识模糊,且由于病因不同而表现也不相同。
风邪外袭,客于面部阳明脉络,使气血运行异常,脉络失荣。临床上有风寒、风热与风湿之别。
三者的共同点是突然发生口角歪斜,有明显的外感症状,脉浮,舌苔薄白。其不同点为:风寒证患侧面肌有发紧或疼痛,皮肤僵硬等感觉,风热证患侧面肌松弛,皮肤有烘热感,风湿证患侧面肌壅肿,眼睑或有浮肿的表现。
内风所致之口角歪斜,患者无明显的异常感觉,常伴有失语、言语不清或言语不利等症。临床上有风阳上扰、风痰阻络和气血双亏之不同。此三者的共同点为口角歪斜,面部肌肉麻木不仁,不知痛痒,感觉异常。其不同点为:风阳上扰,侵袭面部阳明筋脉、经络牵动缺盆及颊,甚则面部肌肉抽动或筋惕肉瞤。平素常患有眩晕、耳鸣等证及面部肌肉麻木。风痰阻络,气血运行失常,阳明筋脉经络壅滞不利。其人多形体肥胖,眼失神采,眼圈暗滞,或眼胞虚浮,面部污垢不洁。
平素多有痰饮内伏,舌体胖大,苔白滑腻。其特点为面部有蚁行感,牙关紧。常伴有头晕、目眩、呕恶等症。气血双亏不能荣养面部阳明筋脉经络,肌肉失濡。多见于年迈体衰,或久病体弱的患者,临床上无风象可稽,无寒热可察,唯见少气懒言,身困嗜卧,其特点为面部肌肉松弛,无神采可见,而脉细舌淡。此证也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产后中风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后期。
口角歪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经治疗多能痊愈。其久病体弱,气血不足者,尤当益气养血,息风通络,补泻兼施,切勿过用风药,恐其辛燥伤阴。其他证候,久治不愈者,多因辨证不详,误治或失治所导致,其恢复和治愈时间较长,也有面部肌肉痉挛、萎缩难以复原的。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口角歪斜是中风先兆之一,因此认真鉴别分析口角歪斜的病因病机也是防治中风病重要任务之一。
(三)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俗称“偏瘫”是中风病的主症之一,临床以左侧或右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
半身不遂首见于《内经》,称为“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诸病源候论》中所记述的“风半身不遂候”、“风偏枯候”、“偏风候”均为半身不遂之症状。
《症因脉治》曾记述过:“半身不遂之症:身发寒热,暴仆卒倒,醒后或左或右,偏废不用,或痛或木,或热或冷,二便赤涩,此外感半身不遂之症也。半身不遂之因:起居不慎,卫气不固,风邪入于经络,邪踞不散,气血阻绝,则半身为之废矣。半身不遂之脉:或病左,左手无脉,或病右,右手无脉。或病左,左脉反大,或病右,右脉反大”。内伤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之症,或一手一指,先见麻木,一年半载,渐渐不能举动,此乃病起于缓者。或痰火内作,忽尔僵仆,少顷即苏,半身不能举动,此病因于火而急者。二者皆无表邪形象,故曰内伤半身不遂也。
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利;或胃热生痰,流于经隧,阻绝道路,气血不得还往;或豪饮所伤,酒湿成瘫,则半身不遂之症作矣。半身不遂之脉:沉涩者血痹,沉滑者痰结,沉数者寒湿,脉虚气亏,脉细血少。
半身不遂的发生,或左或右,或上肢重、下肢轻,或下肢重、上肢轻,表现皆为“偏瘫”。而病势有缓有急,病位有浅有深,表现各不相同。
其病缓者,睡前尚如常人,行走坐卧皆无异常,一觉醒来,成为废人;其病急者,举步转移之倾,杯酒谈笑之间顿为废人;其病位浅者,稍觉不能随意运动,肢体麻木沉重;其病位深者,感觉丧失,不知痛痒,肢体软瘫,丝毫不能移动。
在临床上,常见的证候可分为外邪侵袭和内伤积损二大类。
1.外邪侵袭 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人的禀赋不同,体质差异,正气不足,不能抗御外邪,以致气血运行失常,不能营养周身,邪气偏客于半身,或左或右,肌肤麻木不仁,骨节疼痛拘急,或有身疼恶寒发热,半身运动不能自如,脉象多浮紧,或浮滑。浮则为风,紧则为寒,滑则正气自虚。凡外邪侵袭所致的半身不遂,大多神志清醒,无意识障碍,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症,但其基本能够自己表述病情和感觉。较易治疗和恢复痊愈。
2.内伤积损 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于人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工作条件各不相同,人的禀性脾气性格差异,则处理周围环境的思想和方法也不相同。故在同一个环境中,同一个条件下,有发病的,也有不发病的。其发病的根据,不在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引诱,而在于人的精神是否能够内守。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精神往往趋向于外部世界,欲望无穷,忧患不止,不能回归于内心世界,致使阴阳失衡、失调,气血逆乱,不能正常循行营养筋脉经络,导致半身不遂的发生。临床上常见的有肝阳化风、痰火内闭、痰湿阻滞、气虚血瘀、肝肾亏虚、阴不维阳、阳浮虚脱等。
(1)肝阳化风: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赖肾水滋养。肝为刚脏,用发过度,水不滋木,阴不制阳,阳亢化风,侵淫筋脉,气血运行失常,其病轻者半身不遂、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舌强语謇;其病重者神昏、失语、抽搐、瘛疚、半身不遂,脉多弦数或虚弦而芤。
(2)痰火内闭:烦劳太过,火炽于内,灼津成痰,痰火瘀结,阻滞脉络,气血循行失常,筋脉失养,清窍闭塞,则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或躁动不安、痰鸣曳剧、脉多滑数如珠或虚滑而芤。
(3)痰湿阻滞:平素喜食肥甘厚味,饮食失节,不喜欢参加体力劳动,缺乏锻炼,心衰体胖,脾虚湿困,气虚乏力,动则气喘。痰湿内盛,阻滞窍道、经络,清窍筋脉失养,则神昏不醒或意识模糊、半身不遂,其病多见痰涎壅盛、静卧不烦、肌肤虚浮、湿汗黏腻、四肢不温、脉多沉滑或细滑而缓。
(4)年迈体衰、或久病气虚,精神不振,面色失荣,形羸自汗,肌肤不仁,身困体重,气短懒言,或见肌肤甲错、暗滞瘀斑,强制屈伸则筋脉拘紧,疼痛呻吟,半身困痛,不能随意运动,脉多弦细而结涩。
(5)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精血者乃人体滋养之本。用度太过,久视伤血,久行伤筋,郁怒伤肝,欲望劳心耗血;房劳过甚不能自制,伤肾耗精;忧患不止,恐惧内生,精摇气散,精不自生。精血俱损,经脉空虚,筋脉骨节失养而发生半身不遂、眩晕目昏、神情呆滞、智能渐衰、如痴如愚,脉多沉细而弱或沉细弦而涩。
(6)阴不维阳,阳浮虚脱:阴精者神之基,阳气者神之用,阴精内守而阳气密固,相互协调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可靠保证。阴精乏绝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功能,而精神萎颓,筋脉失养,以致半身不遂。常伴有神昏,或意识模糊、汗出如油、手撒肢冷、目合口开、二便失禁等症。
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主症。虽然同是“半身不遂”,但其病因各异,病理不同。在临床上,必须通过“四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大小便失禁
大小便失禁是大便失禁和小便失禁,二者并见,便出不能自如,失去自控能力,滑脱失禁,是中风病危证的见证之一。
中风危证有五:神昏口开者心绝;手撒肢冷者脾绝;鼻鼾息微者肺绝;目合瞳散者肝绝;大小便失禁者肾绝。大小便失禁并见于中风病,作为“五绝”之一,即表明其病的危重程度。二便失禁,说明人的生命已临垂危,是由于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致。故临此症时当格外慎重。尤其是中风病危急证中,还有大小便闭结的出现,大小便闭结或由于阴闭,或由于阳闭,而大小便失禁则属于阴不维阳,阳气暴脱之候。病临此候,九死一生,往往预后不佳。
脱证是中风病的危重证,“五绝”证有同时并见者,也有不全见者。临证时详细观察其缓急重轻,审时度势挽危难救疾病,全在于医者之造化,医术之精妙。
中风用药十法
李秀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潜心于用药之道,对于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略有心得。此将立法用药的体会,总结如下,供同道参阅。
(一)平肝息风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其气升发。顺之则气机条达,血藏之而魂安,营养周身筋脉。逆之则肝气乖变,易成风火之化。初起则头晕目眩、目赤口苦;继之则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虚怯惊悸;甚之则筋脉拘挛、抽搐瘛疭疭、麻木痿软无力等诸症变作,多为常见。
治宜:平肝息风,滋水涵木,兼以清热泻火。
药用:羚羊角、菊花、钩藤、僵蚕、生地黄、玄参、地龙等。
羚羊角性寒味咸,入肝经,善清肝火,解热毒,平肝息风止痉功效颇佳。《本草纲目》称:“小儿惊痫,妇人子痼,大人中风搐搦筋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故以羚羊角为主,辅以钩藤、僵蚕、地龙、菊花等品,平肝息风止痉,佐以白芍、生地黄、玄参平肝清热,滋水涵木,使肝热得清、肝气得平、肝风得息。现代药理分析认为:羚羊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并能解热,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可见羚羊角平肝息风止痉,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药品。诸药配伍,对于肝经火旺、热盛生风、神昏抽搐瘛疚有较好的疗效。
(二)镇肝潜阳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五志过极,阳气暴张,肝阳上亢,气逆化火,火盛生风,风火相煽,势不可遏,上冲巅顶,扰乱神明,元神失守则神识昏迷,目不识人,目斜上吊,口喁拘急,抽搐瘛疚,病情危笃。
当此之机,必用重镇之品以潜阳,非降逆泻火而不足以遏其势。药用生石膏、代赭石、珍珠母、磁石、钩藤、地龙、僵蚕。
生石膏清热泻火,人所共知。据本人在临床上观察,生石膏具有凉肝、镇潜肝阳之功效。其味辛性寒,善能镇阳气之暴张,散气机之横逆,泻火热之盛势;代赭石味苦性寒,入心、肝、胃三经,有重镇降逆之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中,重用此晶,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药具有镇静中枢神经的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再生;珍珠母入心、肝二经,具有镇肝潜阳息风之功效。《医药大辞典》上说:“涉及神志疾患,非此不可”。可见其对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有重要作用。通过临床观察,生石膏、代赭石、珍珠母在镇肝潜阳方面,性能独专,配钩藤、僵蚕、地龙、磁石等品,潜阳降逆、清热泻火而不脱其气,以达到治疗目的。
(三)醒脑开窍
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主宰,赖五脏六腑之精血的奉养。如果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血菀于上,损伤脑络,阻塞清窍,神机失明则神志昏聩,清窍失用,肢体不遂。
治宜:醒脑开窍,活血散结。药用牛黄、麝香、珍珠粉、石菖蒲。
牛黄味甘苦,性凉平,其气清而芳香入于心、肝二经。据临床观察,该药以清热醒脑为擅长,辅以珍珠粉镇惊安神,有保护脑络和促进脑络功能恢复,苏醒神志的功效;麝香气味芳香,善于走窜、苏醒神志、活血散结,有很好的开窍通闭的性能,是治疗神志昏迷的要药。《本草纲目》中说;“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为引导开之通之”。临床上辅以石菖蒲,开闭塞之窍,通脑络之瘀血,散壅结之气,功效甚捷,绝非其他药品能够代替。
唯麝香功善开窍走散,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尤其是大汗亡阳,元气暴脱所引起的昏厥之证,更要慎用或禁用。以上诸药配合,于临证还须明确阴闭和阳闭之不同,用药偏重,完全在于审察病机。
(四)清凉止血
清者,清热;凉者,凉血。人之五志过极,气郁化火,火盛伤津,血热妄行,溢出常道。上则损伤脑络,血溢清窍;下则耗伤胃之络脉,出现口鼻出血、眼底出血、吐血、呕血、便血等等。
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药用水牛角、三七、墨旱莲、生地黄、黑桅子、仙鹤草等。
《本草逢原》中说:“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水牛角能泻心肝,疗诸血之症,且有止血功效。对于中风病之扰血、动血、出血、瘀血之证,最为适宜;墨旱莲、仙鹤草、生地黄、黑栀子,诸药配伍能够清热、凉血、止血;且有三七辅之,不仅能够止血,还能够活血散瘀,使离经之血止而不滞,无留瘀之弊,便于消散和吸收。
(五)豁痰化浊
中风发病,气机失常,多见痰涎壅盛,风邪挟痰,阻闭清窍,以致神志昏蒙、清窍不利、舌体歪斜、语言不清、语言謇涩。
治宜:豁痰化浊、宣通清窍。药用:胆南星、天竺黄、川贝母、海浮石、竹沥、郁金、橘红、石菖蒲。
橘红豁痰化浊,调理肺脾气机,利痰消痰;石菖蒲辛温,胆南星、天竺黄能够豁痰祛风、清心解热,川贝母、海浮石化痰软坚散结;竹沥气味芳香,不仅能够宣通清窍,尤能以豁痰化浊立功见长。众药配伍,能够豁痰化浊,软坚散结,宣通气机,开窍通闭,达到醒脑开窍的目的,此为标急治标之法,兼以益气之药则能够治疗中风失语之后遗症。
(六)通腑泻浊
中风发病后,由于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中焦阻塞,胃肠通降失职,出现热结腑实之证。上则呕逆吐秽、胃胀腹满;下则大便闭结,少腹痛胀。舌质苍老红绛,舌苔黄厚腻焦黑。
治宜:通腑泄热、软坚散结、和胃止呕、畅达气机。药用大黄、枳实、芒硝、厚朴、藿香、佩兰消胀泻满、和胃化浊、畅达气机;竹茹、瓜蒌仁清胃止呕,泻肺热,润肠通便。如此则中焦得通,上下气机畅达,浊热之邪得以排除。
(七)益气固脱
中风卒仆、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此属阴不维阳,元气欲脱,阴阳离决,真气欲绝之候。
急需益气回元、温阳固脱。药用鹿角胶、补骨脂、西洋参、当归身、辽沙参、枸杞子、何首乌、阿胶等。
鹿角胶、补骨脂以温阳补肾,纳气固脱为主,辅以西洋参、辽沙参益气回元,生津固表,养阴育阳。鹿角胶味咸性温,入肝、肾二经,能够补肾益阳、强精活血、通督脉、补命门;补骨脂善补肾纳气、回阳固脱;当归身补血养血、活血调经,使营血归经运行;枸杞子补肾养肝、生精益气、滋阴敛阳,滋阴而不膩,助阳而不烈,使阴阳相互维系;阿胶善滋阴补血,又善止血,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证,效果均好。《本草纲目》上说:“阿胶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凡真阴亏乏,无以敛阳,阳气欲脱,真气欲竭之候,本品是为要药。诸药配伍,温阳而不燥,补气而不暴,使真阴得复,阳气得敛,真气乃复,元气得固,阴阳离决之势得以挽回。
观历代医家于此证多用桂附之类。根据临床体会,笔者很少用桂附来回阳。中风之病多属阴虚阳亢,阴不敛阳,阴阳不能维系,而阴竭于内,阳脱于外,桂附之类辛温大热,使阴津亏上加亏,虚上加虚,阳气何以敛阴?有伤阴、动风、动血、助火之弊,犯虚虚实实之误。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善补阳者须于阴中求阳”。补阳、回阳、益气、固脱应于阴中含阳,不燥不烈为妥。中风脱证尤当如此。
(八)通经活络
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络等有机整体的活动,全靠经络的联系和沟通。中风发病后,经脉络道瘀滞不利,阻塞不通.出现掌不能握、足不能步、上肢不能抬举、下肢不能行动、半身不遂之症。
治宜:通经活络。药用鸡血藤、天仙藤、忍冬藤、川木瓜、川牛膝、络石藤、伸筋草、桑枝、桂枝、秦艽、威灵仙、全蝎、蜈蚣等。鸡血藤、络石藤、天仙藤、忍冬藤主要以通经活络。鸡血藤不仅能够舒筋活络,兼能补血活血,曾有“大活血”之称,凡老人、虚人血虚不能养筋,经络不通者尤为适宜;天仙藤性温,能舒血气以利关节;络石藤专于舒筋活络、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最宜;牛膝、木瓜专行下肢通利关节;桑枝、桂枝上行通经活络,兼有祛风之功;全蝎、蜈蚣不仅能够平肝息风、定痉,而且有舒筋通络、搜剔经络、逐邪外出之功,对于中风痉挛、抽搐、瘛疭疗效卓著。诸药配合,使经络得通,筋脉舒展,手足不遂得以治愈。
(九)滋补肝肾
中风之病,往往是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阴虚阳亢而风邪内生,风邪善行,耗血伤精,导致精血亏虚而神疲倦怠、眩晕、耳鸣、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肢体无力。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生精。药用枸杞子、何首乌、山茱萸、黄精滋补肝肾,填精补髓,强腰膝,益五脏,疗虚损,其功不亚于人参;桑寄生、怀牛膝、杜仲、女贞子等补肝肾,强筋骨舒筋脉,功效甚佳。对于气短懒言、少气无力者,配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健脾养肺,使正气渐复以增气力。若用参芪峻补升阳,易致气血不和,经络壅滞,筋脉拘紧而留后弊,非真知灼见难明其中奥妙。
(十)活血化瘀
古人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可见活血化瘀在治疗中风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所以活血化瘀是由于气滞血瘀与中风病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血与风有着内在的成因。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在,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其性条达,主疏泄。其气平和畅达无碍,则人血行于周身,荣润筋脉百骸;人静则血归藏于肝,内舍于肝而安魂,其气太过,亢而为害,则头痛目眩、目赤耳鸣、易躁易怒,大怒气逆,则血菀于上,筋脉拘挛则屈伸不利;其气不及,生化不足,则头昏头晕、视物不明、易怯易惊、精神不爽、情志抑郁、爪甲不荣、筋脉弛缓、屈伸不能。因此,所谓风者,动之象,气逆血菀,神去则机息;所谓血者,生化之源,其气不及乃滞止,气止则化绝。经曰:“血气者,人之神气”。气滞而无生发之力,血瘀而神机乃去。所以活血化瘀必须舒理肝气,使其平和条达,通畅无碍,才能达到血活风息的目的。
药用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延胡索等。当归甘温而润,辛香善于行走,既能补血、养血,又能活血、祛瘀生新,一药多能,是活血之妙品;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上行巅顶,通关利窍,下行血海,通周身血脉,祛宿血之停滞;丹参活血化瘀兼能养心安神;郁金、延胡索、桃仁、红花活血行气,通利血脉,祛瘀化滞,功效最佳;乳香没药气香味浓,长于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炮制得当,则无呕吐之弊。诸药皆归肝经,活血与行气兼备。化瘀除滞,去瘀生新同功。
然而活血化瘀诸药应用时,必须权衡病情缓急,审因论治。药重病轻,年力不及,药过病所,治非其时,急则夭人性命;药轻病重,治误其时,缓则事倍功半,收效不易。此中量度唯医者细心,方可药病相当。
总之,中风证型各异。以其证论,有中脏、中腑、中血脉、中经、中络之不同;以型论则有十余类之多。且一证之中,传变复杂,用以上平、镇、开、清、豁、通、泻、化、活等法,未必能够十全。然而能够明此十法,用之有方,不误时机,切中病情,治病救命,可以奏效收功。
李秀林简介
李秀林,主任医师、教授,河南唐河县人,生于1926年,家世业医,幼承庭训,熟读中医典籍,精通中药炮制,17岁独立应诊。1957年人河南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于河南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1964年始研究中医脑病,创立了“中医脑病辨治十法”,在医界影响甚广;先后发表脑病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眩晕·中风证治》等专业著作3部。研制的国家准字号新药“中风回春片”,目前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李秀林恪守“医乃仁术”之训,一生淡泊名利,醉心于临床,求诊者盈门,活人无数,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教授誉为“中医临床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