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汝窑瓷器鉴别时,总想如果有机会能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台北故宫的汝窑器就好了,就可以知道宋代汝窑釉面和釉下到底是个什么特征,比现在拼命揣摩那些坊间爱用的句子的真正含义好多了。 偶然发现沈建东去年10月用显微镜观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器写出的文章“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一文,真是圆了我的梦。通过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我发现很多过去的观念需要改改了。 1、对“寥若晨星”的理解。这是形容汝窑瓷釉内气泡最常用的词。过去理解为釉内气泡很少,偶然能见到一两个。原因是过去宋代采用干坯上釉,胎内很少有气泡涌入釉内。通过观察本文的照片,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气泡的大小多少基本符合柴烧瓷器的特征,只是多了釉的流动性特征。而南宋仿品却恰恰是气泡较少,釉的流动性弱。明清仿品气泡大小差别小,流纹不明显。 2、过去只注意支钉是否细小精致像芝麻,却忽视了支钉痕旁边的特点。这篇文章几张图都显示了这些空洞黑斑的特点。当然这不能作为鉴别真伪的必要条件。 3、过去认为汝窑器釉是“厚若堆脂”。现在可以明确地说:宋汝是薄釉,明清仿汝是厚釉。 今天转发这篇文章,也是为自己不断学习之用。需要对自己的藏品再次甄别,重新定义。而且对曾经因气泡多而放弃的两件宋汝器感到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