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liubaoliang 2012-12-29

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苟大权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746期》)

 

古代诗词鉴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我们文学素养的检验,它要求我们运用综合的阅读方法,对诗词的创作缘由、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清晰的观照和把握。但是,解答古诗词鉴赏这类题型时,如果我们巧妙利用注释,留心一些附加的隐含信息,从看似无关紧要的提示语入手,认真思考,仔细斟酌,这对我们找到解题的路径,准确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将会起到很好的辅助和引导作用。

一、提供背景材料

优秀的文学作品根植于特定的创作土壤,而这“特定的创作土壤”往往折射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遭际和个性气质。用以抒情言志的诗歌或词曲,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趣,也是与作品创作时间以及作者的身世和处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从注释里获取背景知识,筛选与诗词的创作背景有关的有价值的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而整合解题的关键信息,这对我们准确理解诗词的写作意图是很有帮助的。如: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郁郁不得志,只能静处山水之间,消解自己失落惆怅的心绪;诗人虽然寄情山水,但一刻也没有忘怀国事,“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怀才不遇的心态映照于字里行间。

二、交代社会习俗

习俗是我们见证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的凭借。一个时代有它特殊的民情风俗和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规范,人们往往在隆重的节日气氛里,重温对岁月的记忆,表达对生活的回味和对未来的畅想。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我们就仿佛面对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瞬间缩短今与古的心理距离,这对我们把握诗词的情感脉搏,感知一个社会的人文气象,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参照。如: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贵族,曾为晋文公成就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不居功、不邀赏淡泊超然处身世外的高人洁行,一直为后人所钦敬。寒食节前后,人们禁火绝烟,只吃冷食,民间习俗是为了纪念这位古之贤士,吟咏之中表达了诗人鄙薄名利甘居清贫的人生志趣。

三、解读词句内涵

古人特有的语言规范和用语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时代隔阂,都会不可避免地给我们的阅读带来障碍。而一些字词在内涵上的诠释,却正好从细节上暗示了题目的答案。如果很好地参考这些字词的批注,结合情境,适当延伸,这样不仅为我们梳理解题的要点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走向,同时也会大大加快诗词鉴赏的节奏,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如: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①,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②落水中。

【注】①飐风:风吹颤动的样子。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飐风”,风吹颤动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凉风习习的荷荡里,小船自由穿行,青年男女尽情嬉戏的热闹场面。女子遇见自己心仪的男子,欲说还休,低头浅笑的一刹那,不觉发际的簪子落入水中,诗歌在颇有趣味的细节描写中,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