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华山路巨鹿路附近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弄堂,这段华山路的上街沿狭小,平日人流量很大,印象中每每经过这总会有一群白领侧着身匆匆擦肩而过,不愿逗留,更别说会注意这里有什么建筑,但是这个行业很秒,总能闯进一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遇见非常有意思的人,听见关于老上海的故事,今天的这栋房屋的原主人留下了一段老上海故事,他的家族就是原沪上知名洗衣店正章洗衣店,而就是这不起眼的弄堂住着四家人,让我们开启一段民国记忆...... 近来上海天气温差挺大,昨天还是20多度,落雨一夜气温瞬间降至8度,穿着单薄白色T恤的女士便是这栋房屋的主人,一路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弄堂,这个弄堂的私密性特别好,穿过了过街楼,来到一个丁字型弄堂,分别通往四栋老建筑,其实弄堂还是挺宽敞的,停两部车应该没什么问题 走进房屋后发现屋主对房屋进行过大改造,原来的砖木结构如今已经是钢混了,除了保留了清水砖的外壳,其他已经非常现代化了,但是时尚简约的线条加上个性化、色彩斑斓的装饰还是非常夺目的 这栋房屋的性质是新式里弄,大双开间(南向并排两大间) 三楼我很喜欢,因为是尖顶,所以层高特别高,露台上看到的都是老房子,瞬间回到老上海的感觉 所到之处都有咪咪跟着,这才知道,她是位很有爱心的人,为这两只是收养的流浪猫,付出很多心血来治病,喂养,如今从体态,心态来看,这叫幸福哈 不过今天的主角不是这些猫,而是这位房屋主人在上一手业主那里承下的手稿,手稿中讲述着这个弄堂和四家人家的故事 弄堂里的往事 华山路的这个弄堂有这四栋房屋,沿街有两个门牌号,分别为3、4号,而弄堂里有两家,1号和2号,这四家和普通弄堂不太一样,因为她们都有点沾亲带故,就像北方的大宅院,里面住着4户人家一样 门口的3号是郑家,4号是王家和2号是姐妹关系,而1号住着她们的姑妈,3号和1号是过房亲 霞飞路正章洗衣店 华山路这里原来是片空地,1946年,大家说想集资盖房,于是联系了几家较有经济实力的亲戚。3号男主是最有钱的,开证券交易所的,1号则是吴家,吴家是做洗衣生意的,住着的是弟弟,上海有个老牌子乔克生地毯清洗店,他的哥哥就是正章洗衣店的创始人“吴锦章” 吴锦章(1899~1969),江苏无锡人 19世纪40年代,在法国巴黎出现世界第一家干洗店贝林洗衣店,1847年,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发明第一台木制手摇洗衣机 1925年,上海出现第一家西式洗衣店——正章洗衣洋行,由吴锦章创办 最初只有一部烫衣机,主要为外国人熨烫男女西服,以后逐渐发展到洗衣、染色、织补等服务 1927、1929年相继在静安寺和延安中路开出正章分店,开创洗衣业连锁经营的模式 1936年从日本进口一台干洗机,是上海第一家采用机器干洗的店,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洗染店 吴锦章到正章 吴锦章,头脑精明,富有商业才能。据说刚创办时,店名是根据店主名字为“锦章”,后来因店中的宁波伙计用宁波口音称呼“锦章”为“进账”,随按谐音更改为“正章”。“正章”,也有“整理服装”的意思 开业之初,为了吸引顾客,吴锦章做了一件5米长的超大西装从淮海路600号三楼阳台挂到底层门面,引起路人的注意,打出“洗衣不用水”的醒目招牌,还把一台干洗机安装在临街的店堂中,让洗衣师傅当堂操作表演,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 “干洗机”成了正章洗衣洋行的活广告,不少人为一试“干洗”,而把衣服送来。他还向社会发起征集电话号码的活动。在众多的应征电话号码中,最后定“83315”作为服务电话,用话音念就是“不洗洗要污”,突出洗衣店的核心理念83315“不洗洗要污” 四维新邨的由来与故事 我的父亲曾说起,1948年蒋经国发行金圆券,物价飞涨,于是建筑公司有些偷工减料,当时承接建筑公司是沪上著名营造商新元泰,先造的3号4号比较大,后造的1号2号就相较小,有过街楼的4号最大。1949年房子造好了,得要起个名,弄堂门楣竖起了“四维新邨”,这个名字谁起的不知道,“四维”古意指礼义廉耻,但作为弄堂名,我想应该是取四家人维系在一起,和睦相处的意思 下面说说着四家成员的情况,4号男主我没见过,40岁就离世了,只是听说他做生意的,留下一笔财产给妻子,膝下有8子女,三女儿嫁到旁边大胜胡同蔡家,蔡家十分富裕。三儿子过继给1号吴家,自家只留大儿子和小女儿 3号刚搬进来的时候,家里有汽车,冰箱,钢琴,条件相当好,但不久解放了,证券交易所关门了,他家就在底楼开了五金店,八十年代又开了花店。记得他家三楼租给一个老太太,女儿女婿因车祸过世,自己带着两外孙过,后来搬走了。他家的阿爷阿娘都长寿,90走的 1号吴家,乔克生地毯洗染店,算是哥哥正章洗衣店的市场细分,但是解放后自然都不用地毯了,生意一落千丈,便关店去了香港 2号的祖上原在杭州开丝绸染织厂,已有相当规模,但家中兄弟吃喝嫖赌败光,之后家中最小兄弟十几岁来到上海学做生意,经过近20年奋斗才创下了家业。解放前夕,他曾打算把厂迁到台湾,由于多种原因,最后留在了上海,因为舍不得创业立家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他曾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血汗,晚上去夜校学习英语和化工知识。在官僚资本家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欺压下,创出家业十分不易,骨子里是爱国的,选择了化工专业,是抱着工业救国的初心,1957年打成右派,这以后,几百元的工资减到69元,幸亏外婆和妈妈省吃俭用,加上1958年大跃进,解放妇女劳动力,去弄堂生产组工作,一家人方能勉强度日 我在四维新邨住的时间并不长,1965年考进大学就住校了,只有周六回家。1970年去军垦农场锻炼,1972年分到安徽来安工作。在我印象中,弄堂里最热闹的是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那些日子 那时,家家没有空调,楼房汽车也绝对没有现在那么多,所以没有排到街上的热浪,以前上海的夏天挺舒适的,气温通常在33度左右,如果哪天到了34度,大家都要叫“热死了”,没到暑假新邨里的大人小孩都会聚在过街楼下,因为那里有穿堂风,大人拣菜打毛线补袜子,孩子下棋打牌写作业,我十多岁学习绣花,在过街楼下绣成了好多对枕套。后来外婆让我打鞋子,我不愿意,因为绣花是美的,做鞋没有美感。记得外婆担心的说,你不学,你妈也不会做,我走了,你们穿什么呀? 四维新邨住着4户人家,却像是一个不能分割的大家庭,每家的后门都不关的,家庭成员随时窜门,天天见面,哪家烧什么菜,来什么朋友同事,旁人家一清二楚。到了八十年代,我们这辈人都陆续成家,进来的主要是媳妇,那时,静安寺大发南货店有了打折货,上海展览馆又了展销会,大家就会一起去 我妈的表弟虽然年纪比我小,但是辈分比我大,他好像从来不用上班,成天捧着一只孔雀瓶,里面泡满茶叶,从吴家走到王家“噶三胡” 大哥夫妇两住在1号三楼,他们永远穿得山青水绿,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儿子可了不得,三四岁的小屁孩一天从幼儿园的卫生间窗口逃了出去,还带了同班的女孩子,大人急死,发动全弄堂的人寻找,谁知道他却安全地到达顺昌路外婆家,他和妹妹性格完全不同,妹妹是个文静的女孩 4号的二媳妇写了一手好字,后来沿街开花店写标签正好用得上。四维新邨的热闹也吸引了弄堂外的邻居,常熟路新中国理发店(早没了)楼上的钱阿姨是母亲搞弄堂工作认识的,丈夫是开书店的,肚皮里故事多多,我们经常缠着他讲故事,连《琥珀》这样的小说都讲给我们听,但经常讲到关键的时候说要回家了,也想说书人的请听下档一样 大胜胡同蔡家女婿,他说话一只鼎,噶三胡绝不让现在的小百搭舒悦。按辈分我们应该叫舅舅,但四维新邨从不管老小,都直接喊名字,他从不计较,总是笑嘻嘻,前不久去世也有八十多了 3号四楼的女孩子吸引了住在静安寺附近的阿五头,后来就搬走了,有时候我们还经常会谈起这段姻缘到底有没有成 如今的四维新邨已经徒有虚名了,四维新邨的人已经不再熟悉,房屋也已经不是印象中的,毕竟自1949年迁入至今,已经快70年过去了,房屋医手易手修缮后越来越好,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而我们四维新邨的门额还在,这里承载着太多回忆........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这篇简短的手稿我非常喜欢,满满的上海记忆,这不仅仅是他的回忆,更是这座城市的记忆,试想,他们年事已高,房屋卖了出了国,基本就与上海断链,我试着将这些回忆,这些资料抢救,能收集多少收集多少,另外,我的新书,由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书《上海老洋房的故事》即将在5月份开始预售,这次请到上海女作家合作,董鸣亭老师,董老师自小生活在上海弄堂,他的上海十八系列的书,将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与情感写的丝丝入扣,这次的上海老洋房的故事将会有大量的昔日上海家族旧照,故事,等着你来阅读,另外还附上了十年的老洋房市场成交数据让各位参考,5月中旬正式预售,详情请关注本博微信公众平台,购书可以咨询微信号:shlaoyangfang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共有三个板块,以下是攥稿人简单介绍 1、“克勒”是外来语,是“Clerk”职员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也有Class作等级、阶级解释的。所以就有了老克勒一词的由来。旧上海的老克勒,他们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一群人,也最先吸收结合的西方文化的,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 攥稿人“小克勒”:80后,走过90%的上海弄堂,不断抢救老洋房历史资料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女贞树下LUN》的作者之一,(书将于2018年3月预售) 2、懂经:指对某方面特别在行,对市面上的行情了如指掌、领行情 攥稿人”懂经“:文物保护建筑设计与修缮,拥有国家文物保护修缮资质 3、攥稿人“上海老洋房经纪人”:上海某知名老洋房经纪企业市场部总监,策划过上海电视台42期上海老洋房估值节目,十年从业经验,拥有十年的老洋房市场成交数据,擅长老洋房估值,老洋房市场包装与销售策略 长按图片打赏 “上海老洋房的故事” 微博微信十万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