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街楼到老洋房一上海人的“投资智慧”http://www.投资理财 ◎ 买洋房好比“吃鱼”:头和尾可以不要,但是中间那段精华一定要按在自己的盘子里。◎ 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鱼,买房也一样,要量力而行。◎ 牢牢把握住家庭的安全底线,别光顾投资而把资金链绷得紧紧。 3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从静安寺地铁出来仅步行了15分钟就找到了孟鑫的花园洋房。时年48岁的孟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灰色休闲体恤和灯心绒长裤的打扮,一如这闹中取静的老洋房,透着某种不事张扬的淡泊和闲适。在他那30平方米的阳台上,我们听孟鑫谈他“智慧型”理财 的经历,一并享受着透过玻璃天棚倾泄下来的暖暖阳光。 3个小时的采访,孟鑫侃侃而谈。他很享受自己的“战利品”:封闭式阳台改造的书房兼音响视听室、推窗入目是一片葱绿的草坪、置身闹市却能充分独享的幽静……其实不用孟鑫太多语言,从满屋子古香古色的家具,英国式的考究装饰,充盈其间的宁静复古气息,我们已经很能感受他生活的质量了。 采访民间理财人物,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他们所积聚的财富而感到惊异,而是被他们聚财过程中闪现的生活理念和理财智慧所吸引。关注政策变化靠智慧聚财理财的孟鑫就给了记者挥抹不去的深刻印象。 孟鑫的出场属于“毛遂自荐”。电话里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当年的一间“过街楼”起步,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套花园洋房。孟鑫说他买房子不是被动型投资,他的每一步都“紧紧把握了政策的脉搏”。正是这句话打动了记者。 1992年 预感房产会有大变革 孟鑫是地道上海人。曾经在农村当了10年知青,1990年回到上海工作时已33岁。单位给了他一小间房子,一家三口就这样在15平方米的“过街楼”里安了身。说起“过街楼”,孟鑫还开玩笑地称,去他家真是“看得见走不到”,必须经过“九曲十八湾”。可在住房紧张的年代,别人眼里的孟鑫一家算是不错了。然而他并不满足,“我希望能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 空闲时,孟鑫就努力在报刊中捕捉信息。“当时正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就想等待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无意间,他从报纸上了解到前苏联的房改情况,从过去大包大揽的福利体制向私有住房合法化、公有住房向私有化转变。他上了心:看来中国房产也会有大的改革。于是开始有意识收集关于房改方面的消息。 当年在党校进修本科的毕业论文,孟鑫就选择了《浅析城镇居民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必然性》作为自己的答辩题目。 等了4年 终于等到买房机会 1993年年底,身为建筑管理人员的孟鑫因工作表现突出,再次从单位套配到一套位于普陀区的50平方米新公房。“有新房子当然好,但我也意识到单位的福利已经到顶了,接下来更好的生活必须靠自己。”于是他决定赚钱买房。 可当时上海的房屋只有外销房和使用权房两种,外销房太昂贵,而买得起的使用权房又不能上市交易。孟鑫跑了不少地方都被告知“政策不允许”,只得暂时打消了卖房买房的念头。 这一“暂时”就是4年。1998年7月,一则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法院要拍卖闵行区龙柏新村一批房产。孟鑫看中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屋,价钱在20万元左右,而此时自己手中只有12万元的积蓄。朋友纷纷劝他不要犯傻,只买房屋使用权,万一国家收回,那钱不都打水漂了吗?可是孟鑫却拿着几年来所收集的资料仔细分析,认为政府早晚会将使用权房转变为产权房。“国家造那么多房子,肯定无法负担房屋的维修、物业等一系列的费用,必定要甩掉一些包袱。” 回顾当年买龙柏新村房子的情形,孟鑫很有些自豪,因为事后证明其中确实包含了不少“投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