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刘武宏

 昵称6279792 2012-12-22
 
 
 

      中国画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很大传承性的艺术,各个朝代的文人和画家无不在上学古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并有所继承发展。中国画的创新在古代表现为对绘画语言本体的发展,如宋元时期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巅峰,正因为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家对中国笔墨技法的完美演绎以及所生发出的幽深的意境。而中国画的创新最为剧烈的则表现为近代西方美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绘画在汲取西方绘画的营养后对自身的发展。研究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需把中国画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由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基石构成的中国古代美学,在审美理想上是以和谐为美的。儒学提倡人际社会伦理的和谐;道家美学崇尚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禅学美学则以实现人生入世与出世的和谐为明心见性之本。儒家哲学的事功化倾向给了艺术创作以社会实践活力,庄禅哲学的超然性品质又保证了艺术的功利追求能维持在传统审美的心境之中。因此,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极其稳定的,反映在绘画上,是古典的理想美、和谐美。虽然历代文人画家的绘画语言选择不同,其绘画风貌也截然不同,但整体上看,其内蕴的民族美学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审美体验,其核心仍然是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画:在传承与创新中求索

       目前在国画创作领域,中国画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体系为旨归的。尽管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对画家绘画才能、笔墨技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内涵和美学标准却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通,更是中国画的根基所在。中国文化素养不是一种表面文章,而应完全融化到其日常创作中去,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江湖画手,如果在中国文化素养方面有所缺失,都是会失去中国画灵魂的。没有了中国文化脊梁的支撑,真可谓有笔墨为零,没有笔墨也等于零。虽然美术创作不及文学作品更能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复杂性,但艺术品作为一种图像,却可以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供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经典作品一定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了解民情,用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中国画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要凸显的是具有人类艺术发展方向的中国画,是让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人看到以后,觉得中国画不仅有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还有人类未探索的很多东西可以去吸收。

  画家们借助实用的绘画材料和高超俊逸的绘画技巧,控制了画面的空间关系,刻画细腻入理,运笔不疾不缓,空灵飘逸,在有意无意间以虚画实,以变求静,用力似力非力,如断若续,变化万端。在简约疏淡中传达了被自然山水滋养后的时空留恋。和唐诗宋词一样,他们以最朴素温和的神态表现了远离尘嚣后,在大自然中,安宁时间的惬意和依恋。

     黄土地的表现形式与笔墨技法

   中国西部神奇、神秘、神圣、地域辽阔,人杰地灵。

   古都西安位于中國的中心,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我就生于这块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文化底蕴凝沉厚重的土地上,然而我却长期工作执教于高原。五十多年的艺术积累,对黄土地的山川上沟岔,石墙土窑,父老乡亲有着天然的不可割舍的浓厚情感,每每看到那里的生活场景,手中的画笔就剧烈的颤抖,涌动的情感便在笔端倾泻而出,恣意挥洒,浩浩荡荡。

  我的作品大度朴实·气势磅礴·乡土气息浓厚,地域特征鲜明,其画风独特,表现手法巧妙,吸取南派之秀·北派之雄,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在理论和艺术实践中采纳'中西结合,南北结合,古今结合,注重写实的原则。在继承借古开今的传统上讲求笔墨语言的概括性与形式美。色调上赋予冷暖·黑白,布局风格上虚与实中取实就虚,密与疏中取密在大与小中取大舍小,拙与巧中以拙笔显长,沉与扬时取沉但不犟气,构图严谨,透视中局部用焦点法·通幅用散点法,把传统绘画中的“平远·高远·深远”融汇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为能更具体表现黄土地的厚重松软的质感,探索出一套勾·皴·点·面·线染法,把一望无际·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彩墨淋漓,在我的画笔下,充分体现出自然造化之魂魄雄伟之美·博大幽深之美·中华大地之美。

  

  黄河裹挟着岁月奔腾,劈山穿石,浪涛滚滚,轰然直下,惠泽万方,沉淀着文化,缔造着历史。在历史的对岸,画家以饱蘸深墨挥洒,左右勾皴,纵横驰骋,勾勒着山川·描绘着河流,述说着心语,演绎着人生。

  我以功底扎实·用笔厚重·结构严谨·色彩凝炼而著称。其作品处处闪现艺术的灵光,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