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论(译文)

 聂耳小书屋 2012-12-28

  

(虽不太赞成文中关于神仙的观点,但欣赏嵇康“积小成大”等养生观,故阅之有益。)

朱斯奇  译文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是可以修炼到的,长生不老也可以努力去达到。又有人认为,长寿只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过去与今天相同,人们都是如此,超过这个岁数,就没有什么不是妖邪之论了。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客观。请让我试探着粗浅地谈谈:对于人,谁也没用眼睛看到过神仙,但确实有对神仙的记载,在以前史记类的传记中,又有较详细的介绍,也许是真的存在过那样的仙人。他们好像受纳了特殊的气,而禀赋于自然,并非是光学习就能达到。至于养生得法,能享尽天年,上等的能到一千多岁,下等的大约几百年,会有这么高寿的吧!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养生之道,所以没有谁能达到这么高的寿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喝药发汗,不一定就能如愿发汗;可是惭愧内疚一涌上心头,也会大汗淋漓。整个早晨没进餐,就饥肠辘辘想进食;可曾参怀哀,七天没吃都没有饥饿感。半夜坐着便会迷迷糊糊想睡觉;心里有深忧的人,从晚上到天亮都不能睡着。结实的梳子能理顺鬓发,醇酒能使颜面通红,也只不过这样子。但壮士大怒,脸上就勃然变色,头发直立,帽子也会冲掉。从这些例子来看,精神同形体的关系,就像一个国家要有君主一样。精神在内部狂躁,形体在外部就会受损;这好比君王在上面昏庸,国内便会在下面动乱一样。

    在汤朝大旱时种庄稼,偏得到过一次灌溉之利的禾苗,虽最终免不了枯死,但总是灌溉过一次的禾苗枯得迟一点。这样看来,灌溉一次的好处,也是不能轻视的。可世上常有人说:一次发怒破坏不了自己的形体,有了一次悲哀也并不能完全伤着身体,所以轻率地放纵自己。这就象不能认识一次灌溉的好处,却希望结出好果实的是久旱的禾苗一样。因此有见识的人,懂得形体依靠精神而存在,精神又借助形体存在。领悟到生机容易丧失,懂得一次过失也能损伤身体。所以陶冶性情来保养元神,安定情志去健全体魄,爱与憎恨不寄寓在情感之中,忧愁喜悦不留存在意念中,还要坚持呼吸吐纳的锻炼,服药保养身体,让形体与神志紧密结合,表里之间互相协调。

    种田的,一亩地有十斛的收成,就可叫良田,这是大家所认同的 。殊不知还有一种区种的方法, 一亩地能有百斛以上的收成。土地、种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耕作管理不相同,获得的结果就很悬殊。如果认为经商的利润没有十倍,农民没有百斛以上的收成,这都是墨守常规不懂事物变化的看法。

    吃黑豆多能使人重滞, 吃白榆多能令人贪睡,合欢可以解除忿怒,萱草可以使人忘记忧愁,这是笨人聪明人都知道的常识。味辛的大蒜能伤害眼睛,味美的河豚鱼(有毒)没人去养,也属于常识。虱子生在头部就会变黑,雄麝吃柏叶就产生麝香。脖子只有在缺碘的地区,才会有瘿(俗称“粗脖病”),牙齿在山西一代而易积垢。根据这些情况推断,所有食物之气,都会熏陶情志,影响身体,没有什么食物不是如此。难道只蒸染身体使身体重滞却不能使身体矫健?难道只使眼睛变暗却不能使眼睛变得明亮?难道只薰蒸牙齿使牙齿变黄却不能使牙齿变得洁白坚固?难道只香染雄麝使之产生麝香,却不能使它产生腥臊?

    所以神农氏说:上等药物延年益寿,中等药物调理情志。确实懂得生命的道理。因而能利用药物,辅助人体,顺应自然。可是世人没看清这个道理,只贪图五谷,沉溺声色,眼睛被花花世界迷惑,耳朵听着淫荡的音乐,美味煎熬着他的脏腑,醇酒败坏着他的肠胃,芳香之品腐蚀着他的骨髓,狂喜暴怒悖乱他的正气,过度思虑耗散着心神,哀乐不节殃及他的平和情绪。这样渺小的躯体,却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伤害。容易衰竭的身体,竟内外受到攻击。身体又不是木头、石头,这怎么能长久呢?

    那自以为是的人饮食不加节制,因而患上多种疾病。贪恋女色,不知疲倦,以致乏绝。风寒侵袭所致的,各种毒物所伤的,都造成半途夭折。世人只知嘲笑他,哀怜他,说他太不会爱惜生命了。至于保养身体没有条理,在细微的地方不留神,积累微小的毛病造成损害,一次次损害造成正气衰惫,正气衰惫引起头发变白, 头发变白发展到老态龙钟,又从老态龙钟走向死亡,糊里糊涂地不明白原因。中等智慧以下的,认为这是自然的事。即使稍明白,也都是在出了问题时才感叹和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未露苗头时就谨慎防备。这就象齐桓侯危及生命的病患,却恼怒扁鹊的先见之明,把自己感觉到病痛之时当作患病的开始。疾病的损害在隐匿的时候已经酿成,却要在发展到严重阶段才进行抢救,所以出现无效的治疗。按普通人的行为生活,就只有一般的寿命。仰观天地,俯视万物,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用大多数人来证实自己,若自己和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同就自我安慰,说天地之间的道理全都这样而已。纵然听说些养生之道,也凭自己的见识去判断,认为它不对。其次,疑虑虽不大,但几乎全然不知从何处入手;再其次,是自己尽力服药,一年半载,麻烦而又没见效验,养生的志趣已厌倦衰减,半途而废。有的人用小水沟增益,却用出海口加以宣泄,还想坐待长生。有的人抑制感情,隐忍欲望,割舍了荣耀的念头,但爱好的事物常在耳边眼前,寄托的希望又在几十年以后,担心失掉眼前利益,又怕失去长远的好处,内心犹豫不决,思想在内部交争,环境在外边诱惑,两下互相排挤,象这样又导致失败。有些事物十分微妙,可以按道理去了解它,但很难用肉眼看清它。比如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显现出自身的特性。现今凭急躁、竞争的情志,却想进入清心寡欲的境界中去,想求快,但见效慢;渴求近利却应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许多人因为没见养生的效验就不再追求养身之道,而那些追求养身之道的人又因为不能专心致志而丧失了效果。片面的人因为没有两方面的配合而无成效。追求方术的人只小小获益就已沉迷。诸如此类,想长生的人在一万个里也没有一个能够成功。

    会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心态清静,行为平和,驱除私心,绝少贪欲。知道名利地位会妨碍品德修养,因此漠然视之,不去谋求并不是思想上贪恋而行动上强行抑制;认识到味足的食物会有害于性命,所以抛弃它而毫不顾惜,并不是贪嘴而勉强克制。由于外界事物能劳累心神,也就不将它放在心里,精神正气因此淳朴恬静而特别充足。豁达开朗而没有忧愁,心神安宁没有杂念。又始终意守一处(丹田),以和谐的形神来调养身心,和合顺理,日日协调,与天地的大道理相同。然后用灵芝蒸陶,用甘泉滋润,沐浴朝阳,以琴瑟安抚心神。清静无为,怡然自乐,身体轻健,心境高远。不去想享乐反而快乐得很,不去想长生反而可以长寿。象这样,长此以往,几乎可以同“羡门子”比长寿, 与 “王子乔”争长生,怎么没有长寿的可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