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方案

 劳动者2010 2012-12-28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设计方案

                      

一、方案介绍:

(一)方案名称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设计方案。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

1.“古文无用” 论。

2.对古文不感兴趣。

3.朗读古文困难重重。

4.学习古文,理解困难。

5.默写古文,白字过多。

这些问题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本方案之意义

中学古文教育历来是重点、难点,而多数中学生对古文有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极坏。古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发扬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好古文是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而本方案目的就在于:

1.激发学古文的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古文习惯。

3.积累行之有效的学古文方法。

(四)方案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还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死记硬背,光靠“逼学生上梁山”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将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积累,逐步提高中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方案内容:

(一)、用古文中的精神内涵去感染、激励中学生。

人是感性的、容易动情的,尤其是中学生,更易为“情”所动,而古文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初中语教材中的古文大多是经典作品。每当我在讲授这些古文时,学生们无不为书中的智慧与思想而心潮澎湃、而击节叫好、而带给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后更是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理想,拳拳爱国心涌动心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令学生获益匪浅。“不以物喜、不以己愁”教给学生胸襟须像天空般旷达开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使丞相为了蜀国操劳一生的形象更显清晰伟大。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佳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一句,传达了“舍生取义”的精神实质,曾经令多少莘莘学生为之动容。而《陈涉世家》中陈胜少年时的鸿鹄之志,以及慷慨陈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铮铮铁骨的冲天气概。愚公精神以及《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刻苦求学精神更是激励中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总之,古文中耀眼的精神内涵,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风华正茂,感性十足的青年学子必将在她们的指引下不断奋进。

(二)、伴读历史。

任何著作都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它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而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古文都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社会条件,如果不去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就可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而产生误解。只有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足够认识,才能给作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诗圣杜甫所作之诗被誉为“诗史”,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深刻表现了当时他们所处的唐代在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均再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生活,而要了解杜甫“诗史” 这一特点,如对历史一窍不通,则理解上有较大困难,而之前的大侍人李白却被人冠以“侍仙”,主要因李白所作诗歌都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等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浪漫主义情怀,而这与李白所处唐代正值鼎盛期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在学习李煜、李清照、苏轼等名家大作时都需联系当时历史来学习,否则对作品价值难以认同,对作品内容难以理解。

另外,在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再学古文,更能增添学生的兴趣。试问,一个对三国历史毫不知情,对诸葛亮闻所未闻的学生会对《出师表》感兴趣吗?一个对春秋历史颇为熟悉的同学又岂会对曾以弱胜强,打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故事而提不起精神?又怎会对“发愤著书”的司马迁,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置之不理呢?因此在学古文时,应建立在熟悉当时历史的前提下,老师在教古文时,应花一定时间把当时历史背景讲清,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伴读人物传记

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情感态度、政治倾向、性格气质等等都影响他的创作,都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了解一位作家一生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生活时期和思想状态,是对原作阅读的一种补充和注释,仍以上文的李白于杜甫为例,李白的诗轻灵而飘逸,这与李白是一名典型的性情中人是分不开的。“诗仙”好游山玩水,好交友,喜舞剑饮酒,性情豪爽,他的《将进酒》可见一斑。其中一句名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尽李白潇洒一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更是豪气冲天,更显“诗仙”风采。而“诗圣”杜甫的诗中此等非凡气度的诗句难觅踪迹,除去他个人身处乱世,还与他个人一生潦倒,性情抑郁有关。即使写春景,在杜甫笔下,也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在落泪,春鸟在颤栗。唐代两位大诗人如此,宋代词坛两大流派(豪放派与婉约派)差异巨大,为何?这与“苏辛”性情豪爽,李清照、柳咏性情内秀是不无关系的。故要正确了解古文,了解作家生平、性格等极为重要,教师应对此作介绍,或由学生课前查看。

(四)、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古文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令学生终生获益,学古文尤其如此。首先我认为学生应用好课文下面的注释,是学好古文的一把金钥匙,古文中注释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常识,包括出处、作者简介等。如《出师表》注释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在汉末隐居邓县隆中,后成为刘备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蜀相。由此,我们较详细地了解了出处及作者。(2)写作背景,如《出师表》注释①公元前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代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3)难读字,如《曹刿论战》对“又何间焉”一句中的多音字“间”加注“jian”这一读音。(4)解释难懂字词的意义;(5)疏通长句、难句的意思,所以古文中注释颇为详细,只要用好注释了解文意,不是难事。另外,应该勤于查字典辞书。因为读古文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字,且课文注释上没有,此时应立即查字典辞书,以求解答。当然,学古文要记东西实在是多而繁杂,学生应学会加以归类总结,这样就便于记忆、掌握,如通假字归类、古今异义词归类、词性活用归类等,这样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反复朗诵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又云:多读文章,其义自见。况且古文大多语言优美,句式齐整,韵味十足,大多古文非常耐读,一篇古文不亚于一首歌曲,中学生由于初学,感觉不一定很深,但在老师带领下,熟读文章,细细品味,久而久之,学生定能领略。如《岳阳楼记》一文中,骈句整齐工整。“至于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朗读中,不自觉会摇头晃脑,沉浸其中。而古诗词本身讲究音律美,讲究压韵。在朗读时,更易进入角色,吸引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句句琅琅上口,沁人心脾。而在不断的朗读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诗的意境也为学生打开,真是“古诗吟于口,其乐不必言”。

(六)、勤于积累

不少学生学习古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足够了。老师一篇篇讲,学生一篇篇学,而到了考试时,或学过一段时间后,却早已不记得了,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善积累而导致的。其实学任何知识,都有其规律可循,学古文也不例外,古文中同样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一经掌握,不断积累,将大有裨益。而对于古文中的规律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句式在今天看来有些特别,初学者理解起来会有困难,但了解了文意句式特点后,应不难掌握。(1)省略句,主要分省主语,省宾语“之”,省介词“于”等三种。如《幼时记趣》中“见二虫斗草间”一句中就省去了主语“我”及介词“于”,可补充为:“(我)见二虫斗(于)草间”。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一句中省去了主语“邹忌”及宾语“之”,可补充为“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2)倒装句,如《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中词序颠倒,应改为“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3)判断句,在现代文中判断句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和“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用“为”、“乃”、“诚”等词来表示判断。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固定结构,例如古文中的“如……何”,“以……为……”,“是以……”,“……孰与……”都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

2、特殊词语

1)古今异义词,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如《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中“狱”字古义为案件,今义为监狱。又如《桃花源记》中,“交通”一词,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为交通运输,这类古今异义词需加类总结,不断积累。

2)通假字。通假字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便要还家”(《桃花源记》)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在初中古文中,通假字为数不少,需不断积累。

3)词性活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如“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笞”意为用鞭子打,是典型的名词作动词。又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箕畚”一词意为用箕畚,是典型的名词作状语。

4)文言虚词。虚词在古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难点之一。如“之”字就有多种解释:a.代词;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无意义;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动词,去往到。要掌握“之”字用法,首先应掌握以上用法,然后再在具体语境中对号入座。

三、预期效果:

通过本方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期望使扭转古文教学的被动局面,使学生乐于学古文。在良好习惯,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学好文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