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3245853 2012-12-26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金门人口仅十万余人,居民分为五种:乱世遗民、泉州的世家大族、邻近都邑的商贾渔民、历代戍守金门的军人、赘婿谪配而来到金门的。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当地居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耕渔捞,或从戎征戍。因此当地居民,除了官宦门第外,绝大多数是农、工群众及少数交易买卖的商贩。在这种的社会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质,有高尚尊贵和粗俗简略两个极端。但真正的金门人的生活文化,应该还是以平民大众为主的民生百态。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当地风俗民情之一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雷死人的肚皮画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特产之一:一条根为金门原生特有保健植物,主根可串地50公分长,对身体有舒适清爽效果。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金门较为缺水,种菜靠人工灌溉。再加上近年的开放观光,用水量大增,更使得供水更加的吃紧。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早年金门人打菜刀的工具。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05日,中国大陆为声援中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金门爆发大规模炮战。

    两岸对峙的年代,金门人回收了大量的炮弹,好钢全用在刀刃上。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当年国军留下的炮弹,被解放军曾似雨点般打向金门。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1958年8月23日下午6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开始猛烈炮击金门,两小时内落弹达四万余发,是日落弹数更达五万七千余发,重点集中指挥所、观测所、交通中心、要点工事及炮兵阵地。由于当时正值晚餐时间,突发炮火造成国军死伤440余人,金门防卫司令部三位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当场死亡,吉星文重伤,于稍后因伤重不治。金防部司令胡琏、参谋长刘明奎与在金门视察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俞大维均负伤。

   从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的炮战中,共军毙伤国军中将以下官兵千余人。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台湾当局在金门炮战中,也向大陆射击炮弹12万8千发。造成我军伤亡官兵460余员、民兵群众218名。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我军后来常发这种射宣传弹,它在三四百米的空中爆炸,里面的宣传单片片飘落,光鲜的彩色纸张,文图并茂,如“为蒋介石卖命,白送死;向人民投降,得幸福”,纸片即便在海水中浸泡几天都不会字迹模糊。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国军打过来大陆的炮弹全都大炼钢铁了,而共军打击金门的炮弹,成了金门一大特产:菜刀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师傅说:一个炮弹能做30-40把菜刀。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菜刀毛坯样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炮弹打造菜刀全过程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卖价不便宜,每把200-400元。

 实拍:金门县风情录(图)   用炮弹打菜刀早在日本占领台湾末期就有了,工匠以盟军轰炸遗留的炮弹壳锻造刀具,没想到打出来的刀竟是出奇的锋利。1958年的 “八二三炮战”后,金门地区废炮弹壳暴增,打响了“金门菜刀”的铁招牌。最初制刀都是用炮弹碎片,因有些炮弹属杀伤力强的爆炸型弹头,以碎片制刀可以省去切割的麻烦。其后“单打双不打”时期的炮弹则属宣传弹,不会碎裂,连弹带都可使用,较为完整。制造炮弹的钢铁质量极佳,以之打制出来的菜刀也特别锋利、耐用,刚中带韧的特性,即使切割硬物也不易变形。早年到金门当兵的台湾青年,返乡时一定带上几把作为纪念,金门炮弹菜刀因此闻名全台,只要挂上“金门”二字,几乎就是菜刀质量的保证。

   金门居民都知道捡到炮弹可以拿来卖。“最早一颗炮弹收购价是二十元,现在炮弹越来越少,只有整建房屋挖土才有大量的发现,物以稀为贵,现在收购价提高到每颗一千多元”。一枚炮弹可以铸造四十至六十把菜刀,一把刀可用几十年,市场需求量升幅有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