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 ----4

 五成 2012-12-29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

  七、 明代漆画

  明时期漆器装饰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装饰题材、纹饰结构及其装饰手法等更加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就装饰题材而言,大凡山水、祥云龙凤、花卉虫鱼、喜庆吉祥等纹样无所不包,图案活泼、自然、大方,既具有传承性,也不乏创新性的倾向性和选择性,充满着生气。髹饰品种日渐增多,在工艺上达到极高成就,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奇技淫巧,料不厌精,工不厌细,谨严细致,似已达到极限。明清时期漆器装饰技法,根据《髹饰录》可分为14类:素髹(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构图多运用对称方式,题材广泛。从传世之物来看,题材有龙凤、螭虎、虬夔、狮鹿、麒麟等动物纹,卷草、缠枝、牡丹、竹梅、灵芝、宝相花等植物纹,还有十离纹、冰裂纹、如意云头纹、玉环、绳纹、云纹、水纹、火焰纹和几何纹样等。

  明代漆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永乐、宣德三朝) 装饰手法主要有戗金漆和雕漆两类。其中以雕漆器数量最为庞大。《明太宗实录》卷二十四中记载永乐元年颁赐日本国王妃的礼物中,就有雕漆盒、盘、花瓶、果碟等,其装饰图案中主体纹饰有人物故事、宝相花、太平雀栀子花、太平雀葵花、苍头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鸡葵花、鹦鹉长寿花、山雀茶花、竹梅, 边饰有香草、四季花、回纹等。

  雕漆纹饰十分丰富,构图布局讲究对称舒展,或单用,或组合,或写实,或抽象,变化无穷,已远胜元代。明早期装饰图案大体可分为花鸟、山水人物和龙凤等几类。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形器、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在其上雕刻一朵,或数朵盛开的大花朵。花朵饱满,四周枝繁叶茂,或旁衬小花朵和含苞欲放的小蓓蕾,似众星捧月,突出主题,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花卉之下一般不刻锦纹,而以黄漆为地,黄衬红色,鲜明醒目。这种处理手法继承了元代雕漆的风格,但不同之处为元代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纹饰疏朗有致,留下的黄地空间较大,而明永乐雕漆,花卉满布,留下的黄色地较小,有紧密之感。明永乐雕漆常用的花卉有牡丹、茶花、石榴、芙蓉、菊花、莲花、梅花、荷花、荔枝、葡萄等十余种。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剔红孔雀牡丹纹盘,明永乐年间剔红牡丹双层盘、剔红茶花双层盘等,充分反映了明早期漆雕的高超技艺。

  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葵瓣式盘、蔗段式盒上。在盘内或盒面上雕刻人物故事,漆地雕锦纹,衬托图案,绵纹地有分别代表天、地、水的三种锦纹。这三种锦纹与元代的处理手法相同,只是水纹的处理稍有变化。元代雕漆中的水纹有的似波浪滚滚,以弯曲的线条表现,仿佛水在不停地流动,而永乐时期的水纹基本固定为图案化的纹饰,以波折形线条表现。在三种锦纹之上雕刻人物、亭阁。一般的布局为图案的左侧或右侧雕刻一座亭阁,以曲栏围出一定的空间,阁后置古松或垂柳,天上点缀流云朵朵,人物活动其间。或携琴访友,或闲暇赏瀑,或高谈阔论,或五老相聚,立意鲜明,几乎全部表现文人的林泉之志和淡泊之情。雕刻时,以工笔手法雕出山林流水、殿阁庭院及人物,既有很强的绘画效果,又有工艺品的艺术韵味。除了雕刻花卉、山水、人物图案,明永乐时期的装饰题材尚有孔雀牡丹、云龙纹、云凤纹、灵芝螭纹等题材。龙凤是皇权的象征,作为艺术形象饰于漆器上,此时已经定型,龙矫健而又威严,凤飘逸而华美,它们或与云结合,或与花卉相配, 构成独特的宫廷专用纹饰。

  明永乐雕漆在制造技法和工艺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作品一般髹漆层次较厚,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与文献记载的··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有明显的差异。其雕漆风格继承了元代张成、杨茂的风格,用漆精良润美,雕刻圆熟劲健,磨工精细光洁,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细微之处处理得精细而又恰到好处。例如,花纹枝叶的纹理清晰而逼真,以不同的雕刻方法来表现出枝叶的正背,花筋叶脉被处理得细腻入微, 雕刻刀法娴熟流畅, 图案的边缘磨得圆润光滑, 不露棱角和刀刻痕迹, 代表作品有剔红对弈图椭圆盘等。

  戗金漆器以朱檀墓出土的云龙纹箱和长方形匣最早。传世的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朱漆戗金云龙纹长方盒和朱漆戗金大明谱系长方匣等。戗金漆器中填漆为明代新创手法,并被后世继承,清代宫廷中大量制作。传世实物有小柜、各式小盒等,图纹有山水人物、花卉、云龙等。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戗金彩漆牡丹花纹小圆盒。

  明宣德期间漆器装饰题材与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有花卉、云龙、云螭、山水、人物等。图案的处理出现了开光技巧。在盒盖上或盘内以莲瓣式、葵瓣式、圆形作为开光,开光内装饰一种纹饰,开光外装饰另一种纹饰。开光一方面能突出主题,另一方面也能把两种不同的纹饰分隔开来,同时也可起到美化画面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在明、清漆器图案中常被运用,代表作品有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剔红五老图莲瓣等。明宣德期间漆器重要的发展是剔彩漆器的出现,如剔彩林檎双鹏捧盒,既是新创的漆艺品种,又是孤品,其漆色之丰富,图案之新颖,雕磨之精细, 均无与伦比。

  明中期(包括明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 其间共八十余年。漆器装饰开始从简练、朴实、大方的风格向纤巧细腻转变。这个时期的漆器品种有剔红、剔黑、剔彩、戗金漆等。装饰图案丰富多姿。在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方面,较之明早期果园厂那种整朵大型花卉为主题的装饰图案日趋减少,折枝花卉及花鸟题材明显增多,如鸳鸯荷花、喜鹊登梅、绶带牡丹、茶花小鸟、芦雁等。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则不拘于早期那种携琴访友、观瀑的题材,而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五老过关、牧牛、文会、渭水访贤、携友秋游、渔家乐、采药、腾王阁、雀屏中选、郭子仪故事、岳阳楼、八仙人物、婴戏等,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东方艺术馆珍藏的剔红楼阁人物座屏等。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此时,雕漆一般髹漆不厚,与早期那种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较好的风格略有不同;另一方面,无论是花卉题材或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均刻有锦纹,早期黄漆素地之上压花的做法几乎荡然无存,从而形成了锦上添花的表现手法。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 漆器除了剔红,剔彩、戗金彩漆亦大量制作,漆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剔彩漆器自明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明嘉靖时期剔彩漆器骤然增多,一跃而成为雕漆的主流产品,呈现出大规模发展的局面。此时的剔彩器以题材新款,纹饰繁复,雕工精细,不施磨工,锋棱俱在的独特风貌独步一时,形成了与明早期雕漆藏锋清楚,浑厚圆润完全不同的风貌特征,在色彩和雕工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北京故宫藏剔彩货郎图盘,是嘉靖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分层取色的重色雕漆技法,进而采取了分层取色与斜刀取色相结合的新手法装饰器物。漆色丰富,协调融合,争奇斗艳,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器物装饰主要以红、黄、绿三色交替,每色有相当的漆层。一般雕刻红花、绿叶。若雕双龙则以红、黄区分,以红色漆为龙鳍,以黄色为龙身,以绿色为龙发,似剪影式的效果;若凤纹则以红、黄、绿来表现其飞翅及长尾,三种颜色的变幻,似美丽的羽毛,多姿多彩;若表现童子,则以红、绿二色分饰衣、裤,以展现儿童的天真、活泼。北京故宫藏剔彩莲杵纹大圆盒就是一件具有特色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尤以图案间衬托的流云纹使用此种雕法最多,形成了嘉靖以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表现手法;另有一种表现方法,即以黑漆间朱线来雕刻山水人物花纹,如北京故宫藏明代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除对重色雕漆的继承和发展外,堆色雕漆的出现和使用,是嘉靖、万历时期剔彩工艺的又一成就。如··大明万历年制款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就是一例。就目前所见,这一时期的堆色法还仅限于表现花筋叶脉等局部纹饰,用以塑造主题还应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了。

  这一时期的漆器装饰题材也有独特风格,除部分继承前期的山水人物、飞禽鸟虫等题材外,一改明早期雕漆简单大方、庄重拙朴的装饰风格,而满目皆为吉祥文字、图案以及道教色彩的题材纹饰所充斥,龙、凤、鹤、鹿,以及鲜桃、灵芝等纹样占据了图案的主题,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崇信道教密切相关。嘉靖皇帝为禳灾祛病,延年长生,不仅迷信方士,而且对各种祥瑞之物尤为喜爱,包括松、竹、梅、仙鹤、灵芝、寿桃等寓意福寿、吉祥的装饰题材,由此形成了嘉靖时期器物上的装饰风格。长生不老、升仙、万寿等成为这一时期漆器装饰常用的主题,如五老祝寿图、群仙祝寿图以及表现仙山楼阁的题材作品等;出现了以文字组成的图案,例如,以松、竹、梅缠绕组成“福、禄、寿”三字;以“福”字为漆盘的装饰;雕三个寿桃,每桃上雕一字,组成“福、禄、寿”的漆圆盘;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如“皇图亿载,圣寿万年、乾坤清泰、万寿齐天、万年长生、万年如意、万寿永年”等装饰纹样。寿春图是这个时期典型的装饰题材,并对清代乾隆时期的装饰图案产生了影响。春字盒有剔红、剔彩两种,在盖面开光内雕聚宝盆,盆内装有盘肠、珊瑚枝、银锭、古钱、犀角、火珠等,盆中升起霞光万道,似熊熊火焰,火焰之上压一个“春”字,春字中圆形开光内雕老寿星。代表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彩春寿图圆盒、剔红福禄寿岁寒三友图盒等。龙纹仍然是这一时期漆器装饰的主要题材之一。如故宫博物院藏品剔彩双龙纹小箱。此箱虽无铭文, 但实属万历朝官造雕漆之精品。

  明嘉靖时期漆器的锦纹表现形式也有较大变化,突破了明早期的三种锦纹形式,出现了万字锦、勾云锦等,有的甚至雕刻出五、六种锦纹,锦纹的比例较大,风格独特。这一时期戗金彩漆漆器日渐增多。造型有银绽式、梅花式、菊瓣式、方胜式等,制作工艺十分精致。以戗金为图案的轮廓线及叶脉纹理,在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等色漆,纹饰磨平后具有绘画般的效果,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品戗金彩漆龙凤纹钵式盒等。明代出现了漆器艺术的专著——黄成所著《髹饰录》。其中“金髹”、“罩金髹”、“描金”等与黄金髹饰相关的条目,推动明清两朝把漆器雕刻金髹发展到极至。下面简介明代三个时期的代表性漆器绘画艺术:

  64、黑漆嵌螺钿仲景行医图鼓式盒 元明之际黑漆嵌螺器代表作。张仲景为东汉名医生,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曾被举荐做官至长沙太守,但因朝政昏暗,民不聊生,又值瘟疫流行,毅然辞官回到老家河南南阳伏牛山专心从医救治四方百姓,并着写了人类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该盒画面即是表现其行医情形。盒鼓式,平盖面,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以螺钿嵌纹饰。盖面苍松映掩,祥云缭绕,医圣张仲景身穿官服乘牛车而至,四人作揖迎接,牧童牵牛旁观。盖、盒壁嵌乳钉纹各一道,上、下口缘饰缠枝莲纹。盒里髹朱漆,足圈内髹黑漆。此盒钿色艳丽,五彩斑斓,人物刻划细腻生动,工艺精湛。


元明之际黑漆嵌螺钿仲景行医图鼓式盒

  65、剔红游归图倭角方盘 此盘原为英人菲格斯爵士(Sir John Figgess)旧藏,1973年曾于大英博物馆他私人漆器展览中展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题材相仿,同样带有《大明宣德年制》伪款的方盘。该盘呈方形,倭角,随形圈足。盘心开光内饰天、地、水三种锦地。上雕楼阁耸立,古树参天,楼阁内两老倚窗对饮,两童子正备茶,一童携琴进阁,门外两人策马奔向楼阁;后有一童子担食盒饮具相随。远处山峦起伏,一对仙鹤于祥云下飞舞。盘内、外壁雕刻牡丹、茶花、菊花和石榴。底髹黑漆,中央填金刻《大明宣德年制》横款,为伪款。模糊间好像还有永乐款。此盘上的款式颇受学者争议,有部份学者认为这盘来自更早期,属于一组精雕细琢洪武年间制造的漆器。


剔紅遊歸圖倭角方盤

  66、永乐剔红菱花式爱鹤图盘 盘呈八瓣菱花形,随形圈足。通体雕朱漆纹饰。盘心开光内饰天、地、水三种锦地,上雕庭院景致,苍松掩映,殿阁曲栏,祥云萦绕,艳阳高挂。高士端坐案前阅读,旁有童子侍立。阁内童子忙于奉茶,院中童子手捧食盒而来,白鹤回首挺立。盘内外壁素地上雕饰菊花、茶花、荷花等多种花卉。足内髹褐漆,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伪款,款下隐约可见针刻《大明永乐年制》。

  此盘造型浑厚,漆色沉穆,曾次分明。以天、地、水三种锦纹为地雕人物,为典型永乐风格。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剔红菱花式爱鹤图盘

  67、剔红孔雀牡丹纹盘 盘高6c厘米,口径44。5厘米。明代早期永乐年间漆器,现藏故宫博物院。盘内雕牡丹衬底,技叶繁密,花朵肥厚。牡丹花纹上雕一对孔雀,气势富丽奔放,雀身羽毛纤若刷丝,微如毫发,与丰满的牡丹花叶形成鲜明对比。孔雀身、颈边缘处稍高,中部略凹,尾翎似鳞状浮起,层层错落,增强了立体感。足内髹黑褐色漆,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细书款。纹饰形象生动,工艺高超精湛,是永乐剔红漆器中最精美的一件。


明永乐年间剔红孔雀牡丹纹盘

  68、双层牡丹石榴剔红圆盘 明代早期漆器,盘呈圆形,漫浅式,圈足,盘边凸起两道弦纹。通体素地上髹朱漆,在朱漆的层间能看见一层黑漆。上层满雕牡丹,下层剔满石榴花,穿枝过梗,繁而不乱。上下两层花纹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又互相映衬,各成体系。盘外壁剔香草纹,底髹黑漆。此盘造型典雅大方,画面富丽,髹漆厚重,刀法圆润。双层雕刻章法有致,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传世品中仅见数例,充分反映了明永乐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


明代早期双层牡丹石榴剔红圆盘

  69、宣德剔红云龙纹盏托 盏托为木胎,由圆形盏、盘和外撇高足三部分组成。通体黄色素地上堆朱漆,下部有黑漆一道。盏外壁雕游龙两条,盘心剔游龙三条,龙均五爪,游弋于灵芝云海之中,黑漆点睛。盘背及足部雕灵芝云纹。足内中空,髹黑漆,内壁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直款。漆盏托始于宋朝,均为光素。此器造型娇小,刻工细腻,纹饰精美逼真,为宣德之佳作。


宣德剔红云龙纹盏托

  70、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 明代早期宣德年间作品。明宣德期间漆器重要突破是剔彩漆器的出现。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既是新创的漆艺品种, 又是孤品,其漆色之丰富, 图案之新颖, 雕磨之精细, 均无与伦比。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盒圆形,口直径44厘米,高19.8厘米。色漆有红、黄、黑、绿四种,自上而下为红、黄、绿、红、黑、黄逐层髹成,共有十三层之多。纹样因深浅而形成不同的色彩,丰富华丽。这当然需要周密的设计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所以同类同水平的作品并不多见。画面以一株枝叶舒展、果实累累的沙果为主要结构,均匀分布在圆形盖面上。沙果枝头有两只相顾而啼的黄鹏,叶间有一蝶、一蜻蜓。此图的风格介于装饰纹样和花鸟画之间,既有元末花鸟雕漆作品的遗韵,又有工笔花鸟画的影响。所以,沙果枝叶分布像装饰纹样一样均匀,但双鸟已改变在花丛上对飞的程式,而立于枝头对唱,使鸟和花木的关系更加协调。此盒盖面四周及足上部雕缠枝花果一周,有桃、石榴、樱桃、葡萄等。上下口边刻花卉两周,有牡丹、茶花、桅子、菊花等。其作风与元代漆画名家张成、杨茂相似。


宣德林擒双鹏图剔彩捧盒

  71、朱漆戗金大明谱系长方匣 明代早期漆器,故宫博物院收藏。该匣通体髹朱漆地,戗金花纹。匣面长方形签内有“大明谱系”四字,左右有对称云龙纹,匣四壁亦饰云龙纹。图案金光灿烂,有浓厚的宫廷气息,是极为珍贵的明代戗金实物。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洪武年间朱漆戗金云龙纹长方盒。


戗金云龙纹朱漆长方盒

  72、明永乐红漆戗金八宝文经纹挟板 据《明史·西藏传三·大乘法王传》记载:永乐十一年,成祖赐给西藏佛教领袖昆泽思巴《大藏经》一部,此经板当是其中之一副护板。

  经板为木胎,两片为一幅。通体髹红漆为地,饰戗金纹饰。正面用起地方法雕出周边单线,内凸纹双重开光;板沿四周饰双莲瓣纹,板心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八宝纹;四侧均饰缠枝莲及双狮。背髹黑光漆,其一刻阴文经名,左刻藏文,右刻《华严经第三卷·大方广佛华严经》。


明永乐红漆戗金八宝文经纹挟板

  73、戗金彩漆牡丹花纹小圆盒 明代早期宣德年间填漆漆器。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圆盒高4.2厘米,口径10.8厘米。盒圆形,盖略隆起,凹足。通体填红、黄、绿、等彩漆戗金花纹。盖面饰六角花形锦地,其上正中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四周衬以茶花、石榴、秋葵花等花卉。器壁六角形锦地上饰菊花、梅花、荷花、牡丹等花卉。花纹轮廓内戗金,图纹清晰,色彩丰富,搭配协调,在明早期漆器中颇具特色。盒内及底髹朱漆,盒底右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盒盖面的戗金已无光泽,器壁戗金依然金光闪烁。


宣德戗金彩漆牡丹花纹小圆盒

  74、永乐剔红楼阁人物圆盒 圆盒通高4.5厘米,口径12.9厘米。盒体圆形,平顶平底,直壁,通体雕朱漆。盖面在天锦、地锦、水锦三种不同锦纹之上雕楼阁人物图景,布景充实,画面生动。盒壁在黄漆素地上雕饰牡丹、山茶、菊花、石榴等。器内及外底均髹褐色漆。漆质细腻,漆色纯正,髹漆肥厚。雕刻刀法娴熟流畅,纹理清晰,属明代永乐时期典型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剔红楼阁人物圆盒

  75、弘治剔红楼阁人物座屏 屏高47.7cm,宽32.3cm。明中期漆器代表作,现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座屏为木胎,长方形,上部两委角。画屏两面通体髹朱漆,锦地上雕山水人物楼阁。一面是表现西汉宣宗时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的故事。画面上远处山峦雄奇,艳阳高照,一双仙鹤在祥云中盘旋飞舞。近处崇阁连云,阁内宾客盈门,开怀畅饮,楼外街道上众人随一骑马官人前行。另一面为《十八学士文会》图。据《新唐书·褚亮传》记载,李世民为秦王时为收聘贤才建文学馆,搜罗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等十八位学士。他对十八学士甚为重视,命阎立本画像,褚亮为之作赞文。画面上十八学士或聚或散,情态各异,衬以楼阁亭台。此屏漆层较薄,但雕刻精细,下有“平涼王琰刀”款识。

  弘治款漆器极少,代表作是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剔红黄鹤楼圆盘”,款为“弘治二年平凉王铭刀”,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剔红楼阁人物座屏”,款识为“平凉王淡刀”。此屏与“剔红黄鹤楼圆盘”风恪一致,当亦同时期一个流派的作品。明中期漆器的雕刻风格有的保持了早期磨工圆润、藏锋清楚的特点,而有的作品则出现了锋棱不够圆熟的特征。此时,雕漆一般髹漆不厚,与早期那种髹漆层次厚、立体效果较好的风格略有不同


明弘治 剔红走马章台街图座屏

  76、孔雀牡丹纹皮胎剔红盘 明代中期至晚期代表作之一。口径35厘米,高5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圆形,皮胎灰漆地,髹红漆。盘心中间是以牡丹、孔雀为题的主纹样。五大一小六朵牡丹花均匀分布在圆形内,两枝主干则从假山石后穿出。一只孔雀在山石后,一只孔雀飞于空中。这种构图与元末张成的作品尚有相类之处,但刀法已有较大变化。它已不用有透视关系的体块来表现花鸟,较多地借助白描式的线来勾勒,而且雕工粗犷,不藏锋,这是明代中晚期出现的一种雕漆风格。盘心周围锦地开光,开光中刻瓜果纹样,也用线条表现,与盘心相呼应。

  77、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明代晚期嘉靖年间作品。长25.2厘米,高11.7厘米。盒子是椭圆形束腰,呈银锭形。通体髹朱红色漆,并填彩漆细钩戗金纹饰。盖面雕填龙凤、山海纹样,篆书“万”字图案。盖四周和口沿分别饰以花朵、八宝和水波纹。足内髹黑光漆,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银锭形是明代一度流行的盒子的造型,雕填漆的工艺也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漆器工艺之一。这件漆盒向人们展现了明代漆器工艺的状况和流行式样,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


嘉靖龙凤纹银锭形雕填漆盒

  78、嘉靖剔红龙凤纹执镜盒 镜盒呈扁平状,圆首长柄。盖面与周壁黄漆素地上雕朱漆纹饰。盖面圆首部饰龙凤戏珠纹,中间火珠上作一篆书“万”字图案。缠枝灵芝穿插期间并延伸至柄部,柄末端雕海水江崖纹;周壁饰牵牛花、菊花、山茶、牡丹等花卉。盒里及外底均髹红漆,底中央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直款。

  此镜盒以龙凤、万字、灵芝和海水江崖为纹饰,体现了嘉靖帝笃信道教的思想意识。嘉靖皇帝为禳灾祛病,延年长生,不仅迷信方士,而且对各种祥瑞之物尤为喜爱,由此形成了嘉靖时期器物上的装饰特色。


嘉靖剔红龙凤纹执镜盒

  79、嘉靖剔彩双凤莲花、四季花卉长方匣共两匣,一为剔彩双凤莲花长方匣,一为四季花卉长方匣。木胎,长方形,匣前有插盖,内置大小抽屉十个,两侧有铜提环,下承须弥座。通体髹红、黄、绿三色漆,以剔彩工艺雕琢纹饰。匣每面纹饰大致相同,均作菱花形开光。其一匣开光内雕双凤勾莲,每面莲花上各剔一字,为“福、寿、永、长、生”图案,开光外四角各饰杂宝共二十种,屉面雕双凤;另一匣卷草纹开光内雕四季花卉,开光外四角各饰朱漆杂宝,边饰卍字锦,屉面雕花卉。匣内髹朱漆,底及屉内髹黑漆。

  此匣原为英皇乔治五世之三子,格洛斯特公爵亨利亲王和夫人艾丽斯王妃之旧藏。1987年6月8日于伦敦佳士得拍卖。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件雕双龙的长方匣。


嘉靖剔彩双凤莲花、四季花卉长方匣

  80、万历描金彩绘山水人物漆盒 明代晚期万历年间描金彩绘漆器中的佳品,1959年于皖南徽州收购,现藏安徽博物馆。徽州地区,明清之际徽商兴盛,素有“文物之海”之誉。此件漆盒为长方形,盒长50.3厘米、宽31厘米、通高11.3厘米。木胎,金粉。盒盖的表面以双线描金开光,开光内用描金和彩漆绘就一幅人们悠游于江南山光水色间的图案。画面上有亭台楼阁、奇峰塔刹、碧湖古松、行舟莲荷。还有神态各异的众多人物,他们有的在观书或聆听释教,有的在凭栏赏茶或观景吟诗,有的则漫步湖畔携琴、书画去访友,还有一位文雅儒士独坐扁舟遐想。整个画面构图疏密有致,色彩金碧富丽,意境深远,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盒内配置有方碟8件和成对连体盏托3件,均高足、木胎,外髹黑漆,内髹朱漆,边沿饰描金花卉,与盒体纹饰十分协调、美观。


万历描金彩绘山水人物漆盒

  81、嘉靖剔彩货郎图盘 明晚期嘉靖以后描金彩绘漆器。此盘通体剔彩,自下而上髹土黄、红、黄、绿、红五层漆。盘内圆形开光雕一幅货郎图。图案正中为一老者手持鼗鼓,后置货郎担。四面有八童子欢娱嬉戏,情态天真生动。背景为桃树山石。画面以红漆为主,间绿、黄等色,并以黄漆刻天地锦纹。盘边刻红、绿龙纹。盘背边为剔彩灵芝纹。足内髹红漆,正中有刀刻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竖行款。

  此盘漆质干涩灰暗,但漆色运用精美独到。人物色彩以红漆为主,兼用绿漆,红色为衣,绿色为裤;桃树则以绿色为叶,以红色为果实。孩童着装与花叶红绿相间,由红绿渐黄,随妆露色,浓淡适宜,形成了同一颜色的色差之别。此盘画面乃是模拟南宋画家苏汉臣的“货郎图”。绘画题材被运用到雕漆作品中,使剔彩漆器表现出崭新的面貌。其艺术效果和纸绢上作画所产生的效果相似,表现出这一时期剔彩工艺所取得的成就。

  82、剔彩莲杵纹大圆盒 明晚期嘉靖以后剔彩作品中分层彩绘代表之作,现藏北京故宫藏。漆色自下而上备黄、黑、黄、草绿、红五层。盖面黄漆素地压雕缠枝莲纹,中心圆形开光内雕金刚杵纹,周饰云纹;盒壁雕红漆面回纹。此器盖部花纹的工艺特点妙在分层取色与斜刀取色方法相结合。分层取色的花纹,露有红花、绿叶、彩云等,交相辉映。而花叶及流云纹的边线又采用《髹饰录》中所谓的“仰瓦刀法”,斜刀铲漆,故从正面即可看到漆层断面露出的彩虹般华丽的色漆线条,如树之年轮、重重叠叠,似行云流水天然流动,取得了以刀代笔、一笔数色的艺术效果。该漆器为刻意追求线条与色彩相伴为美的剔彩作品,也是对重色雕漆的发展与创新。

  83、嘉靖剔彩跃龙捧寿圆盒 盒呈圆形,平顶,圈足。通体剔彩备红、绿、黄三色,盖面中央雕一红龙腾飞于海水江崖之上,龙双眼圆睁,须发飘扬,两爪高举“寿”字在顶。身旁牡丹花叶招展,祥云萦绕。开光外及盒下腹雕缠枝牡丹间杂绊各八个,口沿下外壁雕菱形锦纹,足饰回一周,盒内和底均髹红漆。盒底中央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直款。

  此盒纹饰生动吉祥,具明嘉靖朝雕漆的明显特征。


嘉靖剔彩跃龙捧寿圆盒

  84、明隆庆剔红云龙纹圆盘 盘作圆形,圈足。通体黄色素地上雕朱漆纹饰。盘心双弦线圆形开光,内雕云龙戏珠纹,内壁剔缠枝莲纹,外壁雕灵芝纹,足墙饰回纹。盘底髹朱漆,正中刀刻填金“大明隆庆年制”楷书直款。

  明隆庆朝只有短短六年,虽隆庆漆器和嘉靖漆器一脉相承,无论在工艺技术或装饰纹饰方面都相当接近,但其存世数量确远逊于后者。传世的隆庆官款漆器目前仅见四件佳作:另外两件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2008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举行之《千文万华 – 李氏家族重要漆器珍藏I》专拍中拍出,故此器为研究隆庆官造漆器提供了重要及宝贵的实物数据。


明隆庆剔红云龙纹圆盘

  85、万历剔彩锦鸡花卉纹长方盘 盘呈长方形,撇口,深沿倭角,随形圈足。通体雕朱漆。盘心花菱形开光,内下层剔黄漆云纹、中层杏黄漆八瓣锦纹,上层朱漆古钱锦纹,上雕秋葵、石榴、湖石,一羽锦鸡卧于石端看着在地上歇息的同伴。盘内壁绿地上雕云龙戏珠纹;四倭角处饰六角锦纹,外壁黄地上雕缠枝莲纹,足圈雕回纹。底髹黑漆。圈足内上方应有款,被磨。

  此盘为仇焱之旧藏。雕琢精细,布局层次分明,构图疏朗简洁,为万历朝之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件万历剔彩锦鸡花卉纹长方盘,无论纹饰和尺寸都与此盘相同,但带宣德伪款。


万历剔彩锦鸡花卉纹长方盘

  86、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中晚期作品。盒通高15.5厘米,口径24-24厘米,足径18-18厘米。盒方形,委角,平盖面,矮方足。通体以黑漆为面,间有朱线三道。盖面随形开光,开光内朱漆锦地雕饰天、地、水纹,锦地之上雕饰三位老者随马前行,后一童子肩担书匣、饮器相随,似为秋山行旅之意。盖边及器底部均雕牡丹、菊花纹,上下口缘用剔犀方法雕卷草纹,足雕回纹一周,器里外底均髹黑漆,无款识。

  此盒雕法特殊,通体图案为黑漆面。斜刀铲漆后,黑色花纹中露有朱线三道,由于所刻山石高低不平,朱漆线间于黑漆山石之间,产生出一种皴染的艺术效果。盒壁的花卉由里向外的每一层花瓣均间有一道朱线,似笔墨勾勒的花筋叶脉,增强了花纹的质感和层次感。这种髹漆做法虽与剔犀相同,但所刻花纹却不是剔犀,也不是随妆露色的分层片取,完全是一种以斜层取色追求线条美的剔刻方法,实际上也应是剔彩工艺派生出来的新技法和剔彩之变种,为前所未见。


剔黑山水人物四方委角盒

  87、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 盒口径30.8厘米,足径26厘米,通高13厘米。嘉靖、万历时期堆色雕漆的出现和使用,是剔彩工艺的又一成就,大明万历年制款的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就是其中一例。该盒通体髹红、绿、黄三色漆,盖面雕海水江崖之上双龙戏珠图案。盖边及盒壁开光雕花卉纹,开光用灵芝纹相隔,上下口缘雕龟背锦纹。足雕回纹一周。盖面双龙、海水、江石及盒壁花叶等纹饰均用填色法,即用堆色雕漆技法而雕所成。器里及外底均髹黑光漆,足内上方边缘刻楷书填金“大明万历丙成年制”横行款。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色彩艳丽,雕工整齐,为万历剔彩之精品。


万历剔彩云龙纹花卉圆盒

  88、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 点螺漆器代表之作,晚明万历年间扬州著名漆艺大师江千里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馆。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点螺漆器著称于世,一生留下数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钿和点螺),现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博物馆均珍藏着他的许多作品。嵌螺钿金银片长方盒盒盖、盒底立墙,上下通景,四面各饰一龙,两横面的龙腾空而起,两纵面的龙正兴风作浪,波涛中还有几尾鲤鱼,若隐若现。龙的须发、海水、卷云等处的细线,均用薄螺片镶嵌,龙眼、龙鳞镶嵌全绿,海水、浪花则填以银丝。

  89、嘉靖剔彩春寿图圆盒 明代晚期剔彩“春字盒”代表之作。该盒剔彩备红、绿、黄等色。盖面开光,内以方格卍字锦地为地,雕聚宝盆内映射出万道霞光,上托“春”字图案。“春”字中心圆形开光,居中刻一寿星,其旁衬有松柏和文鹿,取“春寿”之意。“春”字两侧各雕龙纹,四周衬托彩云。合璧上下各有开光四组,内刻水纹、勾云纹、涡纹做地,压雕游春、对弈等图纹。开关外斜格锦地压雕杂宝纹,上下口缘雕缠枝灵芝纹,足雕回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正中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嘉靖剔彩春寿图圆盒

  90、嘉靖剔红福禄寿岁寒三友图盒 通高8.8厘米,口径17厘米。蔗段式,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晚期以开光的形式,在器物上组成文字的剔彩漆器代表之作。此盒通体以绿漆为地刻锦,以红漆为面刻花。盖面雕一片海水浪花,三石立于波涛之中,松、竹、梅缠绕而上,至顶端蟠成草书“福、禄、寿”三字。盖、器外壁雕凤、鹤飞舞于祥云之中、海水江崖之上。盒底正中竖刻“大明嘉靖年制”刀刻填金款。嘉靖皇帝一生崇信道教,故当时的宫廷器物上有许多表现仙境,道教符瑞等题材的图纹。此是嘉靖时期别开生面的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为以往所不见。


嘉靖剔红福禄寿岁寒三友图盒

  91、嘉靖剔彩双龙纹小箱 通高33厘米,长31.5厘米,宽21.2厘米。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晚期以龙纹装饰的彩雕漆器代表作之一。该箱箱顶设盖,正面为插门。箱下连宽座,通体雕红、黄、绿三色漆锦地。插门饰云头式开光,内雕双龙戏火珠纹,火珠火焰上升,盘成“寿”字,上有卍字及三星纹,角满饰缠枝灵芝和杂宝纹,四边框作菱形开光,内雕缠枝小朵花卉。箱两侧及盖面纹饰与插门相同,仅龙纹为单龙戏珠。箱背面为绿色海水,上雕松鹤图。六只仙鹤在松树上栖息或在空中盘旋,寓意“六合同春”、“松鹤延年”之意。左右伴有月季、灵芝,有祝颂长寿的吉祥图案。箱内及盖里均髹朱漆,装抽屉五具,屉面雕双龙戏珠纹,屉里髹黑漆。该箱整体漆层较薄, 但刀工严谨,工细至极。箱底髹黑漆,正中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嘉靖剔红松寿云龙纹小箱
 八、清代漆画

  清代漆器装饰艺术在继承明代的技法上,装饰日趋纤巧繁琐。尤其是康乾盛世期间的漆器装饰,用色繁复,油彩、漆彩并施,雕饰满目,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华贵,表现了清朝统治者的雄伟气魄,也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世俗作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最能代表清代漆器装饰水平的是清宫廷造办处制作的漆器,运用了明代《髹饰录》中涉及的髹漆技法,同时还有所发展。多种髹漆工艺的运用和结合是清代的时代特色。黑髹、朱髹、描金、雕漆、戗金乃是清代最常用的技法,镶嵌则因物料不同而分为木嵌、螺钿嵌,明代开始流行的“百宝嵌”在清初达到高峰。

  在装饰题材上,清代的漆器装饰图案除因袭明代以外,取材更有进一步发展、拓宽。吉祥图案盛行,植物、动物、风景、人物、几何纹等无所不有,十分丰富。尤其是自然山水纹饰,妙得其真,或晕染,或用五彩,由附庸而独立真正成了髹画工艺的独立审美对象。清代漆器上纹饰题材和结构上的变化既适应了统治阶级繁缛华丽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意。髹漆工艺还吸收了西方外来文化,融汇了中西艺术。器物装饰趋向细腻精致,绚烂华美,突显髹漆工艺技法的精湛。其装饰题材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一、龙凤纹饰口。龙纹、凤纹、云纹都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纹饰,多采用夸张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表现手法。龙纹与凤纹组合在一起,意为“龙凤呈祥”,和谐美好。云纹大多象征高升和如意,在漆器装饰上应用较广,多为陪衬图案,形式有:四合云、如意云、朵云、流云等,常和龙纹、蝙蝠纹、八仙、八宝纹组合在一起,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芬芬,飘飘欲仙。代表作有乾隆期间的作品彩漆描金云龙纹方盒和朱漆描金凤戏牡丹纹碗等。

  二、几何纹饰。几何纹饰历代都有,到明清时期更为普遍。主要有锦纹、回纹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对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各种花卉,其中就有不同纹样的锦纹三十六种。做工精细,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三、山水人物纹饰。在不同的背景上衬托各种景物。刻画山林殿阁、人物活动、神话故事、八仙八宝等,使画面层次清晰,各自成章。其内容或为历史典故,或为反映文人士大夫的悠闲生活,或为山水风景,追求绘画意境。如剔红羲之爱鹅图笔筒。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以日本或西方人物、风景为题材的漆器作品,如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这个时期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漆器绘画作品的大量出现,得益于髹画和金饰工艺的发展。对细部的处理更多地吸收了绘画中的皺、擦、点、染等技法,增强了山石林木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增加了深远的艺术效果。如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图中景物虚实结合, 层次分明,是描漆漆器的精品。

  四、树石花卉纹饰。这种作品主要取材于现实中的自然景物,常以牡丹纹、荷花纹、灵芝纹、忍冬纹、缠枝纹、折纸花卉纹、西洋花纹等纹样构成图案,以锦地压花的方法来表现。如彩漆描金四喜图菱花式盘是髹漆工艺与绘画技巧完美结合之典范。

  五、吉祥图案纹饰这类作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吉祥的作品。图案中以大型文字作为主题。如剔彩开光寿字宝盒双龙、寿星、祥云、杂宝、火珠、松树、鹿等诸多内容在器物上无所不见,并在这些图案之上压一大大的“春”字,寓意吉祥。如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红漆地嵌螺钿百寿字炕桌,桌面中间嵌螺钿“寿”字共一百二十个。另一种是象征福寿的作品,常以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象,寓福寿之意。如紫漆描金五蝠捧寿碗,用五只蝙蝠围成圆形,中捧一寿字,间隙饰祥云,立意鲜明,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清代漆器图案纹饰的艺术风格繁缛细腻、工巧华、富丽堂皇,其用色之多、图案之繁,均为历代之冠,美不胜收,灿烂辉煌。

  道光以后,清王朝内忧外患,国力已大为衰弱,漆工艺也逐渐走入低谷。雕漆等重要髹漆工艺门类已然失传,其他品类的漆器,此时虽然能生产,但水平低劣,已无法同鼎盛时期相比了。

  下面简介清代漆器画代表之作:

  92、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23cm,宽114cm,纵57cm。书格本为一对,楠木胎,方角,格分四层,每层板下用三根穿带承托,最上层顶板穿带安在板上。最底层四足间加牙条、牙头。周身髹黑退光漆,漆上以五彩螺钿和金、银片托嵌成136块66种不同的花纹图案,其中包括8种人物山水、22种花果草虫、36种锦纹。是至今所见装饰锦纹最多的实物书格四腿镶凿铜镀金筒状包角。下面第二层中间穿带刻“大清康熙癸丑年制”款。做工精细,图案丰富,色彩绚美,特别是所嵌螺钿、金银片极薄。在狭小的面积上做出十几个单位的锦纹图案,显示出极高的工艺技巧 。是康熙朝较罕见的家具精品。


康熙黑漆嵌五彩螺钿山水花卉书格

  93乾隆彩漆描金云龙纹方盒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盒高13.3厘米,口径44.5厘米通体髹黑漆作地,饰彩漆描金云龙纹。盖面波涛汹涌,腾跃出大、小二龙,身缠火焰,追戏着一滚动的火珠,四周流云滚滚,有“苍龙教子”之意。盖、器壁饰双龙戏珠纹,上、下口缘及委角处饰彩云、红蝠纹。足外墙饰描金团花纹。盒内及底髹黑漆,底正中阴刻填金“乾隆年制”楷书款。


乾隆彩漆描金云龙纹方盒

  94、乾隆朱漆描金凤戏牡丹纹碗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碗高6.9厘米,口径17.4厘米。银里,撇口,敛腹,圈足。外壁髹朱漆地描金凤戏牡丹纹,三只金凤姿态优美,盘旋于牡丹花丛之中。足外墙饰描金如意云头纹一周,底髹黑漆,有描金“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此碗凤首金色深黄,颈部细毛及凤身金色较浅。凤首之轮廓及眼睛用黑漆细勾,凤羽、翅翎及牡丹花叶则采用“搜金”画法,使金色浓淡成晕,反映了清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乾隆朱漆描金凤戏牡丹纹碗

  95、嘉庆剔红羲之爱鹅图笔筒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笔筒高15.3厘米,口径10.3厘米。圆口,窄折口沿,平底,下有座。通体髹红漆,通景雕《羲之爱鹅图》。水榭内一老者凭栏眺望水中泛波的小鹅,近有小桥、流水、树木,远处山峦绵延起伏,颇具画意。筒内及底髹黑漆,底有刀刻填金“嘉庆年制”篆书款。此笔筒是嘉庆年间的标准器,其雕刻虽不善藏锋,但刀工精细工整,景物层次分明,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故宫所藏有嘉庆款识的雕漆仅此一件,对研究乾隆以后雕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嘉庆剔红羲之爱鹅图笔筒

  96、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32.7厘米长29.7厘米,宽19.6厘米。清朝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前所未有以日本或西方人物、风景为题材的漆器作品,这款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就是其中代表之作。提匣凸字形,铜镀金双夔龙钮。提匣通体髹金漆为地,饰识文描金银加彩图纹。匣顶饰百花纹,匣正面小门饰山水、楼阁、帆船、流云等风景图纹,匣体两侧饰方胜、葫芦、银锭、火珠、双钱、卐字、书卷等杂宝纹,背部饰蜜蜂及折枝花卉纹。此匣造型典雅,纹饰凸起有浮雕感,门上所绘图案有明显的异国风情,系仿当时日本漆器的制作。清宫造办处油漆作在雍正、乾隆年间经常制作洋漆器。主要是仿日本漆器,此为其代表作品之一。


识文描金风景图提匣

  97、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4厘米,长18.4厘米,宽12.9厘米。炉双连云头式,有盖及铜镀金曲梁,内设铜镀金里与铜丝盖相合。炉身四开光,以“彩金象”技法饰山水楼阁景色。开光外为黄褐色地,绘红、黑色勾莲纹。盖边和提梁饰黑漆描金斜格锦纹。底髹黑漆,中心有圆孔。此炉景物描绘精细,用金浓淡相间,宛如画家用墨。其近处山石用金线勾边及皴纹,加重处勾以红漆或黑漆,使山石显得嵯峨嶙峋;远山则以淡金敷之,并微露底漆,使景物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实属描金漆器之精品。


黑漆描金山水图手炉

  98、乾隆彩漆描金四喜图菱花式盘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盘高4.3厘米口径35厘米。成菱花形,通体以红漆为地,饰彩漆描金图纹。盘心作描金回纹花卉,内用黑、黄、淡绿色描绘寿石、碧桃树、牡丹,四只喜鹊或在空中飞翔,或栖息于枝头、寿石之上,有“长寿富贵”“喜庆祥瑞”之意。盘内壁饰描金莲花纹,外壁饰缠枝花卉纹。底髹黑漆,正中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楷书款。此盘描绘细腻,笔法流畅,色彩富丽,纹饰生动,是漆工艺与绘画技巧完美结合之典范。


乾隆彩漆描金四喜图菱花式盘

  99、乾隆竹编漆果盒 此件漆果盒为清乾隆年间传世文物,二十世纪50年代由安徽省博物馆在皖南徽州征集。盒高23、口径27.3厘米。木胎,八角球形,平顶圈足。盒盖顶面运用了雕漆与识文描金技法,就是先堆漆雕出双龙戏珠纹,再以描金施彩。双龙云中腾跃,神气活现。上下外壁均为八菱开光,开光内均用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经过刷金,竹丝酷似金丝,金光闪亮。开光四周为朱漆描金装饰,足圈为描金如意纹,盒内髹黑漆。竹编彩漆描金器极为少见,此为代表作之一。


乾隆竹编漆果盒

  100、红漆地嵌螺钿百寿字炕桌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桌高29cm,长96.5cm,宽63cm。桌面中间嵌螺钿雕绘“寿”字一百二十个。边缘嵌螺钿卐字锦纹地,寓意“万寿无疆”。面下有束腰,嵌团“寿”及长“寿”字。牙条及直腿嵌螺钿蝙蝠,以喻“五福临门”、“福寿双全”。内翻马蹄。


红漆地嵌螺钿百寿字炕桌

  101、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宝座高115cm,宽127cm纵91cm。屏风高271cm,连座高314cm。苏州漆器在清代是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皇朝所贡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品种器物大至御案、宝座、床榻、柜桌、香几、屏风,小至各种箱、扇、盒、碗、碟、器皿,应有尽有。其内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红木、黄杨等名贵木材。此件乃是代表之作。相传为两江总督端方为祝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进贡的雕漆器,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六十余名工人费时二年多,耗资白银约二万两方制成。

  光绪至民国初年,梁福盛作坊有工人近三百名,年产漆器一万件左右,产品除内销、入供外,还大量远销欧美等国家。当时,梁福盛与福建省著名的沈绍安齐名,有“南沈北梁”之说。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劝业会(国际博览会)在南京召开,梁家漆器会上展出,获得一等金牌奖。1914年,梁家漆器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在上海的预展,获得二等奖。


慈禧太后雕漆嵌玉屏风

  102、清代剔红漆墨床 床高2.4、长8.9、宽6.3厘米。剔红是漆器工艺中的一种雕漆技法,它是在器胎上,用一种或多种色彩的漆进行髹涂,涂—层干一次,干后再涂,如此反复,少则数十层,多则上百层。然后在厚厚的漆层上加以雕镂。由於漆层的色彩不同,故又分为剔红、剔绿、剔黑、剔犀等,其中以红色最多。剔红漆器中常以锦纹作装饰,其花纹隐现,精美华丽,又不失庄重典雅,极富装饰性。

  我国在唐代已出现雕漆,明清时期最为盛行。清代剔红漆墨床为苏州名匠梁福盛制作。床面剔刻重菱纹,床边四周饰回纹,四腿作如意形,床裙一周雕龟背纹,龟背纹内还镂雕小花,花纹隐现,虚幻美观。整个器物精美华丽,受到文人们的喜爱。


清代剔红漆墨床

  103、金漆云龙纹宝座 即皇帝穿朝服所坐的龙椅。此类龙椅在故宫博物院有三十多个,大都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中心或显要位置。宝座后面还要摆放较大的带座屏风,两边放置香炉、香筒,显出庄严肃穆,皇家气象。

  太和殿这个宝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宽158.5厘米。座前脚踏高30厘米。宝座有个“圈椅”式椅背,由金丝楠木制成,上面刻有形象生动的蟠龙。宝座“圈椅”由中间向两侧逐渐走低。靠背背板平雕阳文云龙。整个宝座从上到下都有相应的花纹图案,共有十三条金龙盘绕。整个宝座外髹金漆,显得金光灿烂,富丽堂皇,是紫禁城也是当时全国最大、最高档次的礼制用具。

  故宫太和殿金漆云龙纹宝座为明朝嘉靖遗物,清朝康熙诸帝在太和殿使用。清朝宫廷画中康熙皇帝穿着朝服时所坐的龙椅就是髹金漆云龙纹宝座。袁世凯称帝时,仿作一个新的紫檀宝座以取代这把龙椅。直到1958年故宫博物院才决定恢复原样。


金銮殿金漆宝座

  参考资料:梁白泉主编《国宝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张飞龙《中国古代漆器纹饰艺术衍化研究》,2009·1;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中国漆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漆器全集》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2008;杨宗荣《战国漆器花纹与战国绘画》195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3;山西大同市博物馆等《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3;志工《略谈北魏的屏风漆画》,《文物》197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5;肖志华《清代漆器赏析》,《文物世界》2004·4;张荣《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2005;陈振裕《楚秦汉漆器艺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6;李家浩。《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龟盾漆画试探》,《文物》1974·6;胡德生《明清宫廷家具大观》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夏更起《元明漆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李久芳《清代漆器》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陈丽华《你该知道的200件雕漆》紫禁城出版社2008;韩倩《宋代素髹漆器形制及分期》,《装饰》2005·12;傅举有《七千年的光辉历程,中国漆器精华》福建美术出版社2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